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利奧塔發表了《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盡管他本人曾強調過這部著作的即興性質,但它卻不可置否地成為了后人進入后現代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在這部關于后現代知識研究著作中,利奧塔把后現代主義看做對元敘事的懷疑。并由此在文中對敘事知識和科學知識進行了區分和厘定,試圖重建科學的合法性基礎。雖然這并非一部明晰而精確地指涉具體領域的著作,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他的思想對文學的投射與適用。今天以此反觀中國當代文學史,依然能發現與利奧塔的“反元敘事”在建立表達和意義呈現上的某種暗合。
一、利奧塔關于“反元敘事”的文學意義
“元敘事的特點是:它是一種包容和指揮一個時代的一切理論和實踐行為的指導思想?!痹谡劦嚼麏W塔的“元敘事”時,韋爾施如是說?!逗蟋F代狀況》中,對“敘事”一詞的使用頻率非常之高,但是利奧塔所論及的“敘事”并非傳統文學層面的敘事,而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在一系列例證和推理過程中,利奧塔所要表達的“敘事”指的是一個集合性的“游戲”,它包括敘述、接受、論證、能力、被敘述等多重內容。當我們把這個概念投射到人文學科時,則不外乎是指德國哲學的思辨敘事和啟蒙運動的解放敘事,在利奧塔看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思辨哲學的那種認為歷史和世界總是有規律、合目的地向前推進的發展是不存在的,歷史只能在事過境遷后才能給人以啟示;而對于啟蒙運動而言,那種以人道主義為宗旨,以人的解放為最終歸宿的要領,對于歷史的進程也只是一抹微笑,這種啟蒙運動的解放敘事只是一種設想,它并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
由此,利奧塔所繼而提出了“元敘事”(metanarritive) 的概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和海德格爾的演講等實例說明,歷史上一切以人性解放或思辨理性的大敘事都是不具有合法性的。在所有的知識當中,元敘事所具有的權威性和絕對性都是不合法的,從某種意義上上來說,這種元敘事的存在極大地壓制了各種“小敘事”的發生和存在,因此利奧塔對于“元敘事”持絕對的否定態度。
當我們將“反元敘事”的概念折射到文學的意義上,則可以將其看做一種對既定的權威和約定俗成評判的反撥。文學史的歷程當中,無論是以道德之名,解放之要義,藝術的規則或濟世之說,意識形態的統一為目的創作和評判都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元敘事”嫌疑,即使在20世紀到了現代主義文學這里,那種“人性解放”的回歸和“質疑與重估”的意義體系,和各種文字形式變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其實在根本上與之前所有的歷史評判并無異同,從本質上他們仍舊是一種對權威和統一性的皈依,唯一不同的是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權威與驕傲。因此,無論過去文學的形式與內涵具有怎樣的流變,我們都應該力圖打破過去所具有的“元敘事”而力爭在破除之后文學能夠進入一個具有無數“小敘事”所聚集和意義堆積的“后時代”。
然而這其中的悖論就在于:當文學進入所謂的“后時代”,遵照“反元敘事”的體例之后,是否進入并建立了一種新的權威和秩序,陷入到自設的矛盾圈套之中?對此或許琳達·哈琴的觀點頗能安慰此時的焦慮:“中心(本文著者:即指元敘事) 可能會不復存在,但是后現代藝術和理論依然在繼續利用和顛覆這一魅力猶存的、代表了秩序和同意的虛構之物(本文著者:即現代主義的技術材料等方面)?!?/p>
那么,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在“反元敘事”的范疇中,我們首要要做的是認同差異性的存在和發生,并在“元敘事”被消解的過程中以多元化的眼光來面對我們新的文學時代,即使這個文學時代的每一個“小敘事”在某種程度上仍舊具有舊時的魅影。
二、與中國當代文學的聯接
毫無疑問,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進程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元敘事”的分支。自新中國伊始,文學如同植根于政治的子宮中的胎兒,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接受著來自母體的訓導與規誡。在國家統一意識形態和民族傳統思維長期的、稍有流動的節奏中,當代文學形成了時代氣息極強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學審美氣質。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但諸如健康、活力、向上等充滿正能量的內容和二元對立的表現形式顯然是傳統評判中最重要的標準。在十七年文學和十年文學中這種特質尤為顯著,在此基礎上甚至由于“元敘事”畸形絕對化的產生,形成了一批特有的、帶有時代烙印而又機械重復、極度模式化的文學作品。時至今日,當我們帶著“后”現代的觀點反觀這一段并不如煙的往事之事,卻再也無法以其標榜的二元對立的意識形態對其作出評判。
盡管文革的“地下寫作”和“抽屜文學”(陳思和)伴隨著新時期的到來能夠將憤怒而悲壯的怒號“我不相信”公諸于眾,并在隨后與紛揚駁雜的新時期初期文學流派一起形成了當代文學史上一片前所未有、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統一意識形態的松動帶來的文學上的喧嘩與躁動,接納與抵御,肯定與否定仍然體現了一種不可規避的“元敘事”的陰影。在種派林立的文學陣營中,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從改革文學到尋根文學,從朦朧詩人到第三代詩群,所有的流派和作品無疑都具有意義的能指。一切關于文學的評判、討論與爭議本身更是爭奪權威話語的過程,是對“元敘事”的另一種方式的重構。
