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關聯理論是由 D. Sperber 和 D. Wilson 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D .Sperber 和 D .Wilson 創建這一理論的目的在于“確認植根于人類心理中的, 能夠解釋人們彼此如何交際的一種內在機制”(宋秋蓮,2009)??谧g作為交際范疇中的一種以口頭表述為主的特殊交際形式而存在,包含譯員感知信息推理成最佳關聯并將此傳遞給受體的整個過程,這與關聯理論中認為推理是交際核心和最佳關聯原則的內涵相符,關聯理論對于口譯這一復雜的過程有很強的解釋力,因此將關聯理論對口譯的動態交際過程進行解釋研究。
通過檢索文獻,發現國內學者對于關聯理論與口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解、意義選擇等方面,而對于口譯聽辨策略的文章并不多。因此,本文旨在運用關聯理論對口譯聽辨過程及策略進行解釋并給與理論支撐,豐富關聯理論和口譯聽辨策略領域的研究。鑒于口譯聽辨過程中的難點主要集中在外語口譯為母語的過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圍限定在外語譯為母語的口譯聽辨。
二、關聯理論視角下的口譯聽辨
Sperber 和 Wilson 認為,話語的內容、語境和暗示使聽話人能夠對話語產生不同種的理解,然而聽話人不需要對話語的全部意義產生理解,他只需一個單一的普通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惟一可行的理解, 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說話人生成話語的目的是為了傳遞某種交際意圖,因而使用溝通雙方互相明白的信息意圖,引起聽話人的關注以期待其的理解,而聽話人根據說話人的明示信息,結合語境進行推理思維理解說話人的隱含意圖,因此,交際過程就是說話人的示意和聽話人的推理過程。在這個交際過程中,交際者將明示和語境作為推理的前提,付出努力進行信息加工以獲取最佳關聯,即以最少的努力獲取足夠的認知效果。
口譯是一種以口頭形式將一種語言快速而準確地轉化成另一種語言而達到交流目的的交際形式。根據關聯理論,口譯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語言障礙,說話人和聽話人作為交流雙方,無法直接實現說話人明示,聽話人根據語境推理尋找最佳關聯的過程,因此只能借助口譯員實施。然而在口譯員的實施過程中,與一般交際不同,譯員分別充當著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傳達者的雙重角色。在第一輪交際過程中,口譯員與源語講話人形成交際雙方。源語言講話人將信息意圖明示給口譯員,口譯員接受信息進行加工,根據語境結合自身認知匹配出順應講話者的假設,然后在第二輪交際過程中,口譯員與目標語聽話人形成交際雙方,將合成過后的假設明示給目的語聽話人使其理解,完成第二輪交際。在第一輪的交際過程中,口譯員獲得講話人的明示信息意圖,結合語境和自身認知進行信息加工,匹配最佳關聯的過程即為口譯的聽辨過程。
三、關聯理論下的口譯聽辨策略構建
1、語言類知識的強化
在口譯聽辨過程中,口譯員需要在接收源語言講話人信息的同時將信息全面的存儲于記憶中,結合自身認知,進行推理從而形成最佳關聯。在此過程中,源語言講話人的信息意圖是以大量的、連續的、不夠清晰的語流形式出現的,口譯員在辨音解碼和信息存儲過程中耗費的精力越多,那么用于推理形成最佳關聯的精力越少,從而使得合成的關聯假設離源語言講話人的表述意圖越遠,影響聽辨的效果。因此,提高聽辨效率,需要在認知語境中建構堅實的語言基礎,包括辨音能力的提高和各類語篇結構的掌握。
同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群中的使用會產生不同的變體,如口音和用詞的變化等等??谧g員如果單純從教科書中獲取辨音素材,得到的往往是在清晰的背景中的異常單純的語言表現,而在真實口譯活動中,語流是在嘈雜的背景中并不完全清晰的呈現的。因此,缺乏對同一語言的不同口音、不同語法、不同音質、不同用詞、不同表述習慣的接觸訓練,口譯員將無法在短時間內正確辨音解碼,也就會無法獲得或者偏離源語言講話人的真實意圖,使得首輪交際失敗或者影響交際效果。通過在譯前訓練和準備階段,對口譯員進行辨音的強化訓練,可以提高感官和大腦對語言變體的識別,縮短用于辨音的能量和時間,為推理拓展了足夠的能量和時間,從而使聽辨效果提高。
