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文學論文 > > 有關涉身假設的提出、內涵及研究前景的考察
有關涉身假設的提出、內涵及研究前景的考察
>2023-09-16 09:00:00


1. 引言

“涉身假設”\\(the Embodiment Hypothesis\\) 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核心命題,代表著語言學家、哲學家、認知科學家對傳統的“心身”、“心腦”問題的新詮釋。

客觀主義哲學符號表征論\\(symbolic representationlisttheories\\) 認為,心靈與身體分屬兩個不同本體論實體,認知與語言“建立在有機體心靈內部用以指稱外部世界物理事物的那些符號表征之上”\\(Johnson & Rohrer,2007: 17\\) ,因而與身體無關。與此相反,涉身假設則強調心、身不可分,身體塑造了心靈與認知,也塑造了語言。所謂“身體”與“心靈”,僅僅是識別時刻發生的有機體—環境互動的諸方面的“簡便方式”\\(convenient shorthand ways\\) 而已\\(Johnson & Ro-hrer,2007: 17\\) ,純屬主觀劃分。Rohrer\\(2007: 27\\) 從最廣泛的意義上概括了涉身假設的基本含義: 涉身假設是這樣一種主張,即認為“人類物理的、認知的和社會的涉身性為我們的概念系統和語言系統提供了基礎”。Bergen\\(2007: 277\\)也扼要指出: “認知的諸方面非得參照于其所內嵌于其中的諸系統的諸方面———包括所內嵌的有機體生物機制\\(含大腦及身體其余部分\\) 以及有機體所在的物理和社會環境———才能獲得理解?!?/p>

盡管對于涉身假設的上述基本含義我們并不陌生,但有關涉身假設的提出過程、思想淵源、豐富內涵、研究前景等,尚未發現有系統梳理與論述,本文擬對此做一探討。

2. 涉身假設緣起

最早將涉身主題\\(the embodiment thesis\\) 引入認知語言學的是 Lakoff 和 Johnson\\(下稱 L. & J. \\) \\(Zouhair,2007\\) 。在1980 年出版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L. & J. 提出,我們用以描述各種經驗的日常語言建筑在一些概念隱喻之上,而概念隱喻投射存在一種單向性限制\\(directionality con-straint\\) ,人們常常是通過投射一個單向地來自更加涉身的始源域的“知識意象圖式模式”\\(image-schematic patterns ofknowledge\\) 來理解一個不那么容易理解的目標域,而不是相反。他們認為,始源域與目標域各個元素之間的每一個映射都是單向的,意象圖式的邏輯總是從始源域投向目標域,而不從目標域投向始源域。用 L. & J. \\(1980: 112\\) 自己的話來說,“首先,我們提出隱喻存在單向性,即我們通過一個概念來理解另一個概念。具體而言,我們傾向于用更加具體的、在我們經驗中得到更加清晰描繪的概念,來組織不那么具體、根本上比較模糊的概念\\(如情緒概念\\) ?!盠. & J. 還確定了具體概念所依賴的三種自然的經驗來源,即身體的經驗、人與物理環境互動產生的物理環境經驗以及人與文化中的其他人互動產生的文化經驗,以此來解決“概念隱喻接地”\\(the grounding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的問題。L. &J. 對“隱喻投射單向性”\\(directionality of metaphorical map-ping\\) 的概括被視作是涉身假設的最初形式。

之后,Lakoff 在其1987 年出版的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體驗主義\\(experientialism\\) ”或“體驗實在論\\(experiential realism\\) ”。他將“體驗主義”的意旨概括為:“構成有機體個體或有機體群落現實經驗或潛在經驗的一切東西———不僅指感知、運動動作等,更包括有機體通過遺傳獲得的內部構造以及有機體在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互動的性質?!盶\(Lakoff,1987: xv\\) 體驗主義強調人的身體感知運動系統、生理構造以及人在社會文化環境的活動經驗對于認知和語言的基礎性作用,它直接針對西方客觀主義理性觀。后者主張,有意義的思維與理性是以與客觀現實相符合的方式對符號的操作,而客觀現實是獨立于有機體的特定涉身方式的\\(Rohrer,2007: 34 -35\\) 。體驗主義構成了當今涉身認知思想的核心內容,被視作是對“涉身假設”比較完整、正式的表述。

涉身假設自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后,逐漸形成了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涉身認知運動,迄今為止,其內涵已大大拓展。下面先討論涉身假設的西方思想史淵源,再討論其內涵。

3. 涉身假設的思想淵源

涉身假設賦予身體在認知與語言中以基礎性地位,這是與西方長期存在的抑身揚心的傳統背道而馳的??梢哉f,正是由于這一假設反撥了西方“抑身揚心”、“漠視身體”的傳統,該假設才格外引人關注。

