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偉大壯舉?!镀呗伞らL征》\\(以下簡稱《長征》詩\\),是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不朽杰作。多年來,對《長征》詩的理解和賞析,諸多學者讀者均有著不少精彩獨到的論述和研究。本文試對詩中最后一句“三軍過后盡開顏”中的“三軍”注釋,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以作拋磚引玉,求得甚解。
一、關于“三軍”
隨時代演進的四種說法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三軍”一詞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隨著時代的演進,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指步、車、騎三種兵種;第二種說法指三支軍隊,按周制,各諸侯大國通常都設三軍,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第三種說法指軍隊的通稱;第四種說法指現代意義上的陸、海、空三軍。
二、對學術界關于《長征》詩中“三軍”五種注釋的質疑
在當年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具體到《長征》這首詩中,“三軍”又有著特定的注釋。最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1958年12月在廣州親自作出的批注:“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古代晉國所作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p>
通過查看相關史實,由于毛澤東寫詩時是1935年10月,而紅二方面軍成立時間是1936年7月5日,因此很多學者在對“三軍”作注釋時,并沒有采用或全部采用毛澤東本人的這個批注??v觀學術界對“三軍”的注釋和研究,主要有以下五種不同意見:
\\(一\\)指整個軍隊。人民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和著名詩人臧克家主編、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的《毛澤東詩詞鑒賞》中對“三軍”的注釋都相同地注為:“泛指整個軍隊?!?/p>
\\(二\\)指整個紅軍。著名詩人公木著、長春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鑒賞》中將“三軍”注釋為:“指紅軍全軍?!彼拇ㄈ嗣癯霭嫔缭?009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大觀》一書中對“三軍”的注釋為:“也可說泛指當年的整個紅軍?!?/p>
\\(三\\)指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自毛澤東詩詞出版以來,大部分著述都把“三軍”注釋為“紅一方面軍”。如丁三省編著、大眾藝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精讀》認為:“\\(毛澤東\\)在寫此詩的當時過岷山的只是中央紅軍主力\\(后稱紅軍陜甘支隊\\)?!痹摃€明確指出:“‘三軍’是全軍,這里指同中央一起北上翻越岷山的全體紅軍?!?/p>
\\(四\\)采用毛澤東批注,指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近年來,有學者和讀者認為,從總體的長征而言,“三軍”也可以按照毛澤東的批注,指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因為雖然寫詩時沒有“二方面軍”的番號,實際上具有高超戰略眼光的毛澤東,早已把“二、六軍團”內定為“二方面軍”了。由此,目前很多著述已在采用這個批注。如中央文獻出版社在2003年12月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一書中,已采用了毛澤東的這個批注。四川人民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大觀》一書中,對“三軍”的注釋為:“即中國紅軍一、二、四方面軍?!?/p>
\\(五\\)采用毛澤東批注的基本觀點,指紅軍一方面軍、四方面軍,二、六軍團。毛澤東的批注把1935年10月寫詩時的“二、六軍團”,說成1936年7月由“二、六軍團”改編而成的“二方面軍”。因此,有學者認為,采用毛澤東批注時,應將其內容改為“紅軍一方面軍、四方面軍,二、六軍團”,使之與當時的歷史事實相吻合。
