Н. Д. 阿 魯 秋 諾 娃 \\( Нина ДавидовнаАрутюнова\\) 是俄羅斯當代著名的理論語言學家,俄羅斯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她 1923年 4 月 30 日出生于莫斯科,1945 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語文系英國語言文學專業,1948 年就讀于蘇聯科學院馬爾語言與思維研究所羅曼語專業研究生班,1954 年獲語文學副博士學位,1975 年獲語文學博士學位。她 1986 年組建“語言的邏輯分析”課題組,1990 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同年作為《語言學百科詞典》編委會成員獲得國家獎金。1954 年至今,她一直在俄羅斯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工作,曾長期擔任俄羅斯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理論語言學部的主任。
阿魯秋諾娃從事語言研究半世紀有余,研究領域廣泛,尤其在構詞學、句法學、語言的邏輯分析等方面成就斐然,其語言學研究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阿魯秋諾娃始終關注語言中人的因素,她既繼承了蘇聯的語言學傳統,在方法上注重實證研究,又善于吸收西方最新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并用俄語來驗證和發展這些理論和方法。
她精通英、法、德、西班牙等多門西方語言,并有深厚的哲學、邏輯學功底。受英美分析哲學和俄羅斯傳統哲學的影響,阿魯秋諾娃偏愛運用哲學和邏輯學的理論、方法和概念對日常的語言運用現象進行深入仔細的分析。以她為旗幟的“語言的邏輯分析”流派已成為現代語言學研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理論研究方向,代表了目前俄語學研究的前沿理論水平。
本文通過梳理阿魯秋諾娃的學術研究發展軌跡,提煉和總結其主要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特色,從一個側面系統、宏觀地把握俄羅斯語言學界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一、構詞學和形態學研究
在其學術研究的初期,即 20 世紀 50 至 60 年代,阿魯秋諾娃尤為關注西班牙語的構詞問題,包括詞干的概念、詞綴法、復合構詞法、詞組的溶合法及名詞化,非純派生法和生產詞還原派生法、語法形式的詞匯化、詞類轉化構詞法等。她將詞干的形態分析與構詞分析區分開來,并指出了詞的形態結構與構詞結構之間的基本差異,在俄羅斯構詞學中引入了直接成分分析的原則。她還發表系列文章專門研究普通形態學的基本問題,如劃分分析性形式的標準等。1961 年,她出版專著《現代西班牙語構詞學概論》,其中體現出的構詞學思想已成為俄羅斯構詞學研究的經典,對俄羅斯語言學中構詞問題的研究有很大的影響。
阿魯秋諾娃還對西班牙語詞干的形態、西班牙語—俄語的詞典編纂學、伊比利亞羅曼語支的倒序詞典及其一般理論、構詞能產性理論、西班牙語動詞和名詞的語法聚合系統等問題有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著作顯示出她對西班牙語的濃厚興趣。1965 年她出版了專著《西譯俄翻譯難點》,對西班牙語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百科知識性的描寫,描寫了西班牙語語法的各個層面,如名詞的性和數、動詞的變位、動詞的體系、句法強調手段、句法中的非直接關系和句法緊縮、西語的情態對白、句子成分間的語義一致、派生謂詞等。
二、句法學研究
20 世紀 60 年代,阿魯秋諾娃致力于研究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歷史。她關注歐洲和美國學者們在20 世紀中期所研究的結構主義語法理論,并評介了一些對語言的結構具有獨創性觀點的書籍。她特別關注美國的描寫主義和早期轉換生成主義以及蘭姆的層次模型等語法理論。但阿魯秋諾娃并不僅對這些學者的研究進行綜述,還詳細考察這些語法理論的概念體系,以揭示其思想的發展動態。她對結構主義語法觀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當時所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中,如《語法中的結構方法和傳統方法》\\( 1963\\) 、《蘇聯結構主義語言學史》\\( 1967\\) 和《結構分析方法概述》\\( 1973\\) 等。