3. 1 西方的抑身揚心傳統

在西方文化學術傳統中,身體作為與意識相對立的存在,長期遭到壓制與貶斥。居支配地位的看法是,真理、知識與科學發明主要依靠人心靈\\(大腦\\) 的思考和理性的推算,而與充滿欲望、本能、煩惱、疾病、恐懼、沖動等感性的非邏輯的身體無關。在古希臘,柏拉圖\\(2000\\) 就曾公開宣稱:“我們要接近知識只有一個辦法,我們除非萬不得已,得盡量不和肉體交往,不沾染肉體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純潔”\\(p. 17\\) ,因為“帶著肉體去探索任何事物,靈魂顯然是要上當的”\\(p. 15\\) 。

到了 17 世紀,法國唯理主義哲學家笛卡爾明確提出了身心二元論。他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兩種實體構成的,人既擁有物質實體的身體,也擁有屬于精神實體的心靈\\(而動物只有身體沒有心靈\\) 。心靈和身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心靈是純粹意識,代表著精神和活力,產生意識、自由選擇和理想; 身體則是純粹生理的東西,是機械性和無生機的東西。在笛卡爾看來,人主要屬于思維、心靈、精神的范疇,身體及其周遭環境只有從屬的意義。這樣,身體與心靈被徹底地割裂開來,身體再無關于心靈,處于長期被心靈主宰的位置。美國精神分析學家諾爾曼·布朗\\(1994\\) 就曾以譏刺的口吻指出: “把人的身體想象為排泄物,要求人進行升華,把整個宇宙想象為‘低級物質’的混合體,把天地當作一個巨大的宇宙升華的蒸餾器,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柏拉圖?!?/p>

時至 19 世紀,身體被漠視、詰難的情況開始發生改變。

德國哲學家尼采對理性展開了批判,他將身體作為哲學的中心,提出了將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強力意志說。尼采的口號是“一切從身體出發”,他賦予身體以前所未有的絕對主體性,他說: “我完完全全是身體,此外無有,靈魂不過是身體上某物的稱呼?!盶\(尼采,1997: 27\\) 尼采重視身體的學說后來被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巴塔耶\\(GeorgesBataille\\) 、德勒支\\(Gilles Deleuze\\) 、??碌葘W者進一步闡釋和發展,慢慢地,哲學研究領域發生了“身體轉向”\\(BodyTurn\\) ,承載著人類各種感性\\(如愉悅、歡樂、苦痛、悲傷等\\)的肉體及其感知的身體逐漸在西方學界的言說中擁有了正面的意義。正是在此背景下,人們開始將身體與認知聯系起來,思考身體在認知中的作用。

3. 2 歐洲大陸現象學中的涉身認知思想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歐洲大陸產生了現象學哲學流派,這一流派重視身體的作用,將人的身體與人的感知行為聯系起來?,F象學創始人胡塞爾提出了身體本體論地位主張。他指出: “所有物體,它們只能在我對面\\(mir gegebüber\\) ,在那兒,惟獨我自己的身體,永遠在這兒?!盶\(胡塞爾,1997: 157\\) 。

胡塞爾認識到,感知和身體運動的統一在認識活動中具有基礎作用,精神現實建立在身體物質之上。人的身體不僅是人的意志的載體,是人的運動機能的寓所,是人作用于世界和物體的工具,它還伴隨著人的全部感知行為。用他自己的話說,“首先肉體是任何感知的手段”\\(胡塞爾,1997:145\\) ,人的視覺、觸覺和聽覺都要通過身體而發揮作用,沒有身體的中介,空間中任何進入人的意識的可感知之物,包括可視、可觸摸、可聽覺之物,都不可能為人所知。也就是說,物體有血有肉的呈現是以人的血肉之軀的到場為條件的。

除胡塞爾之外,現象學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海德格爾提出了日常認知觀。他認為人類個體在世界中與周圍事物最初的關系是一種“用我們的身體以合適的方式熟練地掌控事物”的狀態,是一種遭遇或“上手狀態”\\(zuhanden\\) 。所謂“上手狀態”是指一種對“物我無分,物我一體”的審美狀態和“行先于知,知來自行”的認知狀態的描述。海德格爾在闡釋人與物、環境的關系時,區分了“應手之物”與“現成在手之物”,其應手之物就是“上手狀態”。舉例來說,一個人在全神貫注地寫字時,筆在手里,并不感到它的存在。這時,人和這支筆就處于一種“上手狀態”的關系; 而一旦筆壞了,或墨水用完了,寫字人就會馬上意識到這支筆的存在。

這意味著這支筆從寫字人先前全神貫注地寫字活動中“分離”了出來,成為讓人“凝視”或“打量”的對象??梢?海德格爾的日常認知觀根本上將\\(日常\\) 認知視作一種“流暢應付”\\(smooth coping\\) 活動。作為針對感官刺激產生靈活反應的一種實時互動過程,日常認知不是基于表征或基于推理的,認知主體的內在狀態與過程不能脫離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海德格爾的日常認知觀與目前強調身體、環境及其交互性的涉身認知觀的理論聯系,可見一斑。實際上,涉身認知取向的人工智能科學家 Brooks\\(1999: 38\\) 就指出: “我們的研究的確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激發的某些研究具有某種相似性?!?/p>

