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習近平; 民族團結進步理論與實踐; 民族事務治理; 民族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民族問題風云變幻,深入研究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民族工作提出的時代要求,科學研判新形勢下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階段性特征,深切關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理論和實踐。
一、舉旗定向,統籌謀劃,開啟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的偉大征程。
1. 在民族事務理念上正本清源,撥亂為治。近些年來,圍繞著“民族”與“族群”、民族問題的“政治化”和“文化化”、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等的學術討論,極大地活躍和豐富了民族研究領域的學術研究,促進了學術發展和繁榮。同時,也出現了“第二代民族政策”、去民族身份、取消民族區域自治等模糊認識和錯誤觀點,并且在社會上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這些觀點牽涉“什么是民族和民族問題”,“如何促進民族發展和如何解決民族問題”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事關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這些觀點對民族事務領域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嚴重干擾,對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民族工作實踐產生了消極影響。所以,統一思想認識,凝聚各族人民民心,堅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四個自信”,就顯得緊迫而重要。
2014 年 9 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是一次統一思想認識、舉旗定向的大會。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澄清了理論上的一些模糊認識以及實踐中的不當做法,批判了質疑、否定甚至抹黑我國民族政策的錯誤觀點,堅定地重申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習近平指出,那種“企圖通過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來一勞永逸解決民族問題的想法是行不通的”[1]37、“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更不是消滅哪個民族”[1]111,對“取消論”、“同化消亡論”等錯誤觀點進行了批判; 針對民族區域自治,習近平擲地有聲地指出: “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種說法可以休矣?!盵1]75習近平在講話中旗幟鮮明地指出,“新中國成立 65 年來,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2],并且將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做了“八個堅持”的科學概括,這一概括內涵豐富、自成體系,包含了指導思想、政治路線、民族關系、制度安排、精神紐帶、工作主題等諸多內容。
2. 科學把脈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和方向。習近平指出,“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團結的光明面”[2].要正確認識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首先要看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不被逆流、暗流和支流所惑。新中國成立以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雖然有“三股勢力”等公然破壞民族團結進步的逆流,有企圖破壞民族團結進步的暗流,有局部影響民族團結進步的支流,但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大勢沒有變,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各民族群眾民生加快改善的基本態勢沒有變。其次,要多看民族團結的光明面,不受陰暗面影響。習近平指出: “不能把某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這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整體捆綁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數民族中極少數人鬧事同這個民族全體捆綁在一起,不能把發生在少數民族人員身上的事同實踐已經證明并長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綁在一起?!盵1]103看問題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不能只看陰暗面,不看民族團結的光明面; 也不能以局部的問題,否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不能借題發揮、借機挑撥生事、破壞民族團結。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統一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正確方向,起到了舉旗定向的作用。
3. 統籌謀劃,縝密做好民族工作頂層設計,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在積極推進“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過程中,情系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考察、調研,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巡診把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次召開涉及民族工作的會議,對我國民族工作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行了全面部署。如此高頻率、高規格部署民族工作,在我黨的歷史上并不多見。尤其是在 2014 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了民族工作領域干部群眾熱切關心、亟需回答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系統分析和科學研判我國民族工作呈現的階段性特征;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明確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 對如何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行了全面部署和統籌謀劃,做好了民族工作的頂層設計,為今后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定了調,奠了基。
二、筑夢聚力,強基固本,激發民族團結進步內生動力。
筑夢,即構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中國夢。中國夢的提出,賦予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以新的時代內涵,它在民族事務領域直接表現為 56 個民族的團結夢和發展夢。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只有各民族人民心連心、手拉手,“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凝聚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中國力量,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加快發展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要義,強調要走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發展之路,并且鄭重宣布: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①團結和諧與發展進步是中國夢之兩翼,只有兩翼齊飛、齊頭并進,中國夢才能真正變為現實。
中國夢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的共同體,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使得每個人、每個民族在國家發展的進程中都有盼頭、奔頭和希望。它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高、大、上”的意識形態話語轉換成“中國夢”這一更接地氣的百姓話語,從而在各民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感召力和認同感,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賦予了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成為引領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指路明燈。
聚力,即凝聚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就是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來,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匯集磅礴力量,實現偉大夢想。
筑夢聚力,簡言之就是以中國夢為引領,匯集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這是一場涉及十幾億人民的史無前例的偉大的社會動員工程,中國夢集結了不同個人、不同民族、不同黨派、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人的最大公約數,匯集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廣泛的力量,鍛造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現已凝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力量,這也必將成為引領中國民族團結進步的巨大動力,助推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強基固本,即強化多民族國情的認識,牢固樹立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大家庭的觀念。不了解多民族國情,就不可能對黨和國家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有準確的把握; 同樣地,不知“家底”,不了解多民族國情,也就不可能做好民族工作,不可能搞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鄭重強調,“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并對多民族國情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
憲法序言指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習近平在遵循憲法原則的基礎上,對我國多民族的國情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極大地深化了多民族國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