阿魯秋諾娃對句法問題的興趣貫穿其學術活動的所有階段。她所關注的句法問題也逐漸由簡單變得復雜,從最簡單的語言意義單位的句法上升到復雜的言語單位的句法。通過她該時期發表的一系列論著的名稱,可大致勾勒出她在句法學領域的研究軌跡: \\( 1\\) 西語復合詞的構詞機制,尤其是復合詞詞根的句法問題研究,體現在 1953 -1960 年的論著中; \\( 2\\) 詞類句法問題的研究,體現在 1961 - 1962 年與西語中 el-pajaro mosca 詞組、詞的句法搭配能力有關的論文中; \\( 3\\) 句子成分的句法問題研究,體現為從 1963 年羅曼語對比句法開始的句子成分句法研究,以及從 1966 年西語中強調句法手段開始的強調結構成分的句法研究;\\( 4\\) 連貫語篇成分的句法研究,體現為 1969 -1972 年從文學散文的句法類型開始的散文獨白語篇成分的句法研究,以及 1970 -1972 年從對白中刺激話輪的反應話輪開始的對白言語話輪的句法研究; \\( 5\\) 句法整合理論,體現在 1969 -1983 年的一系列基礎性著作中。
阿魯秋諾娃在普通句法理論方面的著作對于理解俄羅斯理論語言學中的句法問題有奠基性意義,標志著俄羅斯句法理論新時代的來臨。她在普通句法理論方面的特殊之處在于: \\( 1\\) 區分句子的稱名層面與交際層面,并認為句子的內容層面不可歸結為稱名層面; \\( 2\\) 指出命題稱名與事物稱名的區別性特征; \\( 3\\) 指出實詞語義結構的定位是在句子組成中履行不同的邏輯交際功能。
通過擴大語言單位稱名功能的認識,阿魯秋諾娃將詞匯語義研究與句子語義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她認為,詞的意義取決于其在語句中的交際作用。而根據詞語詞匯意義在邏輯交際行為\\( 即判斷結構\\) 中的不同作用,即詞在句子中的邏輯交際功能,她首先區分出兩類最重要的意義———將詞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的證同意義和將詞與人對世界的思維聯系起來的述謂意義。前者要求詞的意義是實指物的具體特征,而后者則相反,揭示詞的概念\\( 分類\\) 意義。這種對實詞詞匯意義的研究方法對當時的詞匯語義學具有革命性意義,開啟了學術研究的新領域。
在阿魯秋諾娃看來,除了詞和詞組之外,句子也有稱名功能,區別在于句子是對事件、情景或事實的完整稱名。句子中具有證同功能的成分,即報道的主位,在交際中性的句子中是普通的主語,在句子中實現指謂意義,是事物的符號替代物。
在句中履行述謂功能的成分,即報道的述位,在交際中性的句子中是普通的謂語,在句中實現概念意義,不是事物的符號替代物。
主位\\( 且是交際上無標記的主語\\) 具有證同特征,因此,在語言規范允許的情況下,主位可被省略或被直接指向事物的指示所替代。證同詞語的“言語意義”\\( 指稱\\) 近似于專有名詞的意義,它們都指向唯一的對象。但專有名詞幾乎總具有該性質,證同詞語卻并非如此。述位\\( 且是交際上無標記的謂語\\) 具有概念意義特征,因此,用于此位置上的名詞不包含對實指物的具體信息,而是突出其某一特征。
通過分析,阿魯秋諾娃得出結論: 句子及其稱名等價物的稱名特點在于其意義的不確定性和抽象性。這一特點將命題稱名與具有事物意義的名詞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構成詞匯稱名核心的詞組對立起來。
在 1972 年出版的《句法學》一書中,阿魯秋諾娃指出,語言句法機制的四個主要成分相互間有緊密的聯系。這四個成分分別是事件的稱名、語句的現實化、思維行為邏輯交際取向的表達和語句交際目的的表達。
在 1976 年出版的《句子及其意思》一書中,她把句子語義結構同人的邏輯思維結構和現實情景的結構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針對俄語劃分出四種最重要的邏輯句法關系,即存在關系、品評關系、稱名關系和同一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區分出俄語四種最本質的邏輯句法類型: 存在句、品評句、稱名句、證同句。
