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論文題目:論習近平民族團結思想的幾個維度
摘要:民族團結思想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 意蘊深刻、意義非凡, 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推進和諧民族關系建設的堅定意志和理論自覺。習近平主要從價值目標、理論根基、制度支撐、政治保障等四個維度對民族團結、和諧民族關系構建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形成了關于民族團結的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新思想從理論層面講, 豐富了中國特色民族理論, 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思想;從實踐層面講, 為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多民族國家處理復雜民族關系, 搞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重要實踐指導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 民族團結; 認同; 中國夢;
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了我國新時代的歷史方位, 這一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1].中華各民族大團結是我黨歷來高度重視的大事件。習近平同志針對民族團結提出了許多新思想, 這些思想可以從多維度、多層面、多視角進行理解和把握。
一、民族團結的價值目標:同心共筑“中國夢”
任何思想、理念都有一定的價值指向或價值目標作為它的最終歸屬。民族團結思想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一思想的價值目標在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 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盵2]然而, 中國夢不是單一的夢, 不是某個單一民族的夢, 即它不僅僅是漢族的夢想, 也不僅僅是某個或某些少數民族的夢想, 它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夢想, 和每位中華兒女息息相關, 和祖國各族同胞休戚相關。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想, 二者相互依賴、相輔相成。全國各族人民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自己的夢想、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偉大“中國夢”的實現反過來又依賴于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奮斗, 依賴于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 砥礪前行。換言之, 全國各族人民既是夢想“擁有者”, 同時又是“筑夢者”.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 “中國夢意味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3], “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 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4], “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 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 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4].
習近平同志通過對全國各族人民既是“中國夢”的“擁有者”又是“筑夢者”的準確定位, 將“中國夢”與“民族團結”聯系了起來, 并進一步闡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民族團結的最終價值指向或者說價值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夢的實現又依賴于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奮斗、同心同德, 即依賴于民族團結。正如習近平同志的形象比喻, 全國各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 可見“中國夢”與“民族團結”二者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目標與手段的關系, 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是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一。習近平同志將“民族團結”與“中國夢”結合起來, 賦予民族團結新的內涵, 賦予民族團結新的時代內容, 這樣既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又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二、民族團結的理論根基:“五個認同”
習近平同志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 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 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盵5]104搞好民族團結, 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 而爭取人心的前提在于爭取認同?!罢J同”是人們的一種主觀心理活動, 是人們對于自身和它物相同點和同一性的一種認識。認同對一個民族、國家或社會而言意義重大, 它是民族團結的前提, 是國家和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來源。團結, 首先來自于認同, 因為認同能夠使人們產生親切感、責任感、共同體等內在心理活動, 進而產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和行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 “認同”是團結的前提, 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 沒有認同也就談不上團結;團結是認同的根基。
2014年5月, 習近平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座談會上強調:“做好民族工作要讓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盵6]2015年8月24日, 習近平同志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加強民族團結, 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盵7]至此, 習近平同志民族團結思想的理論根基由“四個認同”發展成“五個認同”.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要求各族同胞深刻認識到, 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 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血脈相連、榮辱與共。幾千年來, 偉大祖國像母親一樣, 哺育、呵護著各族人民, 維護各族同胞的切身利益, 形成了各民族之間團結一致、共同繁榮的局面。歷史證明, 只有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于偉大祖國的認同, 統一多民族國家才會形成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 才有前途, 才有希望?!盵5]27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它的興衰榮辱關系著各少數民族的幸福安康, 各民族只有自覺加強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 主動加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之中, 自覺做到民族團結, 才能把握好自身的命運, 才能實現幸福安康。文化是血脈, 是一個人的胎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是構筑民族大團結的重要紐帶, 加強少數民族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至關重要,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 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盵8]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當下正在走的道路, 加強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各族人民才能緊緊圍繞在黨的旗幟之下, 才能目標明確、步調一致, 才能齊心協力、同心同德, 才能團結一致, 攻無不克。因此, 各民族同胞能否做到、多大程度上能夠做到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關系著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成敗。也就是說, “五個認同”構成了我國民族團結的重要理論根基, 是習近平同志對我國民族團結理論的新發展。