繼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之后,20 世紀法國現象學哲學家梅洛-龐蒂開展了知覺現象學\\(也稱身體現象學\\) 研究。他從身體的角度來解釋知覺認知活動,提出了現象學身體觀。

梅洛-龐蒂認為,在現實世界當中,人總是通過軀體,通過觸摸或凝視,通過姿態,通過言說等多種方式從事文化交流活動,使人由客體成為主體,并由主體成為主體之間的“真正主體”。梅洛-龐蒂區分了客觀身體\\(objective body\\) 和現象學身體\\(phenomenal body\\) ??陀^身體是指作為生理實體的身體,而現象學身體則不僅是特定的生理實體,而且是作為我\\(你\\) 體驗的我的\\(或你的\\) 身體。他把知覺當作認識的起點,認為人們在認識客體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是體驗的方法,也就是現象學的方法; 另一種是客觀思維的方法,就是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科學去進行認識的方法,比如,心理學家用視覺規律來解釋人如何產生深度知覺??陀^思維的方法在科學研究中很常用,但知覺認識主要靠體驗的或現象學的方法。例如,熟練的汽車駕駛員不需要比較路的寬度和車身的寬度就能知道自己駕駛的汽車是否能通過; 人們在通過房門的時候,也不必比較房門的寬度和身體的寬度。體驗的方法是以身體為基礎的。人的知覺在認識客體的同時,總是試圖把客體同化到主體中,把客體變成我們的身體的一部分。梅洛-龐蒂用盲人手杖之于盲人的關系來論述他的這一觀點: “盲人的手杖對盲人來說不再是一件物體,手杖不再為手杖本身而被感知,手杖的尖端已轉變成有感覺能力的區域,成了視覺的同功器官?!盶\(梅洛-龐蒂,2001:78\\) 可見,在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中,身體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來理解意識\\(認知\\) 的。正是通過對身體的現象學解讀,梅洛-龐蒂將人類意識現象歸結為介入于環境中的身體活動。怪不得哲學家 Clark\\(1998: 36\\) 說: “對身體、環境等因素在認知中作用的系統論述,最早可以追溯至梅洛-龐蒂 1942 年的《行為結構》?!?/p>

3. 3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中的涉身認知思想

除歐洲大陸的現象學家外,美國早期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斯和杜威也認識到了身體與環境在人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他們認為,一切我們可以歸結為心靈的東西,如知覺、概念化、想像、推理、指望、意愿、夢想,都是作為有機體為求得在各種處境中生存、增長和繁榮過程的一部分而出現并發展的。對心靈本質和運作機理的任何解釋,即使是最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過程,都必須到有機體的知覺、感覺、客體操作和肉體的運動能力中去尋根。他們認為,“認知即行動”\\(cognition is action\\) ,因為“認知是有機體在置身多變的環境中為采取相對穩定的模式而不斷調試自我的涉身過程中產生的”\\(Johnson & Rohrer,2007: 4\\) 。一個完全的關于人的認知理論有三個要素必不可少:

\\(1\\) 對有重要意義的有機體—環境交互模式\\(patterns oforganism-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或感知運動經驗模式的出現和發展過程做出解釋,并將其與有機體在環境中存活的意圖聯系起來。

\\(2\\) 對人如何利用感知和運動反應能力進行抽象思維的機理做出解釋,它包括: \\(a\\) 從進化與生理的角度,對成年人如何利用大腦的感知和運動系統進行抽象推理的過程做出解釋; \\(b\\) 從個體發展和人類學的角度,對社會和文化行為如何塑造兒童的感知運動系統使他們最終獲得講話和抽象推理能力的過程做出解釋。

\\(3\\) 對處于生生不輟的行為活動中的有機體的行為價值觀和行為動機的產生過程做出解釋,具體包括: \\(a\\) 有機體的物理和社會構成,\\(b\\) 情感反應的本質,\\(c\\) 所棲居的物質、社會、文化等環境。詹姆斯和杜威反對經典認知觀。后者認為,認知在本質上是對制約“內部”心理符號操作方式的普適性邏輯規則的應用,而這些心理符號被認為表征了“外部”世界的事件狀態。Fodor\\(1987: 16 -17\\) 如此概括經典認知理論: “我在兜售的是‘心靈表征理論’\\(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Mind\\)……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假定一種思維語言: 一套無限的、既充當命題態度的即時對象,又可充當心理過程的發生域的‘心理表征’?!睂Υ?詹姆斯針鋒相對地指出: “對心理事實的研究無法脫離他們所關注的物理環境。傳統的理性心理學的最大問題在于它試圖將靈魂設置為一個具有自己特定官能的絕對精神存在,并且僅僅憑借這些官能就對記憶、設想、推理、意愿等活動做出解釋,而幾乎不參照這些活動所應對的世界的特性?!盶\(James,1900: 3\\) 。

