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模糊,一般意義而言,可解釋為不分明,不明確,不清晰。從學術意義上,模糊系指事物范疇界限不明確,不清晰。模糊性即指事物類屬邊界或性質狀態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與明確性皆為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它們相伴相隨,共生共存,在語言運用中,有時需要明確,有時卻需要模糊。語言模糊性的存在引起了不少頗具影響的西方學者興趣,其研究源遠流長。最早對語言模糊性研究始于古希臘的尤布利德斯的“麥堆悖論”。之后,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現代哲學家卡西勒、分析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英國哲學家羅素都曾對語言模糊性撰文探討。語言學家拉考夫將模糊理論應用于模糊語言研究。語言學家查奈爾利用實驗數據和語料開展模糊語言的實證研究。羅施提出范疇隸屬度,從認知學的角度介入了模糊語言研究。布倫斯、劉易斯運用語用學基本原理研究模糊語言,他們認為語言雖然是模糊的,但仍具有重要的語用功效。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的模糊語言研究寥寥無幾,所出版的有關模糊理論的文獻更是屈指可數。1979年,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伍鐵平教授首先從國外引進了模糊理論,他發表的《模糊語言學初探》一文被視為我國模糊語言研究的開端。他接著出版的《模糊語言學》標志著我國模糊語言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此后國內關于模糊語言學的相關研究和專著相繼問世。如黎千駒教授《實用模糊語言學》、《模糊語義學導論》和《模糊修辭學導論》三部專著的先后出版,分別從模糊語言、模糊語義和模糊修辭三個角度對模糊理論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龐建榮博士的《模糊修辭的語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語例研究》是第一本把模糊修辭應用于具體語體研究的代表作。如上所述,不少東西方學者從哲學、語言學、數學、邏輯學、認知學、語用學等學科角度對語言模糊性的本源和存在理據進行探尋,得出的解釋林林總總,眾說紛紜。為了拓寬語言模糊性多元化研究,為其尋找更為充分的理論和實踐依據,本文擬從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的角度,通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構成語言符號的能指所指模糊性,找到語言模糊性與符號模糊性的相互聯系,為語言模糊性本源探尋提供新的視角。
二、索緒爾符號學中的符號模糊性
索緒爾語言符號學和皮爾斯符號學是現代符號學的兩大流派。
前者屬于現代哲學的人本主義思潮,以康德先驗主義哲學和結構主義為基礎,以語言符號的線性、任意性和雙重分節為基本原則,以人本主義傾向為特點。后者屬于現代哲學的科學主義思潮,以實用主義哲學和邏輯學為基礎,以科學主義為特點。索緒爾語言符號學具有突出的結構性、系統性和社會性,廣泛運用于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特別是語言學研究。索緒爾語言符號學所說的符號,并不是指具體的標點符號,學術上,它系指某種意愿的標志,它傳播一種意義。在自然界中,唯有人類使用符號進行抽象思維,交流思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造文化。符號學被定義為研究符號及其意指活動的學科。
符號學是一門既能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融為一體又有別于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的獨立新學科。它的學科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結構主義思想以及索緒爾的符號學基本理論。語言學是符號學下的一個分支學科,可以利用符號學基本理論來解決語言學中的重要問題。根據索緒爾符號學基本理論,語言符號不是一個名字,也不是一個物體,而是一個音響形象和概念的組合體。索緒爾把音響形象稱為能指,概念稱為所指,能指和所指相結合產生意義。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并非一一對應,而是任意性的、隨機性的。同一個所指,在不同的語言體系,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能指,反之亦然。簡而言之,能指與所指的關系是由社會規約決定的,隨機的、非理據的、非確定的、模糊的。
(一)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索緒爾認為,任意性、線性和分節性