這些句子類型之所以具有基本的邏輯功能,是因為它們反映出符號情景的基本成分,即現實\\( 事物的世界\\) 、思維\\( 概念的世界\\)和語言\\( 名稱的世界\\) 之間的關系。存在語句將概念與現實聯系在一起,品評語句將現實事物置于不同概念之下,稱名語句賦予事物名稱,證同句表達事物與自身的同一。阿魯秋諾娃這種創新的方法在句子語義領域引起了真正的學術革命。
《句子及其意思》中最重要的論點之一,是語句交際焦點的變化會引起其邏輯實質的根本改變。如 Петя разбил окно\\( 別佳打破了窗戶\\) 是品評判斷,而 Окно разбил Петя\\( 打破窗戶的是別佳\\) 是證同判斷; Яблони растут в саду\\( 蘋果樹生長在花園里\\) 是對地點的判斷,而 В саду растутяблони\\( 花園里生長著蘋果樹\\) 是存在判斷。因此,當出發點是被解釋名詞時,雙稱名判斷表達釋義 \\( 如 Гардероб – это платяной шкаф 中“Гардероб 是衣柜”; Ромб есть равностороннийчетырехугольник. 中“Ромб 是各邊相等的四邊形”\\) ; 而當出發點是對事物的描寫,述題是事物的名稱時,雙稱名判斷表達“稱名”\\( 如 Платянойшкаф [называется / /есть] гардероб“衣柜[被稱為/ /是 ] гардероб ”; Равностороннийчетырехугольник [есть / /называется] ромб“各邊相等的四邊形[是/ /被稱為]ромб”\\) 。
由此可見,脫離交際層面對句子的邏輯分析會嚴重曲解句子的意思。與其他眾多句法學研究流派相比,阿魯秋諾娃句法學理論的顯著特點有: \\( 1\\) 一直將形式層面與內容層面的研究有機地結合為整體,必要時又能對它們進行清晰的區分,這與有些學者將這兩個層面割裂開來研究不同。\\( 2\\) 她 1971 年就提出“句子交際層面”的概念,用于表示“句子成分”的分類問題與“實義切分”現象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當時許多句法學家們過分割裂這兩個層面甚至宣稱只有抽象于交際負載的句法才是“純句法”、“真正的句法”。\\( 3\\) 意識到詞匯意義類型對于填補某一句法及邏輯交際位置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4\\) 關注能揭示句子現象實質的最簡句子類型,即獨詞句和雙詞句。她認為,獨詞句對理解句子指稱\\( 稱名\\) 層面十分重要,而當時句法學家們普遍將句法現象的實質歸結為組合關系,即搭配活動、詞語的組合; 在研究句法的組合層面時,她重點關注構成句子核心的最簡\\( 核心、基礎、二元的\\) 詞組,這完全符合“邏輯學方法”\\( 主體 +判斷謂詞\\) 和“心理學方法”\\( 基本觀念 + 新觀念\\)的傳統,因為這些詞組能揭示核心、最重要的句法關系,不了解這種核心的句法關系就不可能理解所有其他句法關系的實質,這也與那些只研究詞組成分間句法關系而忽視句法核心部分的句法學家們有區別。\\( 5\\) 她雖然積極地運用邏輯及心理學和哲學的概念體系來研究句法,但并末將其作為重點。她只運用那些現有的邏輯概念要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自然語言單位內容層面的特性,換言之,只在有利于而非束縛研究的條件下,她才運用形式主義的方法及各種邏輯哲學方法的要素,將它們用于揭示日常語言的特性。
1988 年,阿魯秋諾娃出版了專著《語言意義的類型: 評價,事件,事實》,主要關注句子\\( 語句\\)與思維結構、人的生活、言語情景的聯系,研究與命題意義系統化有關的問題。命題意義是與句子及其稱名派生物———具有抽象意義、由謂詞轉化的名詞———有關的意義。這種研究涉及傳統上被視為外部語言學的問題,如人的本質問題,即人的情感和心智、倫理、美學因素,價值體系以及感知和認識世界的過程等。而其 1998 年出版的專著《語言與人的世界》則更關注語言與人的本質聯系。她將語言現象與人理解和判斷世界的能力、人的價值和規范體系聯系起來,系統地描寫各類轉喻,如隱喻、比喻、換喻,并闡明形象、象征和符號等符號學概念的形成規律。她對邏輯系詞語義細致的邏輯哲學分析形成理解核心概念如判斷的真值、評價以及“真”和“真理”等哲學概念本質的基礎。
三、概念分析
