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小兒手足口病,指的是由腸道病毒性感染所導致的一種相對比較常見的兒童傳染疾病,以不足 5 歲的兒童較為多發,具有較強傳染性,且可在短時間內廣泛流行。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腳掌、口腔黏膜以及手掌等部位發生潰瘍或者皰疹,還有些患兒還會并發肺水腫、心肌炎以及腦膜炎等,重則可引發死亡?,F階段還沒有研發出一種專門治療該病的特異性藥物。更昔洛韋是一種人工合成藥,主要對病毒 DNA 復制具有抑制作用,臨床一般用于防治巨細胞病毒感染。本研究為分析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選取 92 例在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對其行相應方法治療,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 92 例 2009 年 7 月-2012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以隨機方式將其平均分為 2 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兒中男 25 例,女 21 例,年齡 4 個月 ~8 歲,平均年齡(3.6±0.5)歲,病程為 1 d~4 d,平均(2.5±1.0)d;觀察組患兒中男 24 例,女 22 例,年齡 3 個月 ~9 歲,平均年齡為(3.8±0.8)歲,病程為 1 d~3 d,平均(2.0±1.0)d.2 組患兒均與手足口病患兒診斷標準相符合:①存在手足口病接觸史。②手足掌有皰疹,且皰內有較少液體,基底部存在炎性紅暈。③患兒以發熱為主要表現,體溫超過 39 ℃。④口腔黏膜存在散在皰疹。2 組患兒臨床資料差異性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首先,對所有患兒均給予口服補液、維生素 B2與對癥治療。觀察組患兒給予更昔洛韋治療: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次 5 mg/kg,1 次 /d,療程為 5 d;對照組給予病毒唑治療: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次 7.5 mg/kg,1 次 /d,療程為 5 d.對 2 組患兒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與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觀察與對比。
1.3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狀態,臨床癥狀及皰疹全部消失;顯效:患者體溫降低不足 37.5 ℃,大多數皰疹消失,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減輕;有效:患者體溫有所改善,部分皰疹消失,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無效:患兒以上指標均沒有改善,甚至出現加重情況。(有效 + 顯效 + 痊愈)/總例數×100%= 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 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 91.3%,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 80.4%,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顯著比對照組患兒高(P<0.01)。見表 1.【1】
2.2 2 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觀察組患兒出血白細胞減少 2 例,輕度胃腸道反應 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6.52%;對照組患兒出現白細胞減少 5 例,輕度胃腸道反應 3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17.40%.2 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2.054,P<0.05,)。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感染所導致的一種常見性兒童傳染疾病,四季都有發生的可能性,多見于春季與夏季,以腸道病毒71 型與柯薩奇病毒 A16 型為常見病原體[1].自 1981 年我國第一次檢查出手足口病至今,發病率逐漸提高,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研究發現,大多數手足口病發病者年齡不足 5 歲,而且性別比例差異性不明顯,其原因可能和小兒不健全的自身免疫功能有關??共《臼鞘肿憧诓≈委熤械闹饕侄沃?,特效的抗病毒藥對于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有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然而,現階段對手足口病治療的藥物相對較為單一,普通抗病毒藥通常會引發血液疾病等不良反應。
更昔洛韋屬于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特征的一種人工合成藥物,相關研究發現[2],更昔洛韋在對手足口病治療時,具有極為明顯的治療效果與較高的安全性。更昔洛韋的分子結構與阿昔洛韋相似,但其抗病毒作用比阿昔洛韋強 100 倍。更昔洛韋主要作用機制是進入人體病毒感染細胞后及時轉化成單磷酸化合物,再轉化細胞激酶成更昔洛韋酸化合物,對病毒 DNA 合成具有有效抑制作用。此外,其在感染細胞內的濃度比非感染細胞高 100 倍,抗病毒作用迅速,對正常細胞作用??;并能透過血腦屏障,對人體的毒性較低,引起骨髓抑制的風險很低,且不易產生耐藥,對多種耐藥菌株較為敏感。臨床研究與實踐發現,在小兒病毒感染性疾病中更昔洛韋有著良好的效果。唐世成[3]在小兒病毒性腦炎治療研究中發現,利用更昔洛韋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療效優于廣譜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利巴韋林,提示更昔洛韋抗病毒作用好,且安全性更高。
胡海珍[4]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中,應用更昔洛韋可有效縮短患兒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住院天數,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為進一步探討更昔洛韋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 80.4%,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 91.3%,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同類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了更昔洛韋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中的確切效果。本次研究發現,更昔洛韋具有較低的毒性,而且對人體傷害比較小,其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輕度胃腸道反應與暫時性白細胞減少。觀察組在用藥治療后白細胞的計數無明顯改變,治療期間也沒有出現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由此可見,短程更昔洛韋用藥具有安全性、可靠性。
綜上所述,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顯著,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治療效果優于病毒唑,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建欣,謝城。痰熱清注射液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50 例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8(8):86-87.
[2] 周舸。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36):34-35.
[3] 唐世成。更昔洛韋治療小兒病毒性腦炎 45 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0,31(25):4309.
[4] 胡海珍。更昔洛韋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 30 例觀察[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2011,23(4):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