在構建口譯認知語境過程中,對源語言講話人所運用的語篇結構的熟悉程度也對口譯聽辨效果產生影響。在口譯交際過程中,源語言講話人根據不同的場合和題材要求,會采用多樣的語篇結構進行表述,包括介紹類、論證類、陳述類、說服類、訪談類等等。不同的語體有不同的語篇結構,表述過程中的邏輯順序和側重點也不盡相同??谧g員在訓練和準備過程,熟悉各種語體語篇的結構,在實際聽辨過程中可以輕松把握不同語體的邏輯脈絡,對于捕捉關鍵信息、抓住講話人思路很有幫助,從而減少對冗余信息解碼的時間或者不解碼此類信息,降低大腦對此類信息的存儲,轉而獲得更多聯想推理的時間和能量,提高聽辨效果。
2、語言外知識的積累
口譯員要匹配出符合源語言講話人真實意圖的最佳關聯,還需要在自我認知語境中大量的豐富語言外知識,包括百科知識積累和譯前針對性的主題知識掌握。
口譯交際過程中題材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律、民俗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谧g員需要在日常訓練中積累豐富的百科知識,以備不時之需。在聽辨過程中,口譯員面對不同題材以及講話人的旁征博引,需要從自身認知語境中提取大量對應假設,在短時間內做出最佳選擇,使推斷出的關聯最大程度的接近源語言講話人的真實意圖,從而獲得更充足的交際意圖。例如在 2001 年 3 月 15 日朱镕基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表明服務于人民心跡,引用諸葛亮的《后出師表》,說道“只要我活著,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多重翻譯方法,外交部高級翻譯朱丹結合語境,譯為:what everforward, land mines or bottomless chasm, I would proceed withouthesitation and bend back to the task until dying day, 非常貼切。
此類合適的譯文需要對講話人的思路、閱讀習慣和表述習慣均有所了解,才能在平時訓練中豐富自己的積累,做到臨場的厚積薄發。除了百科知識,口譯聽辨效果的提升還離不開主題知識的積累。源語言講話人通常對所述題材比較熟悉,然而如果譯員對所述的專業缺少了解,無法在短時間內對大量專業術語做出最佳關聯匹配,就會缺失獲取講話人交流意圖的一些關鍵信息,從而付出更多的推理努力和時間,降低了貼近講話人語境的可能,影響聽辨效果。例如 2002 年中國爆發SARS,衛生部連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每天向全球通報疫情。在記者會上,有關 SARS 的專業術語有:呼吸系統感染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呼吸道 respiratory passages;呼吸道分泌物respiratory secretions;呼吸道受感染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自我隔離 self-quarantine;血清 serum;衣原體 chlamydia;利巴韋林 / 三氮唑核甘(抗病毒藥) ribavirin;含酒精的洗手液 alco-hol-based hand rubs 等等。如果在疫情發生后,譯員沒有迅速補充該主題的專業詞匯,那么在聽辨過程中,就無法正確辨認這些詞匯并做出正確翻譯。
四、結語
在口譯聽辨過程中,口譯員要完成聽辨和記憶兩項認知任務,因此聽辨效果的提高需要合理分配腦力。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知識的鞏固和強化,減少譯員對信息的存儲消耗,保留更多的能量用于信息的推理尋找出最佳關聯,從而提高聽辨效果,最大程度實現源語言講話人的意圖,提高譯文的質量,減少譯文受眾的推理努力,促進交流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霞。關聯理論與口譯策略研究[J].國外理論動態,2008,(5)。
[2]宋秋蓮。關聯理論在口譯中的應用[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2)。
[3] D. Sperber & 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 [ M]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