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學教育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協作學習因其所具有的眾多優勢,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且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協作學習最早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此后被廣大發達國家廣泛借鑒。我國關于協作學習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筆者嘗試結合學科特點運用協作學習理論指導二外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過總結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力求闡發在協作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思考。
一、協作學習的定義及支撐理論
協作學習(Co11aborative Learning)是通過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理念。小組成員的協同工作是實現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
支撐協作學習的理論基礎主要如下:
1.建構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皮亞杰,該理論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主體的“構造”過程,所有知識都是主體自身認識活動的結果。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方面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需要他人幫助方可完成。
2.最近發展區理論。代表人物維果斯基,該理論認為,個體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為現實發展水平即更夠獨自完成的事情,另為潛在發展水平即在比自身水平稍高的同伴指導下完成的事情。兩者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學生在協作學習中會得到比自身水平稍高的同學的指導,將潛在發展水平轉化為現實發展水平,實現自我超越。
3.人本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羅杰斯,該理論認為,人類具有天然的學習潛能,但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能主動參與時。協作學習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4.情感過濾假設理論。代表人物克拉申,該理論認為,學生在二語習得過程易受許多心理因素影響,焦慮感強弱程度與語言輸入信息量成反比。協作學習使課堂氛圍輕松活潑,可以緩解學生個人面對問題的緊張情緒,增加語言輸入質量。
二、大學二外教學中開展協作學習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對人才的外語水平提出多樣化要求。因此我國高校第二外語課堂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態,選學人數直線上升,成為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我校第二外語課是非常受歡迎的全校公選課,由于班級人數限制,往往需要多次機選才能選中。第二外語教學有別于專業外語教學,有其特殊性,課堂人數眾多、大班授課;學生對第二外語的認知度、學習動機、期待目標等方面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集體授課模式導致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緊張,師生、學生間互動少,學生參與課堂機會少等問題,已無法完全適應目前的教學要求。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筆者嘗試在三個學期,三個班級的教學實踐中導入協作學習,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學生反饋如下:
1.協作學習的課堂輕松活躍,消除緊張沉悶氛圍;2.促進自主學習積極性;3.增進了同學間感情,學會并習慣了合作與分享;4.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提高了學習效率;5.人數多的大班也保證了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獲得相對多的講外語的機會;6.希望協作學習模式和傳統集體授課模式相結合。
可以看出,多數學生是歡迎協作學習模式的。協作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業績、形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性思維、對待學習內容與學校的樂觀態度、小組個體之間及其與社會成員的交流溝通能力、自尊心與個體間相互尊重關系的處理等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三、大學二外教學中開展協作學習的組織方法
1.協作學習的設計項目。教師在開展協作學習課堂前應進行預設,包括學習目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課堂的流程等。課堂的流程一般包括活動前教師說明協作學習的意圖,科學分組,告知任務內容、注意事項、時間安排等;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也是觀察者、記錄者,學生是主要參與者和完成者;活動后學生要對本次活動進行所學所得及不足之處的總結,教師要對各小組進行全面點評、對學生的總結給予反饋。
2.協作學習的類型。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是否有“標準答案”,可將協作學習分為“既定型”和“開放型”兩種?!凹榷ㄐ汀笔菍W生為了得到正確答案,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務而互相分享和幫助的學習方式,如互相檢查背單詞、背課文,小組共同完成語法填空、課文練習等;“開放型”是學生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任務,各抒己見、相互啟發,得出開放性、創造性結論的學習方式,如同伴修改作文、辯論、短劇表演等。兩者的學習目的不同及對認知水平的要求是不同的,后者高于前者,更具有創造性?,F在為了培養高水平外語人才,外語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我們應該積極導入“開放型”協作學習,無論對于國家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還是對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四、大學二外教學中開展協作學習的注意點
1.教師方面的注意點。在二外課堂上可以做各種活動,但最終還要著眼于語言的運用。二外課堂的學生基礎薄弱,詞匯語法積累不足,頭腦中的各種想法無法很好的用外語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設計協作學習任務時要設想一下學生的現有水平,想好學生可能完成的效果是什么。設定的語言運用目標不能太高,否則得不到預期效果。協作學習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內容都可以協作學習,不能為了協作而協作。最好是具有開放性的、個人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內容。教學目的是通過外語學習完成任務并由此發現自我、與人交流協作。協作是形式,交流是目的,不要過于糾結具體的做法,畢竟形式是為目的服務的。協作學習也不排斥其他有效的教學思路與方法,關鍵是要看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內哪種思路與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以達到教學目標。協作學習模式要和傳統集體授課模式或其他先進教學理念相結合,根據課前的教學設計展開教學,靈活掌握協作學習的時機和動態。
2.學生方面的注意點。有效扎實的自主學習是協作學習的基礎,學生只有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后才能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對現有問題作出分析形成比較成熟的、個性化的見解,交流時才會出現思想的碰撞,相互討論啟發,最終優勢互補、解決問題。否則反應慢的同學會因為思考不足而無話可說、只有“恍然大悟”的份兒,從而坐享其成。
五、結語
協作學習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法,而是一種教學理念、教學思路。應用到二外課堂中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處理。能否在課堂上開展可操作性強的協作學習需要教師與學生一同不斷摸索與嘗試。與傳統集體授課模式相比,協作學習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的任務也更繁重。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改善教學方式,跟新教學理念,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Bruffee,Kenneth.Collaborative Learning[M].Baltimore,M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2]Smith,B.L.,& MacGregor,J.T.Collaborative Learning:ASourcebook for Higher Education[M].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92
[3]池田玲子,館岡洋子。日語協作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侯麗穎。小組學習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以大學二外日語為例[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