直至1985年的“方法年”,文界在對文學的形式、內容、意義、研究做了最突出而集中的討論。
而此時國內的文化界也在如饑似渴地大量接受來自西方的各種理論研究與作家作品,在現代派之后,諸如格里耶、塞林格等后現代作家作品被介紹到中國,隨之對于后現代文學的模仿和創作便逐漸浮出地表。我們不能說這其中來源于模仿的創作是好的或者不好的,我們唯一能夠明確的是,某些情緒的共鳴與傳遞常常源自于同質的存在。毫無疑問,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是中國社會喧囂而浮躁的時代,隨著商業化的運作與擴張,媒體的急速發展與城市的過度膨脹,關于意義的終極指向被打破。在全球化與市場化的巨大沖擊下,文學表達成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于是在前期關于反思、警醒、彷徨、改革、尋根的“元敘事”的沉重思考之后,一批青年作家以文字游戲搭建了一系列去主題的作品。
其中馬原和他的作品可謂是開山之作,正如陳曉明所言:“他遠離意識形態普遍化的敘事方法被視為當代文學歷史轉型的重要標志,則又構造了一個回到文學自身的神話,在文學有限的范圍內,它標志著新時期的終結,和后新時期的來臨?!痹隈R原的作品中,“文本不是模仿/反映現實,而是敘述人在文本中完成的一種游戲?!?/p>
正是這樣一種面對文學的語言游戲的態度,對意義的消解的剔除,以及“展示不可展示型”的方式,使得中國當代文學出現了后現代主義文學的特質,也為后來的一批“碼字者”展現了一種姿態和表達的方式。
在隨后的一段時期里,一部分背棄“元敘事”的年輕人紛紛以作品表達了他們對后現代的致敬。如洪峰的《奔喪》《極地之側》等拋卻傳統的意義和寫法,以游戲的方式構建了邊界難尋的作品。殘雪的《黃泥街》《蒼老的浮云》等,不僅以一種極致的寫法關注到自我的潛在體驗,也在主題消解的過程中構建了一種文學樣式存在的可能性。而到了之后被譽為“先鋒作家群”的余華、格非、孫甘露、葉兆言等,以及再往后的“新寫實主義”的池莉、方芳、劉震云等,在具有差異性的寫作風格中,具有著同質性,即對重大意義的消解,和對“元敘事”的置若罔聞。其中僅以余華為例,他的作品中總是呈現著一種現實中的非現實性。冷峻的鏡頭、寓言式的描寫,凜冽的語言以及暴力、血腥、變態、扭曲在余華的筆下游刃有余。在余華的文字世界中,善與惡,現實與虛幻、絕望與平靜、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輕而易舉地被消解,死亡與血腥成為常態,善良與忠誠卻在意義的體系中隱去。失去“元敘事”的寫作顯得如此不合情理卻又魅力無窮,將作者帶入在閱讀的快感中并在其中崩塌了傳統作者作為個體的牢固的閱讀價值體系。
除了隨后而來的北村、潘軍、呂新等小說家外,游離在群體之外的王朔和王小波也是值得關注的對象。王朔的小說對崇高背道而馳,建構起屬于“小市民”的“大世界”,這種微小的“自我”盡管背棄了大的價值體系和評判構架,但卻如利奧塔所言:“‘自我’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并不孤立,它處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復雜、更多變的關系網中。不論青年人還是老年人、男人還是女人、窮人還是富人,都始終處在交流線路的一些‘節點’上,盡管它們及其微小?!?/p>
王朔的小說中最值得肯定之一就是在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發生與聯系,書寫日常生活的偶然性以及帶來的一系列后果。而對于王小波而言,恐怕在中國當代作家中沒有哪一個能夠重復。他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作家,睿智與洞見均掩埋與文字之間,在與“元敘事”分庭而居的另一側,王小波對性的描寫,對男女情愛的關注都顯得與眾不同。在王小波的筆下,本應突出的宏大的主題成了模糊的水印,他以滿不在乎的態度和吊兒郎當的方式給了特殊時代的絕對性“元敘事”一個斜睨的嘲笑。
小說之外,詩歌與戲劇也有突出表現。由第三代詩人而起的詩歌,雖是由一群駁雜的群體構成,作品也呈現出紛亂而龐雜的特質,但是與朦朧派的決裂導致了他們的作品體現出對于意義的消解和對“元敘事”的抵制。在戲劇方面,先鋒戲劇和小劇場的產生也給中國戲劇帶來了不同的面貌,如《我愛×××》《金錢造愛》《零檔案》,不但在形式上變得多樣而實驗,更重要的是在內容上對中國話劇開創(教化)意義的背道而馳。這些新的文學樣式和表現,給九十年代的文學史帶來值得興奮的一筆。
三、結語
在利奧塔關于后現代主義的思想中,“反元敘事”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盡管他的其他先關論說如“非人”“反崇高”的個都是后現代主義不可或缺的成分,且相較于較早的《后現代狀況》而言具有更強的可論證性,但是不可置否,作為后現代主義開創理論之一,“反元敘事”具有著啟發性的意義,這對于中國當代文學史同樣不可避免??v觀中國當代文學史,宏大敘事的指導性充斥著每一個時代,然而在每一種“元敘事”的籠罩之下,逐漸地有不同的聲音和姿態浮出水面。與西方的后現代文學指涉相比較,似乎當代文學的步伐略顯蹣跚,但后現代文化的意義便在于差異的存在。正如王治河在《后現代精神·代序》中所言:“在后現代思想家那里,最推重的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最推重的人生是創造性的人生,最欣賞的人是從事創造的人?!?/p>
參考文獻:
[1](德)沃爾夫岡·韋爾施.我們的后現代的現代[M].洪天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62.
[2](加)琳達·哈琴.后現代主義詩學:歷史·理論·小說[M].李揚,李鋒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82.
[3][4]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42.
[5](法)讓-弗朗索瓦-利奧塔.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法,1997:32,33.
[6](美)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精神[M].王成兵譯,北京:北京編譯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