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愛國主義教育借鑒俄羅斯經驗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從中俄兩國的國情上看,中國借鑒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經驗具有可能性,因為中俄兩國具有相似的國情特點,同時又面臨全球化的挑戰。俄羅斯在愛國主義教育的探索上已經初見成效,我們要借鑒其成功經驗,同時警惕蘇聯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不合理成分,這是我國借鑒俄羅斯經驗的必要性。
一、中國借鑒俄羅斯經驗的可能性
(一)中俄兩國的“歷史淵源”
在我國建國初期,蘇聯對中國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但剛建國的中國,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還處于建設當中,此時的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上已經有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論和制度,中國自然把學習的目光投向了蘇聯。在如今高校工作崗位的設置上仍有蘇聯的“烙印”,如在我國大學里仍然保留著輔導員的崗位設置。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經驗上“取經”,學習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二)中俄同屬于多民族國家
中俄同屬于多民族國家。在俄羅斯生活的民族多達有 176 個,人數多的民族人口過億,人數少的還不足 1000 人。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眾多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占據俄羅斯民族總人數的八成以上。在我國共有 56 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數的絕大部分,我國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多民族管理形式,這一治理形式是我國從蘇聯那里借鑒來的。在我國建國初期,我國的民族理論建設和政策措施從蘇聯多有借鑒。在新時期,俄羅斯政府批準了由俄羅斯經濟發展部起草的以加強俄羅斯民族團結和發展俄羅斯各民族民族文化為主題的計劃,執行期限為 2014 年-2020 年,該計劃旨在,加強民族團結、推動國際關系和諧。該計劃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消除種族間和宗教間不和諧成分,第二階段,民族間和宗教間關系鞏固階段。面對中俄兩國多民族的國情特點,俄聯邦在加強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三)中俄共同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指跨國產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加強”20,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定義。經濟全球化在今天表現出新的特征:科技的發展使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頻繁,貿易自由化程度越來越高并且日漸深入。經濟全球化是中俄政府共同面臨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實現了預言中的“地球村”.經濟全球化拉近了國與國的距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的交流,在交流的同時也是對國家意識的沖擊。經濟全球化為各國帶來了無法想象的巨大經濟利益,利益的趨勢使社會的一些人出現了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金錢至上等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吹轿鞣絿医洕陌l達,對西方生活無限憧憬與渴望,人們紛紛仿效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網絡上充斥著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和文化思想,人們不自覺地會受其影響導致人們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淡化。面對西方國家對本土文化的侵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建設顯得尤為迫切。當下的全球化競爭愈演愈烈,我們要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除了要保證硬實力的堅實,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軟實力的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是軟實力中永恒不變的因素,所以我們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重要渠道來對其實現。作為我們的重要鄰國俄羅斯也和我們一樣在接受全球化的挑戰。俄羅斯在蘇聯時期同樣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即便在當今也有社會主義民族精神的影子,所以很多地方同樣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四)愛國主義教育時代性的內在要求
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要求每個國家在進行愛國教育時要勇于創新,跟隨時代步伐。中俄兩國家要想使愛國主義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保證愛國主義的生命力,保證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保持愛國主義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性,那么就要保證愛國主義教育跟上時代的步伐。
審視一個國家的愛國精神是否具有強大的向心力需要找到一個相對精準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符合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走向。所以,我們必須要緊隨時代潮流前進的方向對愛國精神進行改良和完善,以保持生命力生機盎然。
同時,我們必須時刻謹記愛國精神既有時代精神,又有傳統精神,二者缺一不可。時代精神是傳統精神的生命力保證,反過來傳統精神是時代精神的靈魂引導,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愛國精神的框架。時代精神和傳統精神不是不假思索的合成體,而是相互升華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把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契合點找出來,為愛國精神的發展做有力的支撐。
二、中國借鑒俄羅斯經驗的必要性
(一)吸取蘇聯愛國主義教育失敗的教訓
