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常見病,多發病,嚴重時可引起核黃疸,導致永久性神經系統損害,甚至新生兒死亡。近年來,有關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心功能損害的報道越來越多,但主要是針對心肌酶譜的研究,少有針對心肌肌鈣蛋白Ⅰ的報道[1].鑒于此,本文選取本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及生理性黃疸兒,進行分組研究,旨在分析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肌鈣蛋白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50例,男32例,女18例,胎齡(39.19±0.74)周,日齡(3.75±0.83)d,出生體重(3.35±0.42)kg,最高血清膽紅素≥205.2μmol/L[2],將該50例患兒設為觀察組;選擇同期住院治療的生理性黃疸兒50例,并設為對照組,其一般資料與觀察組無明顯性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黃疸分期使用經皮膽紅素測定儀檢測黃疸指數。黃疸極期:黃疸指數停止上升時。黃疸減退期:黃疸指數下降至黃疸極期的一半。黃疸消退期:黃疸指數恢復正常,肉眼不可見皮膚黃染。以藍光照射停止后6~8 h的測定值為準。
1.2.2血樣采集所有病例均于黃疸極期、黃疸減退期和黃疸消退后采集血液,取2 ml進行血清分離,檢測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其余血樣在2 h內送檢心肌酶等項目。
1.2.3 cTnⅠ測定使用羅氏cobase411全自動分析系統(原廠德國試劑)測定cTnⅠ;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心肌酶、肝功十項;使用改良心電圖機電極在黃疸極期進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1.3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珚±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以χ2檢驗,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兩組各期cTnⅠ比較對照組在各階段的心肌肌鈣蛋 白Ⅰ變 化 不 明 顯,無 統 計 學 意 義 (P>0.05),觀察組在黃疸極期的心肌肌鈣蛋白Ⅰ明顯高于其它兩個階段,以及生理性黃疸的各階段,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1】
2.2高膽紅素血癥與肌鈣蛋白Ⅰ的相關性觀察組的膽紅素與心肌肌鈣蛋白指標呈現正相關性。見表2.【2】
2.3心肌酶及心電圖在黃疸極期,兩組患兒的心肌酶均有所升高,但觀察組更為明顯,并且觀察組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脫氫酶(LDH)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共獲得有效心電圖94份,其中存在異常的有6份,均為觀察組患兒,分別為ST-T段改變5例,Q-T段時間延長1例。
3 討論
新生兒的膽紅素代謝機制較為特殊,據統計,約有50%的足月兒,80%以上的早產兒會出現肉眼黃疸,但大多數此類情況屬于生理性黃疸,如果患兒是因病理改變而出現的黃疸癥狀,則稱之為高膽紅素血癥[3].近年來,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患兒的正常發育。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會引起患兒心、腦、肝、腎等多個臟器的損害。肌鈣蛋白Ⅰ只存在于心肌細胞中,與心肌結構蛋白相結合,不會透過細胞膜進入血液循環。因此,在健康人的外周血中是無法檢測到cTnⅠ的。心肌受損后,cTnⅠ透過細胞膜進入血液循環,外周血的cTnⅠ含量在4~6 h內迅速升高,并在24 h達到峰值。因此,外周血cTnⅠ水平可用于判斷心肌損害水平[4].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肌鈣蛋白的變化,從結果來看,觀察組患兒的肌鈣蛋白水平在黃疸極期最高,且隨著膽紅素水平的下降而降低,兩者呈明顯的正相關性。高膽紅素血癥對肌鈣蛋白Ⅰ的影響機制當前尚不完全明確,有可能為膽鹽的升高抑制了心肌細胞的ATP活性,阻礙了心肌細胞的氧交換及蛋白質合成,進而使其被損傷,導致肌鈣蛋白Ⅰ進入外周血。黃疸消退后,觀察組患兒的肌鈣蛋白Ⅰ下降至正常水平,提示其心肌細胞已恢復正常[5].
此外,我們還對兩組患兒進行了心肌酶與心電圖檢測,發現觀察組患兒的部分心肌酶指標高于對照組患兒,差異明顯,但由于其離散度較大,故而并未將其視為判斷心肌損害的指標。在心電圖方面,絕大多數患兒均無明顯心臟異常表現,提示不只依據心電圖檢查結果來判斷心肌損害情況。
綜上所述,結合本次研究的結果,我們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引起心肌損害,檢測心肌肌鈣蛋白Ⅰ對治療本病有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鐘淑瓊,林細金,翟群.檢測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心肌酶及肌鈣蛋白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7):80-81.
[2] 秦衛勝,劉兆軍,劉文圣.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腎臟功能的影響及胱抑素C測定的臨床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05):539-540.
[3] 蔡海燕,藍黃宏,陸雪秋.血清總膽紅素動態變化對新生兒心肌酶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1(05):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