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水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先天性心臟病嬰幼兒接受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手術治療,而本文主要對 100例行心內直視手術治療的嬰幼兒 100 例(10 kg 以下)分別使用改良超濾技術以及常規超濾技術,其中,使用改良超濾技術的嬰幼兒,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詳細報告如下,以供臨床參考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取我院從 2011 年 12 月~ 2014 年 12 月收治的行心內直視手術的嬰幼兒 100 例(10 kg 以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50 例)與治療組(50 例)。
對照組嬰幼兒中,男性嬰幼兒占 62.00%(31 例),女性嬰幼兒占38.00%(19例),年齡在3~10個月,平均年齡為(6.1±1.5)個月,體質量在 3.4 ~ 9.7 kg,平均體質量為(7.1±1.7)kg.治療組嬰幼兒中,男性嬰幼兒占 68.00%(34 例),女性嬰幼兒占 32.00%(16 例),年齡在 4 ~ 11 個月,平均年齡為(6.2±1.1)個月,體質量在 3.2 ~ 9.5 kg,平均體質量為(7.0±1.5)kg.對比2組嬰幼兒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體質量等),P >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組間可以進行對比及研究。
1.2 方法
1.2.1 體外循環。2 組均建立體外循環,其預充成分主要為全血、新鮮血漿、白丹白等,然后將 0.25 mg/kg 的呋塞米加入到預充液中。
1.2.2 超濾方法。對照組 :采用常規超濾技術,即使用超濾器,在口端連接體外循環的動脈微栓過濾器,用晶體液預充管道,體外循環中開始超濾。治療組 :采用改良超濾技術,即使用超濾器,進口端采用“Y 型”三通管接近主動脈的供血管上,出口端與靜脈回流管路相連接,體外循環預充時,需要做整個超濾管路的預充排氣,連接動力泵,停機之后開始超濾。
1.3 觀察指標
觀察 2 組嬰幼兒手術前后紅細胞壓積情況以及術后 2 小時內的尿量。
1.4 數據處理
本文研究結束后,均采用 SPSS 17.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 檢驗。P <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紅細胞壓積
治療組嬰幼兒手術前紅細胞壓積與對照組嬰幼兒并無明顯差異,手術后治療組嬰幼兒紅細胞壓積情況與對照組嬰幼兒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具體數據詳見表 1.
2.2 術后 2 小時尿量
經過手術后,治療組嬰幼兒的在 2 小時內的尿量為(76.41±40.41)ml,對照組嬰幼兒在 2 小時內的尿量為(204.21±90.41)ml.P <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體外循環中的血液稀釋、血小板破壞、凝血因子減少、凝血功能下降以及手術中肝素抗凝等因素容易導致患者在手術后出血滲血增多,從而造成輸血量增加[1].
超濾器是一種由半透膜纖維組成[2],模仿腎小球濾過原理,通過纖維膜兩側的壓力差把水分以及小分子物質濾過,從而提高肢體滲透壓,增加嬰幼兒手術后紅細胞壓積[3],在短時間內,使用血液動力學能夠得到良好的恢復。
本文主要對 100 例行心內直視手術治療的嬰幼兒分別采取常規超濾技術以及改良超濾技術,其中,治療組嬰幼兒在手術后的紅細胞壓積情況高于對照組嬰幼兒,且在術后 2 小時內的尿量低于對照組嬰幼兒,P <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超濾技術只能夠在體外循環的過程中進行,對于嬰幼兒,特別是血容量較少的低體重嬰幼兒,在復溫[4]的過程中進行超濾,其相對的流量要比成人大,而隨著水分的不斷濾出,氧合器液面不斷的下降,使得正常的流轉難以維持,需要加入另外的液體,從而抵消了超濾的作用。
而改良的超濾技術可以脫離體外循環后的 10 ~ 15 分鐘內進行,不受到氧合器液面[5]的影響,能夠最大限度的排出嬰幼兒體內的水分,減輕心肌、肺臟的水腫問題,快速的提升紅細胞壓積,避免了體外循環后低血紅蛋白造成的缺氧癥狀。改良超濾是在體外循環停機之后進行超濾,其可以有效的減少肺組織的滲出,從而有效的排除嬰幼兒體內的炎癥介質。
本文研究 50 例行心內直視手術治療的嬰幼兒,其體重相對較輕,因而在其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并沒有對自身的機體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影響,從而其機體的耐受手術能力較強,所以對其使用改良超濾技術,可以有效減少手術對心肌組織的創傷,促進手術后的恢復。同時,低體重的嬰幼兒,其血容量較少,對其進行常規超濾技術時,很容易出現灌注不足的情況,所以近年來,改良超濾技術在體外循環中的應用越來越得到了臨床治療的重視。
綜上所述,本文對 50 例行心內直視手術治療的嬰幼兒采取改良超濾技術,可以有效排出體內水分,減少輸血量以及組織水腫,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促進嬰幼兒手術后更快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