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語法隱喻理論指導下的隱喻能力培養①
摘要:語法隱喻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Halliday (1994)認為語法隱喻是一種“意義表達變異”的語言策略。語言系統提供給語言使用者的是一套系統化的意義潛勢,語言使用者為實現某種語義功能需要在這個系統中進行一系列的選擇,所選擇的語言結構與意義表達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一致式,也可能是非一致式或隱喻式。兒童逐步學會使用隱喻性語言,使用隱喻表達方式是成人語言的特點。Danesi (1993)認為,用隱喻方式說話是講本族語能力的一種基本特征。換言之,理解隱喻、運用隱喻的能力是人們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標志。那么,在語言教學中就有必要重視學習者隱喻能力的培養。以語法隱喻理論作指導,對隱喻式產生的本質、復雜性以及功能特征進行分析,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充分認識和掌握所學目的語言中的隱喻現象,提高他們的隱喻理解能力和隱喻輸出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語言水平的目的。
主題詞:語法隱喻;隱喻式;隱喻能力;隱喻理解能力;隱喻輸出能力
1引言
語法隱喻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由Halliday(1985,1994)在An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書中正式提出。Halliday(1994:341)認為語法隱喻是一種“意義表達變異”的語言策略。語言系統提供給語言使用者的是一套系統化的意義潛勢(meaning potential),語言使用者為實現某種語義功能需要在這個系統中進行一系列的選擇,所選擇的語言結構與意義表達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一致式(congruent),也可能是非一致式或隱喻式(incongruent ormetaphorical)。所謂一致式就是所表達的語義與現實情況相吻合,而所謂非一致式或隱喻式是指所表達的語義不合乎自然的方式。D a n e s i(1993:493)指出,用隱喻方式說話是講本族語能力的一種基本特征。Halliday(1975:137-138)在其著作Learning How toM e a n一書中就指出,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學習表意的過程,而要學會很好地表達意義的關鍵就是要學會使用隱喻的方式;隱喻式使兒童得以發展其意義潛勢,并根據語境在這些潛勢中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Halliday(1985,1994)還指出,兒童逐步學會使用隱喻性語言,兒童語法隱喻的習得有助于提高其語言水平,以便使用已有的語言系統進行創新性表達。語法隱喻是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換言之,理解隱喻、運用隱喻的能力是人們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標志。功能語言學主張,隱喻的使用是成人語言的特征。隱喻概念的產生和隱喻性的表達形式是人類生存和交際活動的需要。Richards(1936:90)曾強調,唯有隱喻才能幫助我們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思想。隱喻式表達在語言交際中被廣泛使用的事實說明,隱喻是語言系統不可缺少的部分,對隱喻結構的理解和使用是個人語言水平的重要指標。那么,在語言教學中就有必要著重培養學習者的隱喻能力。本文將主要討論如何以語法隱喻理論作指導,對隱喻表達式的產生、復雜性以及功能特征進行分析,幫助語言學習者充分認識和掌握所學目的語言中的隱喻現象,提高他們的隱喻理解能力和隱喻輸出能力,從而達到提高語言水平的目的。
2隱喻與隱喻能力
人類語言在整體上是一個隱喻性的符號系統。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更是一種人類利用已知的概念去解釋和表述另一種新概念系統的認知機制。Lakoff&Johnson(1980)指出,“隱喻無處不在,存在于我們的語言中,也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中”.人類的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隱喻思維過程具有從熟悉到陌生、從一般到個別、從已知到未知的特點,因此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新的、抽象的概念。具體和抽象是兩種基本的思維活動。抽象概念往往不易被人所理解,但是隱喻的使用則能使抽象概念具體化。按照Lakoff等人的觀點,語言使用中的隱喻只是一種表象,真正起作用的是隱藏在我們概念系統中的隱喻系統(束定芳,2000:16)。人類的概念系統是隱喻性的。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向另一概念域或認知域的結構映射,即從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人們把較為熟悉的、較為具體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域上,以便于對后者的理解和認知。因此,Lakoff&Johnson才會把隱喻看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并認為“隱喻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體驗某一類事物,它是我們探索、描繪、理解和解釋新事物的有力工具”(Lakoff & Johnson, 1980:10-13)。