是語言符號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說明了語言的社會性并將人類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其中任意性是語言符號最本質的特征,是去除次要后最實質性、最重要的東西。雖然某些符號的能指和所指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理據性,但是完全任意性的符號是最有效的符號,如語言符號、計算機二進制符號和電碼等。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把任意性作為語言符號的第一原則,并將其歸納為以下幾點:任意性是語言符號的普遍現象,是語言符號學的第一原則;任意性使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間的關系呈現社會契約性而非理據性;語言符號的完全任意性使語言能成為符號系統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不難看出,語言符號的任意性使語言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
(二)符號學中能指的模糊性。語言符號由能指和所指兩個要素
構成。先談符號學中能指模糊性導致語言模糊性。索緒爾認為,語言由兩項要素構成,能指和所指。符號學中的能指是一個音響形象。說話者發出的聲音在聽話者的腦海里形成一個音響形象,并聯系到該音響形象代表的概念,完成意義傳達的過程。在很多情況下,由于發音音位的差異、不同語系發音的差異、人個體發音的差異等都會造成能指的模糊性,使人無法確定所指,最終造成語言意義上的模糊。例如:根據語音學原理,發音可分為原音和輔音兩種,兩者的區分在于其發音時的具體過程不同。應該說,語音學的界定是清晰的。但實際上,元音和輔音的界限卻是模糊的,半元音就是最好的例子。半元音既有元音的特征,也有輔音的特征,到底屬于元音還是輔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好歸為“半”,而這個“半”字頗具模糊性;再如,根據語系的不同,發音∕gou∕,英語中認為是“走”,漢語可理解為“狗”。同個發音帶來不同語系聽話者的認知模糊。由此可見,符號學中的能指模糊引起了語言模糊性。
(三)符號學中所指的模糊性。再談符號學中所指模糊性導致語
言模糊性。索緒爾認為,所指是聽話者在頭腦中由于音響形象而聯想起來的一個概念,是語言符號的構成要素之一。如上所述,能指指向所指,兩者結合構成語言意義。既然能指具有模糊性,其指向的所指必然也同樣具有模糊性。所指即概念,由于概念的內涵模糊性、外延模糊性、相關概念之間的界限模糊性和衡量概念標準的差異,都導致了其存在必然的模糊性。
三、從歷時和共時結合的方法審視語言模糊性的演化
索緒爾認為,對符號學的研究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共時性研究的方法,其二是歷時性研究的方法。同樣,從符號學的角度對語言模糊性的研究可以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法。前者是探討語言模糊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時期的發展態勢和演化方向,而后者是研究具體某一特定時期內,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邊界清晰和模糊狀態的此消彼長。從歷時研究的角度看,語言模糊性演變的過程呈現模糊→清晰→再模糊→再清晰……循環反復。由于認識的有限,新概念所指的產生往往是粗淺而模糊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理論的改進,模糊的概念將走向清晰。隨著時間的再向前推移,人類對該概念的認識加深,新的觀點和看法加入到原本清晰的理論或概念中并使之再次變得模糊不清,又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才能走向明確清晰。此可謂模糊與清晰相互轉化、此消彼長、循環反復、無窮無盡。再從共時的角度來看,語言模糊性和明確性的問題,由于不同文化的歷史背景差異也是大相徑庭,變動不居的。以此可鑒,符號學共時性研究方法對模糊語言的跨文化研究頗有裨益。
四、結語
語言模糊性與明確性皆為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既矛盾對立統一,又相互聯系轉化。中西方學者對語言模糊性本源的探尋及其存在理據的求索歷史源遠流長,分別從語言學、語義學、哲學、認知學、心理學等學科角度進行探究,各學派觀點林林總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以索緒爾符號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框架,通過分析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特征以及語言意義組成要素即能指所指的模糊性,并使用共時性研究與歷時性研究相結合的符號學方法論,得出語言模糊性亦來自能指及所指模糊性的結論,為語言模糊性的本源探究提供多元化的新思考。
參考文獻:
[1]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黎千駒.模糊修辭學導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3]魯苓.多元視域中的模糊語言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郭鴻.現代西方符號學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5]丁爾蘇.符號學與跨文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6]溫科學.中西比較修辭論——全球化視野下的思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