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框架、腳本、圖式、情景、認知模式和隱喻
Fillmore 提出了場景框架語義學,認為在人們理解任何一個概念之前必須要先理解這個概念所在的系統。當遇到一些很難解釋的詞語時,我們就會勇以前的概念背景知識來理解它們的意義。這個概念背景就是 Fillmore 所謂的“框架”。
Minsky 提出,每當人們遇到一個新情況時,就會從記憶中選擇一個結構,也就是框架,來適應現實,若有必要,有時為了理解現實遇到的情況的需要還會改變已有場景的細節?!翱蚣芫褪窃佻F以前既有情形的數據結構”。
Guy Cook 介紹了圖式和腳本兩個概念。圖式理論的基本宣稱是,人們對新經歷可以通過跟記憶中存儲的固定版本的相似經歷做比較而理解。腳本是這樣一種結果,它“描述在特定語境中恰當的事件順序……定義已經知曉情形的預定的和固定的事件順序”。
Lakoff and Johnson 討論了隱喻這個概念?!半[喻的實質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經歷另一種事物”。我們以一種態度談論一件事,是因為我們以這種態度感覺它,我們根據我們對某些事物的感覺來做出相應判斷和行動。
Ungerer F. 和 Schmid H. J. 用認知模式這個術語來蘊含在某個領域中已經存儲的認知代表,也就是說,人們或社會團體能擁有存在腦中的關于某些領域的知識。這種解讀跟框架和圖式等概念大同小異。
盡管如此,Ungerer 和 Schmid 把腳本比框架更加細分,“我們越過簡單的框架跨向所謂的腳本,腳本就是專門為經常出現的時間順序而設計的知識結構”。除此之外,他們還認為,框架、腳本和情景應當被包括子認知模式里,因為它們三個概念是認知模式的變體。換言之,這幾個概念在認知語言學里處于不同的等級。
二、框架等認知概念的相同之處
以上的語言學家們細致地闡釋了框架等認知概念,一言以蔽之,框架、圖式、腳本、情景、認知模式和隱喻是不同語言學家用在不同場合但卻表示相同意義的概念,雖然有昂格雷爾和施密德的分等級,但大多數認知語言學家的對他們的看法是相同的。這些語言學家清晰的解釋了這些認知概念并成功的運用它們解釋了語言現象,但卻沒有把各自的概念聯系起來?;诓煌Z言學家對這些相似認知概念存在的連接很少的問題,本論文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這些認知概念結合起來,以看它們在意義傳遞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只有當說話人雙方具有同樣的圖式時,話語才能連貫。因此可以這樣說,當源語作者、譯者和目標語讀者具有相同的圖式時翻譯才是充分和可接受的。另外,隱喻在我們理解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當中也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感知事物,不是基于事物本身,而是基于我們對事物已有的印象。隱喻讓我們用概念的一方面來理解概念的另一方面,在此過程中,隱喻能強調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這會造成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有偏見,比如只強調好的方面或只看到壞的方面。
因此,框架、腳本、圖式、情景、認知模式和隱喻的相同之處在于它們都代表存在人們記憶中的能讓他們理解新事物的信息或經歷。從意義傳遞角度來說,當人們遇到一個新文本時,他們用自己對知識的了解和對世界的看法來解讀他所遇到的新文本。人們對原文本的理解可能會有所不同,所以在意義傳遞過程中會有缺失。
三、框架等認知概念在意義傳遞中的作用
正如 Ogden 和 Richardz 所指出的,“任何一個句子的意義都是說話人想讓聽話人理解的意義”。在從說話人到聽話人的意義傳遞過程中,聽話人所得到的話語意義并不總是說話人希望他理解的意義,因為每個人的想法和經歷不同,那么對某些話的解讀也不盡相同,所以在這兩者的交流中肯能會有意義的缺失,所以意義很難絕對準確地傳達。比如在傳話過程中,最先說出的那句話被很多人轉達后,意義可能完全變了味兒,這就是為什么人們交際中總會產生誤會的原因。
John Lyons 提出,詞語和句子的意義只有在交際情景中才能使用和保持自身的意義。換言之,詞語的意義決定于它們所在的語境。因為框架是一個詞語的概念語境,所以它能影響一個詞語的意義,不同語境則有不同意義。
