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抗戰精神;中華民族;文化品格;愛國主義。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盵1]2015 年 9 月 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周年的講話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敝袊谷諔馉?,不僅是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也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大和民族在意志和精神方面的一場較量。中國抗戰精神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加的,在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民族精神。
二、中國抗戰精神的文化品格。
中國抗戰精神,既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反映,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和弘揚。1938 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份珍貴的遺產?!盵2]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五千年的民族美德和民族精神真正發揚著,忠、孝、仁、勇、禮、義、廉、恥,由被封建勢力曲解了利用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道德,在民族自衛戰爭中發揚為真正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盵3]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抗戰精神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品格。
(一)愛國主義--中國抗戰精神的“本性”品格。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本性”品格。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可謂是中華民族的“天性”或曰“本性”.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表現為一種對祖國具有強烈而真摯的情感,而且體現為對祖國勇于擔當的責任和義務。關于“愛國”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典文獻《戰國策》?!稇饑摺の髦懿摺吩疲骸爸芫M能無愛國哉”.《漢紀》中也有“親民如子,愛國如家”的說法??鬃诱f:“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保ā墩撜Z·憲問》)孔子稱贊管仲為仁,其理由即是管仲為保衛華夏文化使不受夷狄的凌侵。從“雖九死而猶為悔”的屈原,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司馬遷;從“精忠報國”的岳飛,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到“一身報國有萬死”的陸游;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孫中山,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等,無不彰顯著愛國主義精神的光芒。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的“愛國”與“忠君”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愛國與忠君還是有區別的。忠君是忠于一姓之家,而愛國則還有忠于人民、忠于民族的含義。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中華帝制被推翻,愛國與“忠君”徹底脫鉤??傊?,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志士仁人的內在品德、固有的本性品格。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崇高品格,培育了無數的中華民族英雄。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實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在抗日戰爭實踐中達到歷史繼承與時代升華,它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其具體體現為:一是深厚的愛國情感。情感是愛國主義之所以稱之為愛國主義的內在規定性。如《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保衛黃河》及《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唱出了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悲憤交加的愛國情感。在八年抗戰中,無論是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上的八路軍、新四軍,還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愛國官兵,都懷著高度的愛國主義激情勇敢作戰,充分體現中華民族誓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懷具體表現忠于國家和民族的實際行動。二是忠于國家和民族。在國難當頭,忠孝不能兩全時,廣大愛國將士紛紛投書家人,以明報國之志,體現了鮮明的民族責任意識。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指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抵抗日本軍隊的入侵,大多數的中國人仍然堅強不屈地自稱‘我是中國人!’表現了對祖國的忠誠?!盵4]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民族,又集中體現為中華將士在抗日戰場上殺身成仁、為國捐軀的壯烈行為。三是殺身成仁、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箵敉鈦砬致?,保衛或爭取民族國家之獨立,實為人生之第一要義。哲學家張岱年先生說:“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在平時實無其因緣,有之惟當民族受凌辱而爭取獨立之時??蔀橹畾⑸?、可為之舍生者,吾民族之獨立為首要?!盵5]中華民族殺身成仁、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在抗戰中表現出了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和壯烈行為。例如,從臺兒莊戰役中下達“誓死抵抗日軍,我們要用血肉來填敵人的炮火”命令的孫連仲將軍,到棗宜會戰中發布“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昭告的愛國將領張自忠;從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到“寧死也不做俘虜”的“八女投江”,再到“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當俘虜”的“狼牙山五壯士”等等,無不彰顯愛國將士為國捐軀的壯烈行為。無論是敵后戰場上的八路軍、新四軍,還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愛國官兵,他們都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殺身成仁、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新篇章。在八年抗戰中,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爸袊娒駛隹倲翟?3500 萬以上,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1000 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 5000 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盵6]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偉大民族精神的勝利。殺身成仁、為國捐軀是中華傳統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戰中的最悲壯的表現。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取得抗戰最后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也彰顯了中國抗戰精神的“本性”品格。
(二)自強不息--中國抗戰精神的“剛性”品格?!白詮姴幌ⅰ笔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之一,體現了中華文化應有的“剛性”品格?!吨芤住诽岢鰟偨∽詮姷膶W說,宣揚“剛健”的品德?!吨芤住で浴の难浴吩疲骸按笤涨?!剛健中正,純粹精也?!薄吨芤住は髠鳌酚衷疲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所謂自強不息,即是君子應該效法天,運動不息,永不停止的積極進取精神。儒家創始人孔子自述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表現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吨芤准狻芬蓪氃疲骸胺裁銖娨赃M德,不必須在位也。故堯舜一日萬機,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顏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強不息?!睆娜松鷳B度來看,自強不息表現為堅持獨立的人格意志??鬃犹岢龅摹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到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再到南宋陸九淵提出的“若某則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語錄)》等,都體現了堅強不屈的獨立人格精神。從處理國家民族關系來看,自強不息又體現為反對統治階級的暴政和外來侵略。張岱年先生指出,《周易》中提出的“自強不息”四個字,僅從中國人民傳統的共同心理來看,有兩層含義:“一、中國人民有反對外來侵略的傳統,對外來侵略不能忍受”,“二、中國人民對內有反抗暴政、反壓迫的傳統?!盵7]在中國歷史上,所有志士仁人,或致力于學問事業,或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或致力于抵御外侮和救亡圖存,亦莫不盡心竭力,奮斗不止。自強不息是愛國主義精神在人生態度和處理民族國家之間關系上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