事實上,Johnson & Rohrer\\(2007: 2\\) 就明確指出,當今的涉身理論繼承了實用主義哲學的關于認知的以下幾個重要觀點:\\(1\\) 涉身認知是變異、變化和選擇等進化過程的產物;\\(2\\) 涉身認知處于有機體—環境之間的動態、連續的關系之中;\\(3\\) 涉身認知以問題為中心,參照有機體的需求、興趣和價值觀來運作;\\(4\\) 涉身認知并不致力于尋找問題的完美解決方案,而只是尋找一個相對目前情境足夠好的解決方案;\\(5\\) 涉身認知經常是社會性的,靠不止一個單獨的有機體的協作來實現。Lakoff & Johnson \\(1999: XI\\) 也明確把“梅洛-龐蒂”和“杜威”列為兩位“最偉大的涉身心靈哲學家”,認為他們兩人都看到“我們的身體體驗是我們所有意義、思想、知識以及交流的原初基礎”。

3. 4 涉身認知思想的其它淵源

除歐洲現象學哲學家和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外,其它一些領域的學者也較早涉及了涉身認知的思想。德國生物學家烏克斯庫爾\\(von Uexküll\\) 在 1928 年提出了體現涉身思想的身體觀念\\(Chrisley & Ziemke,2000\\) 。

他認識到,知覺系統以及被知覺的環境隨著不同生物體的身體設計\\(body design\\) 而變化。例如,青蛙知覺的世界就不同于人類知覺的世界。即使是在特定的身體設計中,知覺的最佳模式也隨著感官模式以及實踐目的而變化\\(Gallag-her,2005: 140\\) 。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強調感知運動基礎作用的動作智慧理論———發生認識論。皮亞杰認為,心理、智力、思維,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經驗,而是起源于主體的動作。這種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促成了兒童心理的發展。

同一時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強調認知的社會嵌入性\\(social embedding\\) 的歷史文化學說。維果茨基認為,人的低級心理機能是自然的發展結果,高級心理機能則是在人際交往活動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他提出了人的心理發展的兩條規律: \\(1\\) 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機能不是從內部自發產生的,它們只能產生于人們的協同活動和人與人的交往之中; \\(2\\) 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過程結構最初必須在人的外部活動中形成,隨后才可能轉移至內部,成為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結構。

在科學上較為全面地表述涉身思想的是心理學家吉布森\\(Gibson\\) 。在其1979 年出版的《視知覺的生態學進路》一書中,吉布森主張用知覺的生態心理學研究來替代二元論哲學框架下的傳統知覺研究。生態心理學重視知覺過程中的身體運動、生態處境的基礎作用,強調環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對脫離環境孤立地研究有機體的心理或行為。

它認為,知覺活動是有機體身體與外部環境間的多樣和實時調整的不斷協同過程。吉布森生態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物用性”\\(affordance\\) 。他說: “環境的物用性就是環境對動物沒有好壞的、自然的供給\\(offers\\) 、提供\\(provides\\)或者供養\\(furnishes\\) ?!盶\(Gibson,1979: 127\\) 通過新創這一概念,吉布森旨在說明動物和環境之間的互補狀態,直接針對的是傳統知覺研究輕視環境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 ,因為孤立主義把環境僅僅看作是認知的輸入源和輸出場所,而把身體僅僅看作是\\(認知過程中\\) 接受輸入和施加輸入\\(行動\\) 的器官。

概言之,涉身認知的思想在西方由來已久,涉身假設是在西方哲學出現“身體轉向”、涉身認知思想大量萌發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直接針對對象是非涉身的經典認知觀。

4. 涉身假設的跨學科發展與內涵

涉身假設自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后,它通過與認知科學各分支學科的不斷對話、交互與演進,逐漸形成了遍及整個認知科學的一種思潮和運動,促生了涉身心智、涉身智能、涉身行動、涉身認知、涉身人工智能、涉身認知科學、處境涉身性、機械涉身性、現象涉身性、自然涉身性、自然主義涉身性、社會涉身性等大量概念\\(Ziemke,2003: 1305\\) ,獲得了廣闊的內涵。

4. 1 涉身假設的跨學科發展

首先,在語言學領域,L. & J. 1999\\) 繼 L. & J. \\(1987\\) 之后,引證了大量有關心理旋轉和心理意象、意象圖式、表意動作、手勢語言、顏色詞、概念隱喻等方面的涉身效應證據,對人特異性的感知結構如何塑造了人的概念結構和語言結構進行了深入闡釋。他們認為,涉身假設的一個應有之義是: 思維規律是隱喻的而非邏輯的,真理并不依賴于任何物理科學或宗教所追求的那種“基礎本體論”\\(foundation ontol-ogy\\) ,相反,它很可能是從取自我們身體體驗的隱喻出發的。