筆者認為,注釋一說“三軍”“泛指整個軍隊”,但軍隊有革命與反革命之分?!罢麄€軍隊”究竟是指哪些部隊,應明確指出,以免使讀者造成混淆。注釋二說“三軍”是指“整個紅軍”,或“紅軍全軍”,雖有了進一步的明確,但還需明確指出詩歌中所反映的紅軍部隊。因為“整個紅軍”或“紅軍全軍”除了詩歌反映的相關紅軍部隊外,還包括其他紅軍部隊,如中央蘇區紅軍,以及一些地方上的小股紅軍、紅軍游擊武裝等。注釋四和注釋四五其實就是對毛澤東批注的采用。批注把寫《長征》詩一年后才通過岷山結束長征的紅二、四方面軍也加了進去,“這是作者后來的解釋,其用意是為了加強全軍的團結”,并不符合毛澤東創作時的本意。注釋三說“三軍”指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這是自毛澤東詩詞出版以來,采用得較多的注釋。筆者也一直以來認為這個注釋是最為準確的。不過因最近發現了一則史料,對它產生了新的質疑,這將在下面加以闡述。
三、筆者認為:根據毛澤東1935年11月30日所作的講話,“三軍”指的是紅一方面軍、紅25軍、陜甘紅軍。
1935年11月20日至24日,紅一方面軍在陜西富縣直羅鎮及周圍地區進行了一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師又一個團,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史稱“直羅鎮戰役”。11月30日,毛澤東在陜西富縣東村召開的紅一方面軍營以上干部大會上,作了《直羅鎮戰役同目前的形勢與任務》的講話。在講話中,毛澤東說,“這次勝利的影響:使剛剛會合的南中北三支紅軍,得到進一步的團結。到現在人人都相信這種會合與團結是很好的,是必要的,是一個不可侮的勢力,是戰勝敵人的基本條件”。該文后面的第4期注釋還專門指出,“南中北三支紅軍”是指“從中央革命根據地長征到達陜北的紅一方面軍,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長征到達陜北的紅二十五軍和在原地堅持斗爭的陜甘紅軍”。
根據以上這則史料,筆者認為:“三軍”指的是紅一方面軍、紅25軍、陜甘紅軍。其理由如下:
\\(一\\)從時間上看,1935年9月18日,紅一方面軍突破岷山天險臘子口,進占甘肅哈達鋪,毛澤東通過繳獲的國民黨的報紙,了解到紅25軍和陜甘紅軍\\(含26、27軍等\\)在陜北堅持革命斗爭并有相當大的一片蘇區的情況。在隨后舉行的紅一方面軍團以上干部會議上,毛澤東宣布了中央關于將紅一方面軍改編成陜甘支隊的決定,確定了與陜北紅軍會合的行動方針與任務。
他在報告中激情滿懷地號召同志們“勝利前進吧,到陜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我們的抗日前進陣地!”9月28日,毛澤東在榜羅鎮召開的陜甘支隊連以上干部會上宣布:“我們要到陜甘革命根據地去,我們要會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的同志們去。陜甘根據地是抗日的前線,我們要到抗日的前線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紅軍去抗日?!薄凹t軍無堅不摧的力量已經表示給全中國、全世界人們看了!讓我們再來表示一次吧!”在此期間,帶著這種對“三軍”即將會師的喜悅,懷著對長征即將勝利的豪情,毛澤東創作了《七律·長征》?!?0月2日,占通渭。占通渭時,毛澤東曾為戰士朗誦此詩”。10月10日,紅26軍軍長劉志丹派人前來接應紅一方面軍。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全部勝利到達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即紅25軍和陜甘紅軍\\)會師,紅一方面軍長征勝利結束。11月3日,陜北紅軍即編入紅一方面軍行列。11月30日,在取得直羅鎮戰役勝利之際,毛澤東在講話中明確指出這次勝利使剛剛會合的南中北三支紅軍得到進一步的團結”。通過上述短短兩月中毛澤東的一系列講話和紅軍的革命活動,不難看出,《長征》詩中的“三軍”,就是指毛澤東11月30日講話中的“南中北三支紅軍”,即紅一方面軍、紅25軍、陜甘紅軍。
\\(二\\)從空間上看,毛澤東在創作《七律·長征》時,紅一方面軍與紅25軍、陜甘紅軍“三軍”會師在即,距離近在咫尺,很快將攥成一個拳頭,革命形勢一片大好。而當時,張國燾非法成立了第二“中央”,公開走上了反黨的道路,正裹挾紅四方面軍南下成都;紅二方面軍的前身紅二、六軍團正在湘鄂川黔蘇區對付國民黨軍130個團的“圍剿”。兩支紅軍都與即將會師陜甘的“三軍”遠隔萬水千山,且都處于非常困難的時期。