在第二章第一節中我們已經介紹了蘇聯的愛國主義教育及其啟示,蘇聯的愛國主義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再到最后蘇聯解體社會意識崩潰瓦解,給了我們太多思索和警示。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在營造社會環境和輿論宣傳的做法上有些偏差,但總的來說是為了搞好愛國主義教育建設,但是蘇共領導人在以下的自身言行上卻把愛國主義教育事業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第一,戈爾巴喬夫在國家指導思想上的“改弦易張”.蘇聯共產黨一直宣傳,蘇共是最神圣的代表,是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國家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戈爾巴喬夫在執政前期遵循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指導,在為了大行改革更改了國家的指導思想,開始把“公開性”、“民主化”、“多元化”、“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為了能讓人們接受新的思想,開始徹頭徹尾的貶低共產黨,貶低社會主義制度,蘇共在人們心中的“好印象”被徹底顛覆。人們對政府的信任逐漸減弱,在沒有信任的國度里愛國主義教育建設舉步維艱。
第二、蘇共領導人言行不一。蘇共注重黨的建設,始終強調要堅決杜絕以權謀私、搞特權、腐化等現象。但是在進入和平建設時期,黨內警惕性降低,要抵制、要警惕的丑陋現象已惡性成風。蘇共上層社會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處在底層的人們生活卻難以為計,強烈的反差使黨民矛盾逐步加深,人們對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對國家漠不關心。
對蘇共領導人的這些做法我們要時刻警惕,要加強黨的建設,建立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黨,為人們切身利益著想的國家。我們還要做到,在社會環境的營造上,既不能過度開放又不能保守,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在輿論宣傳上要實事求是,不能空穴來風、夸大其詞。從蘇聯的愛國主義教育上我們還可以看出,經濟的良好發展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更愛黨和國家,增強了對黨和國家的信任感。所以,在經濟上,我們要認識到經濟發展與愛國主義教育的密切關系,經濟的良好發展是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借鑒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經驗
第一,建立長期有效的制度保障。早在 1994 年,我國頒發了最早的《愛國主義教育綱要》,該綱要對教育內容、教育的基本原則以及具體措施作了詳細的規定。相隔十年之后我國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加大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是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必須采取的措施”2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雖然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但是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相關法規相對陳舊,缺乏長期有效的法律保障。而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每五年頒布一部愛國綱要,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增強教育方法的創新性。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單一,重點著眼于學校課堂教育,課外活動如學校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清明節組織學生掃墓,但是在效果上收效甚微,面對全球化浪潮的沖擊,這種教育方式未免顯得乏力。缺乏創新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難以激發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從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上我們可以得到借鑒,如重視歷史傳統、吸收東正教中有益成分推進重建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用新媒體和網絡加強宣傳、國家制定方針政策引導,加強軍事特色教育、以青年為重點教育對象的愛國主義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如今俄羅斯的愛國主義教育已經初見成效。
(三)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存在問題亟需解決的迫切要求
第一,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可操作性不強。一方面,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目標設置過高,沒有切實考慮到我國的每個群體,每個階層存在的差異性。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育人方向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少數先進分子的目標不能作為要求所有人都能達到的目標”22,這樣的整齊劃一的目標是很難達到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認知程度上的差別等條件的限制,這樣統一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如在我國高校里,在教育目標的設置上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也沒有考慮到當前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過于強調內容。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在學校進行的,從小學一直持續到大學,各個階段滲透著愛國思想的教育。在學校里往往著重強調概念、內涵、內容的講解,最后的考核標準也是以試卷的形式,這樣很難將情感內化。
第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缺乏主動性。在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模式是逐級展開的,由國家主要機關統一規定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然后從上級到下級逐一展開,從上到下傳播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偏差,在傳播的過程中有些地方就會出現應付和流于形式的教育的現象。教育者為了應付上級交予的任務,為了盡快完成教學任務,一味的灌輸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而不注重知識的內化。受教育者更是為了應付學習,急于把內容全部學完,而不注意是否真正的掌握了知識。這樣就導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滲透性極度缺乏,從而導致愛國精神的培養難以涉及到生活的各方面,更難為將愛國行為表現在社會的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