第三節 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不是一番風順的,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問題,俄羅斯政府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案。
一、取得的成效
(一)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首先,俄羅斯在重新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理論體系中,重視蘇聯時期歷史傳統教育,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歷史傳統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根基,傳統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加強歷史傳統教育是為了讓人們找到衡量事物價值的統一標準,逐步形成了崇尚愛國主義、熱愛俄羅斯民族的情感。
其次,俄羅斯在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的構建中,重視東正教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東正教成為俄羅斯共同宗教信仰,在加強民族凝聚力上東正教發揮了重要作用。東正教成為俄羅斯民族的宗教,人們在參與宗教的過程中感受宗教經驗和凝聚宗教感情,每一個信仰東正教的人除了接受宗教教義,在參與宗教活動時會有共同的宗教體驗,形成的宗教情感、宗教意志、宗教信仰逐漸深入到宗教人士的內心,形成共同價值意識,這種共同價值意識對加強民族凝聚力發揮強有力的功能。蘇聯歷史傳統的重塑統一了民族文化價值觀,統一的宗教信仰--東正教,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二者在重塑俄羅斯民眾愛國情感中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二)軍事愛國主義教育正規化
首先,俄羅斯政府政策的扶持實現軍事愛國主義教育制度化。2006 年頒布第二個愛國綱要著重強調軍事愛國教育的重要性并制定有效方針政策,這充分表達出當前俄羅斯政府對軍事教育給予高度重視。政府的高度重視增強了俄羅斯青年保家衛國的信念,恢復了被破壞的義務兵役制,在軍人物質待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軍人社會保障上政府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提高了俄羅斯青年參軍體驗軍隊生活并保家衛國的興致。其次,機構協調能力、意識增強。青年參軍要進行軍事愛國主義教育,教育任務由俄羅斯政府軍事主管部門聯合下屬各軍事部門執行并制定教育方法和編訂軍事愛國教材。俄聯邦各個部門積極參與愛國主義軍事訓練說明了機構協同配合意識的增強。
二、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社會秩序的負面影響及解決對策
人的一切活動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與環境發生作用,良好的社會環境對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俄羅斯社會一直存在社會秩序混亂,治安問題嚴重的現象,惡劣的社會環境對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效果起到消極影響的作用。
俄羅斯當前社會安全問題始終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導致人們的安全感普遍下降。當前俄羅斯社會秩序處于一種不可控的局面。俄羅斯存在大量的黑社會組織,并頻繁的出現在國家的各個地方。黑社會組織大約有 150 多個約 10 萬人并且活動猖獗, 進行謀殺、綁架等犯罪活動。自 1990 年以來,每年的犯罪案件多達 250 萬件以上。這些黑社會組織的存在使俄羅斯民眾處于惶惶不安之中。秩序的混亂必然制約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必將制約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社會秩序的混亂會給人們心理帶來負面的影響,混亂的社會文化因素會潛移默化內化到社會成員的內心,成為他們不自覺地追求。積極的情緒能表達出愛國、愛民族、愛家,那么在一個缺乏安全感的社會里愛國情感由何而來呢?社會秩序是一切價值實現的首要價值,在一個連安全感都沒有的社會中何談愛國主義教育呢?
俄羅斯社會的沖突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大量難民的存在,為了解決難民的問題,俄羅斯專門成立了聯邦移民局,國家制定了有關難民的規劃,使他們的生活有所保障,安居樂業。俄羅斯為了降低犯罪率,重塑社會秩序“軟環境”.俄羅斯政府大力發展本國影視業,為俄羅斯民眾提供更多的屬于本國的精神文化產品。增強全社會道德認同,尤其是年輕人的信念,加強社會文明,遏制色情、兇殺、賣淫、吸毒現象,以減少低齡化犯罪現象。
(二)愛國教育理論缺乏針對性及解決對策
俄羅斯當局認識到完善理論體系對愛國教育實踐起到指導性作用。為了切實加強理論建設,俄羅斯政府鼓勵各教育部門,各科研機構努力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理論,經過多年的探索,創建了一套符合俄羅斯國情的愛國教育理論體系。在實踐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認同,軍事愛國主義教育正規化,但是愛國主義理論建設還處于完善階段,與完整化、科學化的理論體系相比較還有一定的差距??v觀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的途徑和方法都具有普遍適用性,未體現出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層次人群的針對性。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中缺乏針對性問題是制約愛國主義教育發展的因素,影響了實踐工作開展,如要進一步優化愛國主義實踐成效,就要根據不同人生階段特點開展不同的教育手法。為此,一方面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根據受教育者自身不同的特點,確定有別于其他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另一方面要在構建愛國主義教育理論體系上根據時代特點,不斷注入新的理念,實現其科學發展。
(三)愛國主義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當及解決對策
俄羅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了一系列可行的途徑和方法,在一味強調途徑和方法的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同時,卻忽視了途徑和方法的內化性。愛國主義是客觀存在的社會道德,而道德的內化是人與人,人與外界環境彼此影響的過程中實現的。不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都著眼于學校教育,更加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在理論和實踐相比較下,理論課程占的比重大于實踐,這就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填鴨式”的學習。我們知道,愛國主義教育最終要達到的效果是要讓公民熱愛祖國,從內心深處產生民族共識。但事實上這種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方式很難將情感內化于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方法能夠有效指導實踐,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又能夠驗證途徑與方法可行性。正如列寧說:“只有把自己的學習、教育和培訓的每一個步驟同參加全體勞動者反對剝削者的總斗爭聯系起來,才能培養共產主義者”16.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能夠檢驗教育理論是否合理,要做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理論和實踐高質量的結合就要做到兩點,一要立足本國國情,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到國內社會現狀,與國際社會發展現狀相結合做好理論準備,二要做到根據受教育者不同年齡特點講授愛國教育理論基本原理,有意識引導受教育者參加教育實踐,并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的要領,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有深刻的教育效果。
本章小結
俄羅斯政府立足于蘇聯解體后的社會現實狀況,結合當前國情重新整頓社會思想道德秩序,俄羅斯以歷史文化傳統為出發點、吸收東正教的有益成分、以普京的“俄羅斯新思想”為參考重新構建了愛國主義教育理念,并在新的理論基礎上又提出了可行的途徑和方法,針對實踐過程中存在不合理成分,提出了改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