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歷史及現實狀況
俄羅斯經歷了蘇聯解體又重建的過程,歷經風風雨雨,愛國主義教育歷程可謂與國家建設同呼吸共命運,也經歷了衰落到強化的過程。俄羅斯愛國教育歷程我們應該從蘇聯說起,在蘇聯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再到消亡歷經了 70 余年,雖然蘇聯解體導致愛國主義教育一度被忽視,但是對當今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的構建,仍有借鑒意義。當今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的構建吸收了蘇聯時期歷史傳統,又避免了其在實施方法上的不當之處,如今,在新的理論基礎建構方面已初見成效,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第一節 蘇聯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歷程回顧
蘇聯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歷程的回顧,首先對其內容進行簡要的分析,在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內容,從而進一步認識社會環境、經濟發展、輿論宣傳與愛國主義教育內在的關聯性,三者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影響留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一、蘇聯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基本概況
對蘇聯愛國主義教育基本概況分析,主要從教育內容上進行梳理和總結,重點突出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有差異之處。
整個蘇聯時期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主要從維護國家安全、熱愛社會主義、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黨和祖國歷史為教育內容。這四項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是最基本的教育內容,但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具體教育內容有很大的差別。如斯大林時期是蘇聯不同尋常的歷史階段,在其執政期間面臨非常復雜社會情況。在這一歷史時期里,蘇聯所處的國際環境十分嚴峻,經濟上被封鎖,政治上被孤立,軍事上被威懾,思想文化上被“演變”.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使得蘇共和蘇聯人民有種危機意識。在這種嚴峻國際環境下開展教育活動強調警惕性教育十分必要。警惕性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教育人民努力為共產主義奮斗,提高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人民的高度的自覺精神,重視國家利益,面對敵對勢力堅決不妥協,“一個從內心熱愛國家的人,為國家的榮耀、強大而自豪的人才是真正熱愛祖國的人”⑦。 勃列日涅夫時期,西方國家利用各種手段對蘇聯進行“和平演變”滲透,以此來逐步影響蘇聯人民對黨、對社會主義制度、對國家的看法。為了抵制西方的“和平演變”,勃列日涅夫于 1968 年 3 月 29 日在莫斯科市黨代會上指出:“帝國主義沒有力量制止歷史前進,也不敢同社會主義世界正面較量,于是便企圖削弱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團結”⑧因此,在愛國主義教育上,一定要加強抵制“和平演變”教育,以防止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玩弄“和平演變”的陰謀。在戈爾巴喬夫執政初期,蘇聯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指數在逐漸下降,這主要還是由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蘇聯經濟的發展幾乎停滯不前所致。此時,蘇聯人民生活困苦,日常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這使得蘇聯人民的不滿情緒越發強烈,因此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向往西方國家,價值觀和世界觀逐漸發生了變化。戈爾巴喬夫試圖通過經濟改革緩解現實狀況,但是面對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攻勢的加強,經濟改革收效甚微。針對這一情況,使執政領導人憂慮不堪。為此,蘇共強調必須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一定要守住意識形態這個陣地,要加強對人民群眾進行抵制資產階級反動思潮的教育尤為重要。
縱觀蘇聯時期歷史的變遷,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歷史地演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不盡相同,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聯時期的歷屆領導人對愛國主義教育是非常重視的,為社會主義國家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典范。
二、對蘇聯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
蘇聯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在國內戰爭時期,還是在衛國戰爭時期,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塑造蘇聯新人方面獲得了卓越成效。蘇聯愛國主義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尤其是每個歷史時期社會上存在著的眾多消極因素給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實施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這些不科學的成分和消極因素在幾十年的蘇聯社會發展中一直沒得到有效化解,尤其是在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共放棄黨的指導思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等做法,最終導致無產階級性質的愛國主義教育全面崩潰。當前,蘇聯雖然作為一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它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探索應引起我們應有的反思。
(一)社會環境與愛國主義教育
社會環境是愛國主義教育實效重要的影響因素??v觀蘇聯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過程,我們不難看出,重視社會環境的營造是貫穿于蘇共執政過程始終的。如在蘇聯建國初期,列寧為了營造積極的、健康的社會環境,加強對官僚作風和官僚特權的治理。此外,還要注意在不同環境和不同歷史背景下,應區別對待愛國主義教育。這正如列寧所說的:“如果要擬訂一張包治百病的藥方,或者一個適用于一切情況的共同準則……那是很荒謬的。為了能分析和考察各個不同的情況,應該在肩膀上長著自己的腦袋”⑨。蘇聯時期歷屆領導人意識到社會環境嚴重影響著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因此,歷屆領導人都積極營造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但一些做法卻違背了客觀現實。在斯大林時期,雖然意識到了社會環境的營造與愛國主義教育成效的關系,但是做法卻有些“過分”,采取了封閉社會環境的做法。赫魯曉夫做法與斯大林相反,但是在尺度的把握上沒有掌握好,產生了蓄意抹黑黨、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負面影響,混淆了人們的思想。勃列日涅夫為了徹底解除赫魯曉夫時期帶來的負面影響又試圖采取斯大林“封閉社會環境”做法,提高黨的團結性,反而忽視了社會環境的營造。社會出現了官僚階層腐敗,大搞個人專權和崇拜,未成年酗酒成風的不良現象。這些現象致使人民對黨、對國家失去信心,原有的愛國和愛黨的責任心逐漸減弱。戈爾巴喬夫執政后,重新塑造社會環境,面對當前蘇聯社會失去活力,思想僵化的困境,他認為最好的途徑就是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沒有使社會環境得到好轉反而受“多元化,民主化,自由化”思潮影響,否定了黨的指導思想和馬列主義,也出現對斯大林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各個領域質疑的現象。
(二)經濟發展與愛國主義教育
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有助于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和認同,從蘇聯歷史上兩次愛國情感的高潮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對愛國主義教育起到積極的影響。
兩次愛國主義高潮出現于斯大林執政初期和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在斯大林時期,蘇聯經濟增長速度同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較是相當驚人的。蘇聯工業化的奇跡不僅震驚了世界,也加深了蘇聯民眾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和對黨的熱愛。此外,經濟迅速發展不僅改善了蘇聯人民的生活,極大滿足了人們對物質的渴望,而且還提高了蘇聯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念,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逐漸顯示出來,使人們的愛國情感空前高漲。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前期,蘇聯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八五”、“九五”期間的高速增長,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了國家實力。人民生活的改善,增強了他們對國家、對黨的認同感,這無形中助長了人們愛國情感的空前高漲。
(三)輿論宣傳和愛國主義教育
蘇聯時期的每一位領導人都期望通過輿論向民眾宣傳國家建設取得的成就,通過對國家成就認同感教育,增強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正確地輿論宣傳對愛國主義教育起到積極地影響,但不符合客觀事實的輿論宣傳卻帶來了消極的作用。
蘇聯時期,蘇聯政府為了提高民眾對國家建設成就的認同感,激起民眾對共產主義的憧憬,宣傳家和教育家們過分夸耀國家建設已取得的成就,卻掩蓋了蘇聯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此外,蘇聯以愛國主義為名,大行霸權主義行徑。在斯大林時期,蘇聯政府向蘇聯人民鼓吹“蘇聯是世界革命的中心”⑩始終向人們灌輸著“大國主義”、“大黨主義”思想,使人們沉浸在虛無的自豪感中。在軍隊中大肆煽動沙文主義情緒,為達到蘇聯政府領土擴張的野心向士兵植入不惜吝惜每一滴鮮血,要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