這就是說,真理是一種隱喻構造而非客觀現實的一種特征。

與此同時,L. & J. \\(1999\\) 在 L. & J. \\(1987\\) 強調體驗涉身性\\(embodiment as broadly experiential\\) 的基礎上,又從身體基質\\(bodily substrate\\) 如何塑造語言的角度對渉身假設做了新闡述。他們認為,人的高級認知與較低級的感知活動共享許多生理的、神經生理的“身體次過程\\(bodily subprocesses\\) ”,負責低層次活動\\(如感知、運動等\\) 的神經機制對于高層次的認知能力\\(如推理和概念化\\) ! 來說是根本的。比如,Ko-sslyn et al. \\(1995\\) 就發現,被試完成一個“自上而下”的諸如視覺化的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 意志任務所使用的次過程,與一個“自下而上”的視覺感知任務是相同的。以此類推,可以說: “就像視覺意象共享大腦和身體用以感知視覺意象的心理過程并建立在這些過程之上一樣,概念結構一般也共享感知過程并建立在這些感知過程之上”\\(Rohrer,2007: 38\\) L. & J. \\(1999: 37 - 38\\) 明確指出: “涉身心智假設……激進地消弭感性/知性\\(perception/conception\\) 之間的區別。在涉身心智中,假定從事知覺\\(或肉體運動\\) 的神經系統在思構中也發揮著核心作用這一看法不是不可思議的。

也就是說,負責知覺、運動和物體操作的相同機制可能也負責概念化和推理是可能的?!睋Q言之,L. & J. 最近更加關注涉身性的身體基質內涵\\(embodiment as the bodily substrate\\) 。

在心智哲學領域,產生了實景認知\\(situated cognition\\)和外在主義\\(externalism\\) 兩種物理主義\\(physicalism\\) 認知觀。實景認知假定,所有知識都發生于與社會、文化和物理語境緊密相連的活動之中\\(Greeno & Moore,1993\\) ,“知\\(knowing\\) ”與“行\\(doing\\) ”是不可分割的\\(Brown,Collins &Duguid,1989\\) ; 在根本上,認知無法分離于其所在的語境,“知”存在于“實景”\\(in situ\\) 中,與語境、活動、人、文化和語言須臾不離。一個人的所知是由主體\\(agent\\) 和語境共同決定的,學習過程與其說是知識的積累,毋寧說是在不同情境下個體行為表現效率的逐步遞增。實景認知所提出的知識和學習模型也要求一種實時思維\\(thinking on the fly\\) ,而非概念性知識的存儲和提取。與實景認知論類似,外在主義認知觀主張心智不限于腦或腦的活動,認為心智不僅是神經系統\\(大腦\\) 內部活動的結果,更是發生或存在于主體之外的活動事件的結果,它堅決反對內在主義關于“心智不過是神經活動浮現物”的主張。外在主義還從尋求心智過程與物理過程等同的方面出發,將“心智過程完全重置于神經領域之外\\(a total re-localization of mental processes out of theneural domain\\) ”\\(Clark,1997,2008; Wilson,2002\\) ,被認為比涉身心智觀更加激進。

在神經生物學領域,一些學者提出了“生成論”\\(enactiv-ism\\) \\(Maturana et al. ,1987; Varela et al. ,1991: 8\\) 。生成論從有機體和人類心智在與環境互動中的自組織方式的角度來理解認知,它反對認知主義、計算主義的心智表征觀\\(即認為\\) 和笛卡爾心智二元論,強調認知的涉身特征和行動特征。Varela et al. \\(1991\\) 如此描述“生成”\\(enaction\\) 的含義:“……生成的進路由兩點構成: \\(1\\) 知覺存在于由知覺導引的行動\\(action\\) ; \\(2\\) 認知結構出自循環的感知運動模式,它能夠使得行動被知覺地導引?!盶\(p. 139\\) 此處,“行動”一詞意在強調感知與運動、知覺與行動對于實時\\(lived\\) 認知的不可分離性。Varela et al. \\(1991: 8\\) 一再指出,他們使用“生成的”\\(enactive\\) 這一術語旨在強調一個日益增長的信念: “認知不是一個既定心靈對既定世界的表征,它毋寧是‘在世存在’\\(being in the world\\) 所施行的多樣性動作之歷史基礎上的世界和心智的生成”。生成論明確質疑計算主義主導的認知表征假設,即: 認知是由世界的表征構成的,該表征通過一個獨立于世界而存在的認知系統而獨立于我們的知覺和認知能力。此外,Patricia Carpenter 等人還提出了分形催化模型\\(the Fractal Catalytic Model”\\) ,試圖從生物接地的角度解釋認知\\(Davia,2010\\) 。