隱喻的本質告訴我們,在語言交際中,當人們無法靠一類概念很好地表達交際意圖時,他們就可能借助另一類概念;當人們無法靠使用一種語言形式表達交際意圖時,他們就會借助另外的表達形式。隱喻甚至能夠使我們很好地理解和表達新的、抽象的概念域,從而使我們的知識系統擴展到新的或其他領域。隱 喻 能 力 的 概 念 最 初 由G a r d n e r&W i n n e r(1979)提出;他們把隱喻能力定義為“一種釋義隱喻、解釋隱喻有效性的理性原理,根據語境創造隱喻,以及評估隱喻表達恰當性的能力”.隨后Graham D. Low和Littlemore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對隱喻能力的內涵進行了分析和闡釋。在Littlemore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日本學者Azuma(2005)提出了把隱喻能力主要分為接受式隱喻能力(receptive,即理解)和產出式隱喻能力(productive,即輸出)的主張。國內學者(王寅、李弘,2004;姜孟,2006;陳朗,2010;許保芳、袁鳳識,2012,等)對隱喻能力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王寅等人(2004:140-143)將隱喻能力看作是人們能夠識別、理解和創建跨概念域類比聯系的能力,并認為隱喻能力不僅包括能被動地理解、學得隱喻的能力,而且還包括能創造性地使用隱喻能力。盡管國內外學者對隱喻能力的定義并不完全一致,但歸納起來主要還是涉及對隱喻的理解能力以及在恰當的語境中使用隱喻能力。語言中充滿隱喻,用隱喻方式表達思想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而且隱喻式表達在語言交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語言學習者的隱喻能力和語言水平的關系密切。Danesi(1993)認為,隱喻能力是人們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指標,學習一種語言就需要學習這種隱喻性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因此,在語言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習者正確理解和恰當使用隱喻的能力,從而培養他們的語言創造性和表達的多樣性。
3隱喻與隱喻理解能力
3.1隱喻與語法隱喻概念
傳 統 上 , 隱 喻 被 看 成 詞 匯 使 用 的 變異,也就是說一個詞在使用中具有了轉換國外語意義(transferred meaning)(Halliday,1994:341)。因此,以往的隱喻研究大多關注的是隱喻的修辭特點或隱喻的詩性問題。H a l l i d a y(1985,1994)擴展了隱喻的研究維度,引入了“語法隱喻”的概念。Halliday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出發,把語言看作是一個意義生成的系統。在Halliday(1985,1994)看來,詞匯選擇僅僅是詞匯-語法選擇或語言表達形式(wording)的一個方面。隱喻不僅出現在詞匯層面,而且常常發生在語法層面。詞匯層面的隱喻是意義范疇的跨越,而語法隱喻改變的是語法性狀,即從動詞轉變為名詞,從連詞轉變為動詞等的語法范疇的跨越??梢娫~匯層面的變化也會同時涉及語法層面的變化。語法隱喻拓展了隱喻研究的內涵,從傳統的詞匯層面轉向為詞匯-語法層面。在系統功能語言學家看來,詞匯隱喻和語法隱喻并非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現象,而是同屬在詞匯-語法層面的選擇;這種隱喻性變異并非只是屬于詞匯層面,而是詞匯-語法層面,它們同屬于我們為識解人類經驗而擴展語義資源的隱喻性策略(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233)。詞匯隱喻是將某一事物的屬性從一個域轉換到另一個域(即從源域到目標域),而語法隱喻是將意義表達從一個語法域(語法性狀或類別)轉換成另一個語法域,比如從動詞(過程)轉換成名詞(參與者)。
H a l l i d a y認為語法隱喻的出發點是意義 的 表 達,隱 喻 式 就 是 意 義 表 達 方 式 的 多樣 化 , 他 把 語 法 隱 喻 定 義 為“ 意 義 是 如何 表 達 的 ”或 “ 意 義 表 達 方 式 的 變 異 ”(Halliday,1994:341)。Halliday關于語法隱喻概念的主要觀點在于,意義可以由兩種或更多的語言形式來體現,即一致式(congruentform)和隱喻式(metaphorical form)。一致式和隱喻式是識別語法隱喻的重要概念;為了清楚地說明這一概念,Halliday解釋說:語法隱喻是“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Halliday,1998:191;胡壯麟,2000)。功能語言學主張形式是意義或功能的體現,并將詞匯語法和語義之間的體現關系分為“一致式關系”和“非一致式關系”.“一致式關系”指的是語義和語法范疇之間的最自然關系,“所表達的語義功能與現實情況是完全相符的”(朱永生,1994)。而與“一致式”表達相對應的就是“非一致式”表達,所體現的是語義和語法范疇之間的非自然關系,即一個過程可以隱喻化為另一個過程(比如用心理過程體現非心理過程:2015 saw great changes inChina.→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Chinai n 2015.),或一個過程可以隱喻化為一個名詞詞組(比如名詞化: John's fast driving→John drove fast.)等等。Thompson(2004:222-223)認為,“一致式”是一種“更接近外部世界的事態”的體現方式,而當詞匯語法形式不是用于體現它原來通常所體現的意義時,這種表達形式就是語法隱喻。因此,功能語言學將語言中的“非一致式”表達稱為(語法)隱喻式。這種體現方式往往將一種常見的詞匯語法形式(一致式)隱喻化為另一種詞匯語法形式(非一致式),是一種“意義表達方式的變異”,具有一定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