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膽管癌是膽管上皮細胞癌,可以發生于肝內膽管或肝外膽管。臨床上膽管癌并不多見,但是一些特定的良性疾病患者則有很高的發病率。新的技術和膽管檢查技術的應用,膽管癌的診斷率有增加趨勢[1].肝內膽管癌的 B 超檢查可以見到一個或多個低回聲的病灶;肝外的高位膽管癌 B 超顯示為肝內膽管的擴張;肝外的低位膽管癌則表現為肝內外膽管擴張和膽囊的增大。選取 2013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收治的膽管癌患者 30 例超聲診斷影像診斷表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膽管癌患者 30 例,其中男 20 例,女 10 例,年齡 17~67 歲,平均 39 歲。
1.2 方法
超聲診斷探頭頻率為 3.5~10.0MHz.檢查前空腹禁食4~12 小時,取平臥或左側臥位,觀察聲像圖的特征。
2 超聲表現結果
2.1 直接征象
膽管癌大致可分 3 型,即乳頭型、團塊型和狹窄型或截斷型。乳頭型和團塊型在擴張的膽管遠端顯示出軟組織腫塊。
狹窄型或截斷型則見擴張的膽管遠端突然截斷或細窄閉塞,但見不到有明顯邊界的腫塊,病理顯示為浸潤灶。乳頭型腫塊較小,呈乳頭狀強光團自膽管壁突出于管腔內,邊緣不齊,其形態位置多無改變。團塊型腫塊呈圓形,略強回聲,阻塞或擴張的膽管內,腫塊與管壁分界不清,管壁內膜線不完整,多次復查,其位置固定不變[2].截斷型或狹窄型擴張的膽管遠端突然被截斷或呈錐形狹窄,阻塞端及其周圍區域往往呈現較致密的強回聲斑點,邊界不清楚,系癌組織浸潤所致。
2.2 間接征象
病灶以上整個膽管系統明顯擴張,膽管腫瘤所致的肝內膽管擴張率占 83%,特別在肝門斷面表現為各種不同彎曲管狀、星狀、多孔狀或平行管狀擴張,管直徑在 0.6~2.5cm 不等。膽總管內徑擴張一般為 2.2cm 左右。肝臟彌漫性腫大。肝門淋巴結腫大或肝內轉移灶。
2.3 結果
膽總管超聲表現,超聲聲像圖的直接征象與間接征象均有不同的表現特點,乳頭型 5 例,團型 18 例,截斷型 4 例,狹窄型 3 例。
3 討論
膽管腫瘤分良性、惡性 2 種。膽管良性腫瘤比較少見,有乳頭狀瘤、腺癌、囊腺瘤,偶可見良性間葉組織腫瘤,如脂肪瘤、黏液瘤、纖維瘤、平滑肌瘤等。膽管的惡性腫瘤即膽管癌,發病率較膽囊癌低,以男性多見,膽管癌好發于肝門部左右肝管匯合處,膽囊管與肝總管匯合處以及壺腹部。約 80%是腺癌,偶見未分化癌和鱗癌。腫瘤常彌漫浸潤管壁,使管壁增厚,管腔變窄或堵塞;亦可成乳頭狀或結節狀腫塊突入管腔,使膽管部分或完全阻塞。
膽管癌的超聲顯像表現為擴張的膽管遠端顯示乳頭狀或團塊狀高回聲腫塊或擴張的膽管遠端突然被截斷或呈錐形狹窄,病灶處為高回聲,邊界不清,是因癌組織浸潤所致,膽管癌呈高回聲,一般無聲影[3].脂餐后或改日復查病變位置,形態不變,發生在肝總管上端和左右肝管分叉處的膽管癌,即肝門部膽管癌超聲顯像有特殊表現,肝內膽管高度擴張在肝門處截斷,于肝門區左右肝管內可見腫塊回聲,回聲可強可弱,即所謂“蝴蝶征”( 腫塊為蝶體,擴張的肝內膽管為蝶翅上的條紋 )。偶見膽總管轉移癌,筆者曾見一例梗阻性黃疸為胃癌膽總管轉移 ( 直接浸潤 )。超聲顯像擴張的膽總管遠端顯示不規則低回聲腫塊,并與胃癌腫塊延續。肝內二級膽管癌多發生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及廣東沿海地區,有研究認為與華支睪吸蟲感染有關。
凡膽管內確切顯示有弱回聲腫塊影像,偶爾為增強影像,或膽管壁增粗,管腔狹窄、閉鎖、截斷等,上述 3 種圖像之一,并伴有梗阻上方膽管擴張者,皆應考慮膽管腫瘤的診斷。膽管癌患者一般均出現黃疸,需與膽管結石、肝癌或胰頭癌等相鑒別。膽管結石呈球形強回聲團,與管壁分界清楚,多有聲影,易鑒別。偶有較疏松的泥沙樣結石或膽泥可呈乳頭狀、團塊樣表現,無聲影,可能引起誤診。高位膽管癌與肝癌、下端膽管癌與壺腹癌、胰頭癌等的鑒別主要依靠相應的解剖結構來識別。當癌腫較大,廣泛侵犯時則難以鑒別。關于膽管癌所致的狹窄與良性病變的鑒別在典型病例并不困難。癌性狹窄表現為突然截斷或狹窄,其周圍是邊界不清的強回聲區。而良性狹窄主要見于膽系炎癥和膽系手術的損傷,膽系炎癥有反復發作的膽管感染病史,病變主要累及肝內膽管,表現為節段性狹窄或擴張,往往合并有膽結石。膽系手術的損傷有助于了解病史,加以鑒別。超聲檢查能準確地鑒別阻塞性黃疸、確定阻塞部位,并能顯示膽管形態的改變及其內部腫塊的形態特征。這些對于膽管癌的術前和確定治療方案均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永昌 ,郭萬學 ,主編 .超聲醫學 [M].第 4 版 .北京 :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977-978.
[2] 李菁 .超聲診斷膽管癌及確定其梗阻部位的分析 [J].中國現代醫生 ,2009,47(15):94.
[3] 趙蕊 .肝門膽管癌的超聲特點分析 [J].中外醫學研究 ,2014,12(2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