在機器人學\\(robotics\\) 領域,一些學者\\(Brooks,1999;Pfeifer,2001\\) 提出,真正的人工智能只能憑借擁有感知和運動技能且通過身體與外部世界相連的機器才能實現。例如,Brooks\\(1999\\) 就主張,所有的自治主體\\(autonomous a-gents\\) 都需要同時是涉身的和實景的\\(both embodied and sit-uated. \\) ,我們應當盡可能減少機器人的“思維”\\(計劃或加工\\) 和“感知”\\(perception\\) ,對其智力的設計應當以讓其盡可能少地以所需處理的信息為導向,只要能保證其做出合適的、滿足制造者期望的行為即可。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強人工智能\\(strong AI\\) 。機器人學領域對認知所需身體類型的探討從一個獨特的側面拓展了涉身假設的內涵。

在神經心理學領域,Liberman 和他的同事們\\(如 Galan-tucci,Fowler & Turvey,2006\\) 基于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在哈斯金實驗室開展的研究,提出了言語感知的肌動理論。該理論認為,口頭言語依靠發聲系統的姿勢而非言語產生的語音模式來識別,言語肌動系統\\(the speech motor system\\) 不僅“產出\\(produce\\) ”言語發聲\\(speech articulations\\) 而且也用于“偵測\\(detect\\) ”言語發聲。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 ,該神經元將包括聲帶系統產生的動作在內的運動動作的產生與感知聯系在一起。這就是說,語詞的識別涉身于語詞產生過程所涉及的肉體運動的感知。

此外,Edelman\\(2004\\) 、Damásio\\(1999\\) 以及其他學者探討了身體、大腦個體結構與意識、情緒、自我意識、意志等心靈諸方面存在的密切聯系; Rohrer \\(2005\\) 探討了人的神經與發展涉身性對人的心靈和語言范疇化能力的塑造; Eldelman\\(1987\\) 借鑒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提出了神經達爾文主義\\(也稱‘神經元群選擇理論’\\) ,試圖從生物進化的連續性來認識人類理性、心智及語言的涉身性。

簡而言之,涉身假設自提出后,在語言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神經科學與生物學、哲學等廣闊領域興起了廣泛的涉身認知運動,賦予了該假設廣闊的內涵。

4. 2 涉身假設的內涵

Wilson \\(2002\\) 從對涉身認知理解的角度概括了涉身假設的六項基本含義:

\\(1\\) 認知是情境的\\(situated\\) 。認知活動發生于“真實—世界環境的語境”\\(the context of a real-world environ-ment\\) 之中,并且內在地涉及到感知和行動。

\\(2\\) 認知是具有時間壓力的\\(time-pressured\\) 。心智是“活生生的心智”\\(mind on the hoof\\) ,必須從真實環境互動壓力下的認知表現來理解認知,才能真正理解認知。

\\(3\\) 認知卸載于\\(off-load onto\\) 環境之中。由于信息加工能力\\(如注意、工作記憶等\\) 的限制,人將大部分信息儲存于環境中以減輕認知負荷,只有在為實時認知所需時才獲取那些信息。

\\(4\\) 環境是認知系統的一部分。環境與世界之間連續而稠密的信息流動,決定了心靈本身不足以成為有意義的分析單元,必須將環境納入其中。

\\(5\\) 認知以行動為導向\\(Cognition is for action\\) 。諸如感知、記憶等認知機制,必須根據它們在產生切合特定情境的行為過程中的作用來理解。

\\(6\\) 離線認知是基于身體的\\(body-based\\) 。即便“去耦于”\\(decoupled from\\) 環境時,心智活動也離不開認知主體在與環境長期交互過程中所演化出的感覺處理和運動控制機制。

與 Wilson \\(2002\\) 類似,Ziemke \\(2003\\) 也總結出了六種涉身假設的內涵,但他是從認知如何建構身體\\(即不同認知類型對不同身體類型要求\\) 的角度做出的:

\\(1\\) 作為結構耦合的涉身性\\(Embodiment as StructuralCoupling\\) : 身體在認知系統及其環境之間發揮著結構耦合作用。

\\(2\\) 歷史涉身性\\(historical embodiment\\) : 身體不僅僅是一種認知系統與當下環境的結構耦合,該結構耦合還具有時間性、進化性、順應性和歷史性。

\\(3\\) 物理涉身性\\(physical embodiment\\) : 身體并非一種裝置軟件的單純惰性機器,而是一種自身具有感官和運動裝置的能動機器。

\\(4\\) 類有機體涉身性\\(organismoid embodiment\\) : 身體是具有與有機體\\(如人或老鼠\\) 完全相同的或類似的身體形式和感官運動能力的物理身體。

\\(5\\) 有機體涉身性\\(organismic embodiment\\) : 身體是具有自主性和自生成性\\(automonous and autopoietic\\) 特征的活的、有機體身體的身體。