\\(三\\)從情境上看,毛澤東寫詩時,紅一方面軍“過了岷山,豁然開朗,\\(心情\\)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盎砣婚_朗”是因長征途中政治上、軍事上、大自然中的“千里雪”已經融化,“柳暗花明”是因為“三軍”即將會師的大好局面就要來臨。1935年10月19日,三支軍隊在吳起鎮會師時欣喜若狂的場面,就是《長征》詩中最后一句的注腳。詩中“盡開顏”的“三軍”,不單是紅一方面軍,還包括紅25軍和陜甘紅軍。毛澤東在9月28日即寫詩前所作的講話說到的“紅軍無堅不摧的力量”,在指紅一方面軍的同時,還應包括當時已建立起“相當大的一片蘇區”的紅25軍和陜甘紅軍。而當時處于非常困難境地的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尤其是當時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的政治態度,很難使毛澤東有詩中“盡開顏”的心情。
\\(四\\)從與長征的關系上看,紅一方面軍是“從中央革命根據地長征到達陜北的”,紅25軍是“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長征到達陜北的”,都是經歷艱苦長征的紅軍部隊。而“在原地堅持斗爭”的陜甘紅軍,卻為紅25軍和紅一方面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為長征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當時已經歷二萬五千里長征、由出征時的8.6萬人銳減到不足7000人的紅一方面軍能“盡開顏”的原因,就是能與紅25軍和陜甘紅軍會師。沒有這兩支紅軍建立起鞏固的陜北根據地,紅一方面軍絕不會有詩歌中那種“更喜”的心情,而毛澤東的情緒也不可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從革命的發展形勢上看,筆者認為,毛澤東是具有高度的革命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詩人,詩中的最后兩句寓有他對紅一方面軍、紅25軍、陜甘紅軍必將開創出良好革命局面的樂觀主義精神。而毛澤東在11月30日講話中指出的,“南中北三支紅軍”剛剛會合,即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這使紅軍“得到進一步的團結”,形成了“一個不可侮的勢力”,創造了“戰勝敵人的基本條件”,正應驗了他在寫詩時對革命發展形勢的準確預見和必勝信念。
\\(六\\)從對毛澤東批注的質疑上,為什么毛澤東說“三軍”是指1936年10月會師的一、二、四方面軍,卻不是1935年10月寫詩時會師的紅一方面軍、紅25軍、陜甘紅軍?
筆者認為:一是由于在紅軍時期,紅一、二、四方面軍無論從發展歷程、軍隊數量、根據地創建規模、所產生的影響上,都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紅軍的三大主力;而紅25軍、陜甘紅軍在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后兩周,即根據黨中央的決定于1935年11月3日編入紅一方面軍行列,只屬于紅一方面軍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是由于在八路軍時期,在1937年紅軍改編時,紅一方面軍\\(含由紅25軍、陜甘紅軍主力組建的紅15軍團\\)編為八路軍115師;而二、四方面軍則分別編為120師、129師。紅軍時期的3個方面軍、八路軍時期的3個師,構成了人民軍隊由此發展壯大的基干力量。三是由于毛澤東在1958年12月作批注時,已是在寫該詩20多年之后。作為黨、國家和軍隊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他考慮的已不是1935年10月寫詩時的真實本意,更多的是從政治層面和團結大局出發,更重要的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同心同德和團結一致。而長征時期的紅軍全軍,人們習慣上就是指“一、二、四方面軍”這三大主力紅軍。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把“三軍”注釋為“指紅一方面軍、紅25軍、陜甘紅軍”,既如實反映了該詩創作時讓紅軍將士“盡開顏”的時空情境,又符合革命詩人兼紅軍統帥毛澤東寫詩時“豁然開朗”的真情實感,還客觀地肯定了紅25軍、陜甘紅軍為長征最終勝利所作出的重要貢獻,有利于讀者更準確地了解《七律·長征》這首壯麗詩篇所蘊含的不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