阿魯秋諾娃研究語義學的方法整體上可被稱為“概念分析”。這種方法不僅能制定,還能解決純語言學問題。它對狹義語言學之外的一些學科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這里指的是在解決一系列重要的哲學問題上。阿魯秋諾娃受語言學中邏輯哲學流派的影響頗深,她不僅成功地制定了用邏輯哲學領域的學科來解決語言學任務的綱領,還是成功地實施該綱領的典范。換言之,哲學的任務在這里不僅被制定,還被成功地解決。這不僅與阿魯秋諾娃的專著與文章,還與其在所領導的“語言的邏輯分析”小組中不知疲倦的研究活動有關。
在阿魯秋諾娃的理論系統中,概念是指生活哲學的概念和世界觀術語的類似物,它們固定在自然語言的詞匯中,保證民族精神文化的穩定性和傳承性。
她所分析的文化概念主要是一些世界觀相關概念,即與人的世界觀、價值觀聯系緊密的概念,這從“自然語言的邏輯分析”課題組的一系列研究主題中可看出。該課題組以“命運—行為—真”為發端,以“時間—空間—人”vs“運動”為背景,以“真—善—美”為核心,通過“始/終—有序/無序—數—游戲—謊言/幻想”等個體概念來全面展示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特點。
作為該課題組的領軍人物,阿魯秋諾娃幾乎為每本論文集撰寫序言或論文,詳細論述確定研究主題的理論基礎,闡明所選主題與其他主題間的關系,概括介紹相關的具體研究,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對活的言語以及日常語言交際特性的關注和對“自然邏輯”的關注,使阿魯秋諾娃將所進行的邏輯分析與之前傳統的邏輯分析區分開來,后者的研究重點,或是某種已制定的人工邏輯元語言公式,或是將這一人工元語言公式與自然語言的語句關聯起來的規則。不能否認“人工邏輯”\\( 先驗的\\) 研究方法的現實性和必要性,但應該注意的是,“人工邏輯”的方法在許多語義學著作中的一枝獨秀已逐漸在 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開始被視為束縛語義研究的可能性因素。因此,阿魯秋諾娃在進行邏輯語義分析時使用的“自然邏輯”\\( 后天經驗的\\) 方法意味著現代語義學新時代的來臨。
阿魯秋諾娃語義學研究的“自然邏輯”方法的特點在于: \\( 1\\) 關注詞在語句中交際作用的差異;\\( 2\\) 關注抽象語義詞語在非自由搭配中的事物伴隨意義,尤其在運用隱喻表現力手段的語篇中;\\( 3\\) 關注哲學家、作家、詩人等有關日常語言語義的語句,他們在這些語句中顯示出對語言的洞察力及對語言內省的高超能力。因此,阿魯秋諾娃不僅積極地運用傳統文獻資料,包括文學作品和日常言語中的例證引文,以及其他語言學家對語言的觀察作為其語言思想的資料來源,還運用非傳統的資料,即哲學家和作家們的語言,試圖解釋自然語言單位的意思。
阿魯秋諾娃的語言研究總體上是從探討語言學和哲學的普遍問題開始,再到分析和闡釋具體的詞語、語法結構及文學篇章。她開創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句法的邏輯基礎到語篇結構、從語篇結構到詞匯意義的類型和修辭的研究路徑。在闡釋論述的過程中,她慣用隱喻和擬人的手法,這不僅形成了她獨特的語言風格,也成為她開辟新知識領域的主要認知手段。
參考文獻:
[1]衛志強. 蘇聯語言學家 Арутюнова[J]. 國外語言學,1991,\\( 3\\) : 45 - 49.
[2]АрутюноваHД. О номинативном аспект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J].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1971,\\( 6\\) :63 -73.
[3] Крылов С А. О научном творчестве Н ДАрутюновой [M]/ /Юрий Апресян. Сокровенныесмыслы, Слово, Текст, Культура. М: Языки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2004: 837 - 845.
[4]陳勇. 關于概念分析的本體論思考———以“語言的邏輯分析”課題組的研究為例[J]. 外語研究,2011,\\( 1\\) :59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