\\(6\\) 社會涉身性\\(social embodiment\\) : 諸如姿勢、胳膊運動以及面部表情等人身體的諸多狀態,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出現的,因而在社會信息處理過程中發揮著中心作用。

除 Wilson 和 Ziemke 之外,Rohrer \\(2007: 28 -31\\) 還從歷時的角度將涉身假設內涵概括為 12 項含義,本文將其列表如下:

上表的最大特點是,比較全面地涵蓋了涉身假設從早 期“廣義體驗涉身性”到后來“身體基質涉身性”的種種含義\\(分別為含義 3 -6 和含義 8 -12\\) ,同時也很好地納進了涉身假設的個體發展性變化含義\\(含義 7\\) 和種系演進性變化含義\\(含義 8\\) 。但是,Rohrer\\(2007\\) 的含義清單過分遵從時間先后,顯得有幾分“全而細”,對重點含義突出不夠。

我們認為,涉身假設的內涵應緊緊圍繞“身體”、“環境”、“身體—環境交互”三個認知核心生成要素來探討,具體可表述為“身體之于認知”、“環境之于認知”、“身體與環境交互之于認知”。就“身體之于認知”命題而論,從認知科學的相關研究文獻出發,它又可細分為“類型學的身體之于認知”、“感知運動系統的身體之于認知”以及“神經生理的身體之于認知”; “環境之于認知”的命題也可細分為“自然環境之于認知”、“社會文化環境之于認知”。換個角度看,涉身假設至少包含了“心理涉身假設”、“神經生理涉身假設”和“文化涉身假設”三個假設所內蘊的全部含義?;诖?我們將涉身假設的內涵用下圖來概括\\(姜孟、鄔德平,2011\\) :

\\(1\\) 人的身體外形和結構緊密相連于人的認知,對表征人的內在思想和語言至關重要;\\(2\\) 人身體的感知運動在人的認知\\(包括語言\\) 中發揮著基礎作用,是認知的一個“中心裝置”\\(central devices\\) 而非“邊緣裝置”\\(peripheral devices\\) ;\\(3\\) 人大腦的神經生理結構支撐這人認知活動的方式和結果,在感知運動中起作用的神經生理機制在概念、推理、記憶、語言等高級認知活動中也起著相同的作用;\\(4\\) 自然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情境均為認知的基礎構成成分,兩者一道建構了各種當下的在線認知形式和更加抽象、復雜的離線認知形式;\\(5\\) 人的身體與環境\\(包括自然物理環境和社會文化情境\\) 之間的互動是人的一切認知之源。

5. 涉身假設研究展望

涉身假設作為包括認知語言學在內的整個涉身認知科學的總綱,對其復雜、廣闊的內涵開展同步研究,不僅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方法的合作,更需要建立一個有廣泛統攝力的總體研究框架。L. & J. \\(1999\\) 曾提出了一個包含認知、神經計算和神經生物三個層面的涉身假設研究方案,但是他們的方案過分閾于他們的“語言神經理論”\\(the neuraltheory of language\\) 研究項目,使其普遍有用性大打折扣。下面著重對美國俄勒岡大學心理學系的 Rohrer\\(2007\\) 提出的方案進行介紹,該方案被認為是一個“應用于認知語言學的認知科學涉身假設理論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embodiment hypothesis in cogntive science as applied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

Rohrer\\(2007\\) 的方案參照了 Posner & Raichle\\(1994\\) 所提出的認知科學研究層次構架,從身體、大腦和文化的交互關系出發,按照認知過程所處的高低、宏微觀層級位置,將對語言涉身性問題的研究劃分為六個層面,分別是: 交際文化系統、表現域\\(performance level\\) 、神經系統、神經解剖學、神經細胞系統\\(neurocellular systems\\) 和亞細胞系統\\(subcel-lular systems\\) 。每一個層面又根據所對應的語言現象的物理尺度\\(physical size\\) 、生理結構、調查層面、認知語言學理論解釋典型任務、操作性理論構念實例\\(sample operativ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研究方法實例\\(sample methods of study\\)等劃分為六個維度\\(詳見下表\\) 。

以第一個層面“交際文化系統”為例。該層面對交際雙方的語言使用現象進行研究,研究現象所屬的物理尺度為“1 米及以上”\\(因為一般的交際互動距離大概如此\\) ,所對應的生理結構為“多重中樞神經系統”,所屬的具體調查層次為“人類學、語言、科學及哲學中的交際和文化系統”,研究所面臨的典型的認知語言學理論解釋任務為“人際交流中廣泛使用的文化隱喻; 句法和語義變化”,通常所采用的理論構念為“復雜概念隱喻、概念合成、逆類比、主觀化”,所采用的常規方法為“語言分析、跨語言類型學、話語分析、認知人類學”。第二、三、四、五、六層面的情況也類似,只是研究現象所屬的物理尺度由“0. 5 - 2 米”逐步縮小為 10- 6以下,所對應的生理結構由比較宏觀的“中樞神經系統”逐步縮小到比較微觀的“神經遞質、離子通道、突觸”,研究所面臨的典型的認知語言學理論解釋任務、所涉及的操作性理論構念以及研究方法等也發生了相應變化。