三、民族團結的制度支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采取民族區域自治這個新辦法, 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 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實踐證明,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 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 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盵9]的確, 從制度視域來看,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制度是“指以法度、規范、習慣為核心, 依一定的程序由社會性組織來頒布和實施的一整套規范體系和社會運行機制的總和”[10].由制度的概念可知, 制度包括了法度、規范、習慣等一些涉及權利與義務的重要內容, 具有相應的強制性、約束性和規范性。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 從制度的維度確立了少數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 具有強制性和規范性, 有利于提升少數民族同胞的主人翁地位, 從而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少數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 平等地享有社會治理的權利, 有利于提升少數民族同胞對祖國的認同度, 從而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此外, 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偏遠, 經濟較為落后, 保留有自己的語言文字, 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 和其他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差異容易造成不理解甚至沖突, 因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定更加熟悉自己本民族文化習慣的少數民族同胞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 更加符合實際, 更加有助于矛盾的化解, 更加有助于維護民族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頒布與實施, 更是從法律的高度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明確了下來, 這樣就為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內部事務提供了法律層面的依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 對民族地區的事務做出了更加細致的法律規定, 既利用法律來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 又運用法律來打擊、制裁破壞民族團結事業的違法行為, 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撐。
四、民族團結的政治保障:關鍵在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也是中國民族團結事業的領導核心。習近平同志指出:“做好民族工作, 關鍵在黨, 關鍵在人?!盵5]299“只要我們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就沒有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的民族關系, 我們的民族團結統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盵5]299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論斷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團結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指出了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政治保障。
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民族團結事業的政治保障?!叭嗣瘛笔且粋€歷史的、具體的范疇。在當代中國, 人民是指“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由此而推, 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少數民族當然屬于我國人民的范疇, 也當然屬于中國共產黨服務的對象。習近平同志指出, “增強團結的核心問題, 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 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11].少數民族地處偏遠, 地理位置、歷史遺留及其他一些因素造成了這些地區人民的貧困, 以及這些地區的相對落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 重視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 并制定各種有利政策來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正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為少數民族謀取實實在在利益的舉措贏得了少數民族的認同, 增強了民族團結。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從理論視角來闡釋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保障的話, 那么歷史和現實的事實則可以從實踐的維度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保障??谷諔馉帟r期, 中國共產黨制定并嚴格執行關于少數民族的政策, 運用自身的智慧贏得了少數民族的認可, 實現了全國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族人民浴血奮戰、共同抵御侵略者, 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實現了民族獨立。20世紀末, 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夜不復存在, 社會主義事業面臨著巨大的挫敗。在復雜國際形勢面前, 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 積極發展新型民族關系, 不忘初心, 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化解了國家分裂的危險, 實現了我國的穩定發展?,F如今, 全球范圍內的民族問題仍然十分嚴峻, 一些國家的民族問題仍然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共產黨積極吸取經驗教訓, 十分注意我國民族問題的妥善處理, 制定并實施符合實際的民族政策, 營造出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局面??梢哉f, 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 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才不斷取得新的佳績。換言之, 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實現民族團結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這也是習近平同志“做好民族工作, 關鍵在黨”的思想所指。
綜上, 從習近平同志關于民族團結、民族工作的諸多論斷之中, 我們發現他的民族團結思想可以從價值目標、理論根基、制度支撐、政治保障四個維度來梳理和認識。習近平同志的民族團結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繼承, 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是新階段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理論指南, 也為世界統一多民族國家處理復雜民族關系提供了寶貴思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11.
[2]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 2012-11-30 (1) .
[3]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分別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委員并參加討論[N].人民日報, 2014-03-05 (1) .
[4]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時強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N].人民日報, 2015-10-01 (1) .
[5]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5.
[6]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 2014-05-30 (1) .
[7]習近平用“五個認同”鞏固生命線[EB/OL]. (2015-10-01) [2017-10-22].http:∥news.cnr.cn/native/gol/20151001/t20151001-520034643.shtml.
[8]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 2014-09-30 (1) .
[9]丹珠昂奔。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前進: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體會[J].民族論壇, 2014 (6) :12.
[10]倪愫襄。制度概念釋義[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4 (6) :592.
[11]筑就民族團結進步的中國夢: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紀實[EB/OL]. (2014-09-27) [2017-10-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7/c_1112652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