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高校學生的群體偏愛問題研究
【第一章】農村大學生對城市人的態度研究背景
【第二章】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研究
【第三章】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結構
【第四章】農村大學生群體偏愛與疏離感的關系研究
【第五章】農村高校學生如何看待城市群體研究討論
【總結/參考文獻】鄉村大學生群體偏愛與疏離感探析總結與參考文獻
3研究二: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研究
3.1研究目的:
考察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的特點和其他因素對其影響。
3.2被試
與研究一相同。
3.3研究方法
研究二采用情感錯誤歸因法(AMP)測量農村大學生的內隱群體偏愛。
情感錯誤歸因法(AMP)是一種內隱測量的方法,由Panye等人在2005年提出。其基本原理是:當一個能讓人產生情感反應的啟動刺激出現在一個中性刺激之前時,啟動刺激會影響被試對中性刺激的判斷。被試會錯誤地將對啟動刺激的情感反應投射到中性刺激上去。
該方法記錄的對中性刺激的喜歡率,而不是反應時。這樣做可以避免IAT這類方法的弊端:極容易被無關的因素所影響。情感錯誤歸因法的內隱測量技術的一次革新。另外,有了避免被試在意識層面把啟動刺激和中性刺激聯系起來,在指導語中要求被試要忽略啟動刺激對其造成的干擾。這樣做可以避免了被試把先后出現的兩個刺激聯系起來,若試被遵守指導進行測驗,那么他們對啟動刺激的情感反應將會投射在對中性刺激的判斷上。
3.4研究程序
研究采用E-prime2.0進行編程。研究過程分為練習和正式測量兩部分。
練習部分,屏幕首先呈現200ms群體名稱(女性:秘書、護士、美容師、售票員、清潔工。男性:司機、船長、工程師、廚師、修理工。),以上所列出的女性群體名稱以及男性群體名稱會分別在屏幕上隨機呈現2次;然后是白屏100ms;接著會在屏幕中央呈現100ms藏文圖片(一共會20幅獨立圖片,不會重復);最后是呈現干擾圖片。在干擾圖片呈現過后,要被試對藏文圖片的喜歡程度作出判斷(4點計分:1=很不喜歡,2=不太喜歡,3=比較喜歡,4=很喜歡),判斷結束馬上開始下一組呈現。練習結束后,進入正式測試。
在正式測驗部分,屏幕中央會首先呈現200ms群體名稱(農村籍群體:村民、菜農、漁民、果農、農村人、農民;城市籍群體:市民、工程師、白領、律師、城市人、城里人),以上所列出的每個農村群體名稱以及城市群體名稱分別在屏幕上隨機呈現3次;然后是白屏100ms;接著會在屏幕中央呈現藏文圖片100ms(一共36幅獨立圖片,不會重復);最后是干擾圖片。在干擾圖片呈現過后,要被試對藏文圖片的喜歡程度作出判斷(4點計分:1=很不喜歡,2=不太喜歡,3=比較喜歡,4=很喜歡),判斷結束馬上開始下一組呈現。正式測試共呈現32組。
本次內隱測驗是以單獨測試的方式進行。在測驗開始之前會呈現指導語:“歡迎進入實驗的第二階段。本實驗要求你對‘藏文字母’的喜好程度作出評價,喜愛程度為4點計分:1=很不喜歡,2=不太喜歡,3=比較喜歡,4=很喜歡。在每張‘藏文字母’卡片出現之前,屏幕中央會快速呈現一張‘中文’卡片。中文卡片有可能會影響你對‘藏文字母’喜愛程度的判斷,請你極力排除這一影響?!薄拔覀兿茸?0個練習,練習后會有提示進入正式測試階段?!?/p>
計分方法:
本研究采用計算比率的方法計分,也就是計算被試對某一個群體喜歡程度的得分占總分的百分比。例如,在測驗中一共呈現18個城市群體名詞作為啟動刺激,只要把被試對該類名詞的每個目標喜歡程度的得相加,如果得分為45分,那么所得成績應該為45/72,即62.5%.農村群體名詞喜歡程度得分也如此計算。因此,每個被試有兩個分數記錄。
3.5結果與分析
3.5.1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的特點
根據內隱測量的結果,計算出被試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喜歡程度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如表15.表中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對該群體的積極性或消極性越高。
從表15中可知,農村大學生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內隱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從內隱態度的平均分中可以看出,農村大學生對農村群體比城市群體表示出了更多的偏愛,但差異并不顯著。
3.5.2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的性別差異
以性別為自變量,對男生和女生的內隱群體偏愛得分作獨立T檢驗,結果如表16.
從以上數據可知,在內隱水平上,女生無論對城市群體還是對自身群體都比男生表現出更加高的喜歡水平,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5.3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的年級差異
以年級為自變量,檢驗不同年級之間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的差異。因不同年級的方差不齊,因此進行Kruskal-WallisH檢驗,結果如表17.
從表17中的數據可得,不同年級間農村大學生的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內隱態度皆有顯著差異。一年級、四年級和研究生一年級的農村學生,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內隱喜歡程度皆較低。
3.5.4農村學生是否參與群際合作在內隱群體偏愛得分的差異
根據參加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和沒有參加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的農村大學生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內隱偏愛程度的分數,對二者進行t檢驗,比較二者的差異,結果如表18.
從表18可知,參加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的農村大學生與不參加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的農村大學生,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內隱態度沒有顯著的差異,即群際合作對農村大學生的內隱群體偏愛沒有顯著的影響。
3.5.5農村大學生人格特點對內隱群體偏愛的影響
把農村大學生在艾森克人格問卷內-外傾維度上的得分與內隱測量中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喜歡程度的得分作相關檢驗分析,結果如表19.
從表19中可知,內-外傾人格特征與農村大學生對城市群體的內隱態度有顯著相關;即越是外向的農村學生,在內隱水平上就越容易喜歡和接受城市群體。但內-外傾得分與農村大學生對自身群體(農村群體)的內隱態度則無顯著的相關。
為了進一步揭示人格內-外傾性對城市群體的內隱態度的預測作用,對二者進行了回歸分析。根據表20的回歸分析結果可知,農村大學生的人格內-外傾性對其對城市群體的內隱態度有著顯著的預測作用。
3.6小結
研究二采用情感錯誤歸因法(AMP)測量農村大學生的內隱群體偏愛,并探討了群體合作和人格內-外傾性內隱群體偏愛的關系。研究結果如下:
(1)農村大學生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內隱態度不存在顯著差異。
(2)性別因素會顯著影響內隱群體偏愛,女性會比男性容易產生群體偏愛。這與外顯態度的研究結果一致。
(3)年級因素會顯著影響農村大學生內隱水平的外群體和內群體偏愛,與外顯態度研究結果有一程度的差異。
(4)群際合作對農村大學生的內隱群體偏愛沒有顯著的影響。
(5)農村大學生的人格內-外傾性與農村大學生內隱水平的外群體偏愛有顯著的相關,并且對城市的內隱態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