遵照此理論框架,假定我們要對某一隱喻現象展開研究。在交際、文化和社會層面上,可以運用觀察的方法,采用錄像或錄音的手段,獲取言談雙方交際中出現的目標隱喻現象,然后進行考察與分析; 在身體表現層面上,可以讓被試閱讀一例情感特征突顯\\(emotionally salient\\) 的隱喻,在此同時測量其各種身體指標,如他完成任務的反應時、皮膚電反應等; 在神經\\(生理\\) 層面上,則可以設計一項實驗,測量被試在對上述語言任務做出反應時,其神經解剖區域活動情況及單細胞活動情況。至于如何在神經層面以下的神經解剖學、神經細胞系統以及次細胞系統等層面來開展相應研究,還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適用于認知語言學的認知科學涉身假設理論框架\\(Ro-hrer,2007: 41 - 42\\) 見下表:

盡管以上分層研究框架對認知語言學來說還有幾分陌生,但在認知科學許多領域已經是“家常便飯”\\(fairly com-mon\\) \\(Rohrer,2007: 40\\) 。也正是由于認知語言學尚缺乏這樣一個有統攝力的理論框架,致使該領域在研究實踐中一直存在一個對不同層次的研究無法從理論上合理定位并協調的問題。上述研究框架的優勢在于,它既從方法論的角度將認知語言學感興趣的各種話題\\(如隱喻、心理意象、范疇化、參照框架、情感等\\) 都置于合適的位置,既突顯了涉身假設研究中容易忽視的社會文化維度,還另辟蹊徑,讓我們重新審視、闡釋當前涉身假設研究中所發生的一些爭論。

試以對“生氣涉身性”\\(the embodiment of anger\\) 研究為例。K\ue56evecse\\(1995\\) 認為,概念隱喻“ANGER IS THE HEATOF A FLUID IN A CONTAINER”是以人生氣時皮膚溫度升高\\(Ekman 1999\\) 等普世性的身體經驗為生理基礎的。然而,Geeraerts & Grondelaer\\(1995\\) 則從歷史詞典學\\(historicallexicography\\) 的角度提出了一種歷史文化涉身性的解釋。他們認為,生氣的概念隱喻是在繼承中世紀西方科學中的體液理論\\(the humoral theory\\) 的基礎上產生的。為此,他們批評 K\ue56evecse 的研究“罔顧歷史事實和文化事實”\\(ahistoricaland acultural\\) 。但是,對一些非印歐語言中的生氣隱喻所作的跨文化分析,比如 Matsuki\\(1995\\) 對日語所作的分析,也發現了類似的“熱流體”\\(HEATED FLUID\\) 隱喻。由此出現了類似于哲學上有關客觀性的“普遍主義—相對主義者”之爭。

然而,從 Rohrer 的框架出發,上述爭論完全可以看作是從不同維度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兩者間的差異可能純屬研究層面上的差異。在肉體的表現層面上,我們可以設計出合適的認知心理實驗,通過測量被試的反應時、心率以及皮膚溫度等,來驗證日語本族語者與印歐語本族語者在面對不同的“生氣隱喻”時是否有相似的生理反應。當然,也可以設計實驗,對剛學過“體液理論”的被試在閱讀包含不同“生氣隱喻”的段落時在理解速度上的變化進行測量。在交際與文化層面上,我們可以對以下的問題展開研究: 體液理論是否是基于生理理據提出的? 是否有生氣隱喻在體液理論出現之前就在印歐語中存在的語言學證據? 日語中的生氣隱喻是在與西方的接觸中出現的還是獨立出現的? 日語的概念化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了像 THE BODY IS A CON-TAINER 這種共享的底層概念隱喻? 總之,涉身假設的很多問題可能并非一個簡單的“是與否”\\(“either-or”\\) 的問題,多數爭論的實質可能在于人們在研究“人類涉身性”\\(humanembodiment\\) 時測量了同等重要但彼此不相同的一些維度。

因此,在對涉身假設的研究中,可取的做法是合理定位我們的研究問題,準確界定我們調查的范圍和規模,避免“無謂”的爭論。Rohrer 提出的上述分層框架無疑就是這樣一種努力。

6. 結語

涉身假設是方興未艾的涉身認知運動廣浩的思想、立場、觀點的縮影,厘清該假設的思想源頭、提出過程、發展內涵以及未來研究框架,不僅有利于克服當前認知語言學研究偏重語言涉身構造機制,而忽視語言涉身理解機制、語言涉身產出機制以及語言涉身習得機制之不足,更有利于廓清整個涉身認知科學研究的理論前景,并以此為觀照,開辟認知語言學研究的新路徑、新方法和新場域。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