正如 Lyons 所說,“speakers of a language normally operatewith what have come to be called prototypes \\( or stereotypes\\) ; andusually what they want to refer to conforms to the prototype. ”。換句話說,當討論某個東西時,人們通常會使用它的原型形式,例如,人們會用 dog 來指代自己的狗,而不是用 puppy。因此,在日常交際中人們用原型來交際,這樣能讓我們能更容易理解對方,但也能造成誤會,因為用油不同框架的人們會形成自己不同的場景,也就會造成不同的理解。所以在意義傳遞過程中,從框架的角度來理解意義既會轉達意義又會造成意義缺失,可謂得失參半。
四、案例分析
從上文可看出,框架等等相似概念就是我們大腦里儲存的對于過去經驗和信息的記憶,它們可以幫我們用一些概念去理解另一個概念。因此可以這樣說,我們用自己已有的只是去了解世界,用已有的文學背景來理解文學作品,用共有的對生活的認識來與人交談。
因為我們共有的儲存在大腦里的經驗和信息,我們可以輕易地理解別人并保持我們的生活圈。例如,蘇格蘭人用 wee 這個詞來表示一個小人或小東西,但是他們也用這個詞來表達他們的親近感和喜愛感。當你走進一家蘇格蘭飯店,服務員會打招呼說,“please take a wee seat”或者“do you want a wee cof-fee?”,如果我們只知道 wee 表示“小”的意思,那么我們一定會生氣,認為他們的服務態度真差,為什么要坐小椅子,為什么要喝小咖啡? 然而,如果我們知道,wee 這個詞不僅激活的是“小”的框架,而且是“喜愛”的框架時,我們就會轉怒為喜了,他們只是表達對客人的親近和喜歡而已,并非看不起人。從這個例子看,框架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當我們共享一個框架時,交際和理解就會變得輕松而融洽,因為意義可以通過話語自由的傳達。
但是,框架幫助我們理解意義并不意味著它不會阻礙我們的理解。要是我們沒有共同的框架怎么辦呢? 當然會導致誤解。不同的讀者從同一篇文學作品中會得出不同的理解,就是因為他們不同的知識背景讓他們有不同的解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比如,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里,愛麗絲和皇后有一段對話,充分體現了不同的框架造成不同的理解的事實:
“How is bread made?”
“I know that! ”Alice cried eagerly. “You take some flour…”
“Where do you pick flower?”the White Queen asked. “In agarden,or in the hedges?”
“Well,it isn’t picked at all,”Alice explained: “it’s ground…”
“How many acres of ground?”said the White Queen.在此例中,因為這幾個同音異義詞,愛麗絲和皇后一直在誤解對方,因為同一個讀音激活的是不同場景,愛麗絲的 flour和皇后的 flower 只是諧音卻沒有一點意義相同,愛麗絲的ground 和皇后的 ground 雖是同一個詞卻意義完全不同。另舉一例,不同的讀者對《紅樓夢》這一經典巨著也有不同解讀,因為里面有太多意象,能激活太多框架和場景。戀愛的中的人會為寶黛之戀長吁短嘆,位高權重者會從四大家族的興衰沉浮中吸取教訓,文人墨客則會對里面的美妙詩詞把玩不已??傊?,不同的框架會造成不同的解讀,也就能造成對同一件東西的不同理解。
五、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討論了這幾個認知概念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意義傳達過程中的作用: 當共享相同的框架時,它們會促進意義的傳遞; 當有不同的框架時,則會阻礙意義的傳遞。后者則會導致誤解的產生。本文理清了這幾個相似的認知概念,并從意義角度對它們進行分析。也從一個新的角度,即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了意義的傳遞。
參考文獻:
[1]Minsky M. 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M].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1980: 2.
[2]Cook G.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81.
[3]Lakoff G. and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