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高校學生的群體偏愛問題研究
【第一章】農村大學生對城市人的態度研究背景
【第二章】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研究
【第三章】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結構
【第四章】農村大學生群體偏愛與疏離感的關系研究
【第五章】農村高校學生如何看待城市群體研究討論
【總結/參考文獻】鄉村大學生群體偏愛與疏離感探析總結與參考文獻
4研究三:農村大學生群體偏愛與疏離感的關系研究
4.1研究目的
研究農村大學生的疏離感現狀,以及外顯和內隱群眾偏愛與疏離感的關系。
4.2被試
與研究一、研究二相同。
4.3研究方法
研究三采用問卷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
4.4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學生疏離感量表》測量農村大學生的疏離感,該量表由西南大學楊東教授于2002年編制。疏離感量表包括社會疏離感、人際疏離感和環境疏離感3個因素,各個因素又分別由幾個維度組成。社會疏離感包括無意義感、自我疏離感、壓迫拘束感和不可控制感4個維度;人際疏離感包括了孤獨感、親人疏離感和社會孤立感3個維度;環境疏離感包括了自然疏離感和生活環境疏離感2個維度。問卷共有52個項目,采用七點評分法。楊東等人的一系列研究驗證該問卷有著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本次的研究。
4.5結果與分析
4.5.1農村大學生的疏離感現狀
根據計分方法,統計農村大學生的疏離感現狀。表21分別為所有農村學生被試、以及不同性別和年級的被試,在疏離感各個維度上的得分。
檢驗1把不同性別的農村大學生在疏離感總分、以及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分別作獨立樣本t檢驗,得到不同性別的農村大學生疏離感的差異情況。
檢驗2把不同年級的農村大學生在疏離感總分、以及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分別作Kruskal-WallisH檢驗,得到不同年級的農村大學生疏離感的差異情況。
檢驗1的獨立樣本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無論是在疏離感總得分(t=0.33,p=0.740),還是在社會疏離感(t=0.69,p=0.491)、人際疏離感(t=1.46,p=0.147)和環境疏離感(t=0.55,p=0.584)3個分維度上皆無顯著差異。但在社會疏離感細分維度壓迫拘束感(M男生=3.28,M女生=3.77;t=2.47,p=0.015)和不可控制感(M男生=3.40,M女生=2.80;t=3.02,p=0.003)上,則存在著顯著差異。
檢驗2,因為各年級間疏離感得分的方差非齊性,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
結果表明,不同年級之間疏離感的總分(X2=28.77,漸近顯著性為<0.000),以及社會疏離感(X2=28.87,漸近顯著性為<0.000)、人際疏離感(X2=28.21,漸近顯著性為<0.000)和環境疏離感(X2=30.11,漸近顯著性為<0.000)3個維度之間皆存在著顯著差異。
4.5.2農村大學生的群體偏愛與疏離感關系
為了探討疏離感及其各個維度與農村大學生群體偏愛的關系,分別以總體疏離感、社會疏離感、人際疏離感和環境疏離感作為因變量,農村大學生性別、年級、群際合作、人格特征、外顯和內隱群體偏愛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2.由以下分析結果可知,農村大學生的外顯和內隱群體偏愛都能進入四個方程,說明群體偏愛是影響疏離感的重要變量。
根據表22和研究一結果(即農村大學生人格內-外傾性能顯著預測其對城市群體的積極態度),為了進一步考察人格內-外傾性、外顯群體偏愛和疏離感的關系,此處以人格內-外傾性為自變量,人際疏離感為因變量,對城市群體的外顯積極態度為中介變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如表23.
檢驗結果如表23,在考慮到對城市群體的外顯積極態度的中介作用后,人格內-外傾對人際疏離感的影響從0.394下降至0.342,有明顯減少,但仍然顯著。說明對城市群體的外顯積極態度在人格內-外傾和人際疏離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4.6小結
研究三采用問卷法研究了農村大學生疏離感的現狀,以及外顯和內隱群體偏愛對疏離感的影響。所得結論如下:
(1)總體上看,農村大學生的疏離感得分低于40分,處于健康水平,表明大部分農村學生都能較好地融入大學生活。
(2)性別因素對農村大學生疏離感的影響不大。
(3)年級因素對農村大學生疏離感有顯著的影響。從總上說,農村大學生的疏離感在不斷減弱。
(4)農村大學生外顯和內隱的群體偏愛都能顯著地影響疏離感。并且,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在人格和疏離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