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高校學生的群體偏愛問題研究
【第一章】農村大學生對城市人的態度研究背景
【第二章】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研究
【第三章】農村大學生內隱群體偏愛結構
【第四章】農村大學生群體偏愛與疏離感的關系研究
【第五章】農村高校學生如何看待城市群體研究討論
【總結/參考文獻】鄉村大學生群體偏愛與疏離感探析總結與參考文獻
2研究一: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研究
2.1研究目的:
考察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的特點和其他因素對其影響。
2.2被試
本研究隨機選取華中科技大學農村籍大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140名,實際有效被試136名。被試的年級、性別、生源地、專業分布如表:
2.3研究方法
研究一采用問卷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
2.4研究工具
在本研究中外顯群體偏愛通過問題測量獲得,研究工具包括:地域刻板印象內-外群體效應問卷、艾森克人格問卷。
問卷一:《地域刻板印象內一外群體效應測量問卷》
該問卷由華南師范大學彭嘉樺于2007年編制,經檢驗有著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測量被試對城市和農村群體的態度。
該問卷由32個積極和消極行為句子組成,其中城市行為和農村行為分別各占18個,問卷按此分為農村卷和城市卷。問卷中每一個行為都對應兩個性質不同的行為原因,需要被試對兩個原因的合理性作出判斷,合理性為七點計分。問卷中的所有積極性和消極性行為佳通過多次評定,保證其所代表的其性質和所屬群體。
計分方法:
計分思路為,對積極事件作內歸因及對消極事件作外歸因指向群體的積極性,對消極事件作內歸因及對積極事件作外歸因指向群體的消極性。按照這一思路,可以獲得對農村群體和城市群體的積極性得分和消極性得分。
把同一群體所有積極事件內歸因題目和所有消極事件外歸因題目所得的平均分相加并計算出均值,便可以獲得該群體的積極性得分。把同一群體所有消極事件內歸因題目和所有積極事件外歸因題目所得的平均分相加并計算均值,這樣就可以得到該群體的消極性得分。因為要評價兩個群體,所以完成本問卷后會有四個分數:城市群體的積極性得分和消極性得分。農村群體的積極性得分和消極性得分。
問卷二:艾森克人格問卷(成人版)
以往國內關于群體偏愛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而人格特征與群體偏愛關系的研究更是沒有。彭聃齡(2005年)認為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它深刻地影響著人心理和行為的各個方面。
內-外向是人格特征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維度之一。外傾的人傾向于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外在的人,外在的物,外在的環境等;他們更好交際、渴望刺激和冒險,情感易于沖動。內傾的人則較為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內心情感、思想;他們好靜,富于內省,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對一般人緘默冷淡,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具有不同傾向性的個體,他們對外界的關注程度,思考方式是不一樣的,因此,可能影響他們對外界的看法和態度。本研究希望探討人格內-外傾特征是否會影響農村大學生看待城市群體的態度,從而影響他們融入城市和大學生活。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成人版),由英國倫敦大學心理系教授艾森克夫婦于1975年編制,1983年湖南醫學院龔耀先教授修訂完成其中文版,并制訂了全國常模,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該量表有88道是非題組成,正向計分條目選“是”計1分,選“否”計0分,反向計分條目選“是”計0分,選“否”計1分。分為四個分量表,E分量表指內外向,N分量表指神經質,P分量表指精神質,L分量表指掩飾性。本研究僅采用E分量表。
問卷三:群際合作參與調查
以往的研究表明,群際合作有助于改善群際關系,本研究希望了解群際合作對農村大學生群體偏愛的影響。學習、參與學生組織和校內外各種比賽是大學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大學生主要是完成個人學習任務,群體性合作較少;而在學生組織和團體比賽中,大學生們往往是為了完成一個相同的任務或目標而共同奮斗,在此過程中必然需要溝通、合作和互動。因此,可以認為參與學生組織和團體比賽的大學生有著更多與其他同學生合作的機會。
另外,近年來農村學生在大學中所占比例急劇下降。早在2009年,《人民日報》就報道稱,在教育部直屬的高校中,農村生源的比例僅為30%左右,且有減少的趨勢。因此,可以認為參與學生組織和團體比賽的農村大學生,有著更多與城市群體接觸和合作的地機會。研究者在用戶的基本資料問卷中增加了兩個問題:(1)是否曾經參與學生組織(包括但不限于學生會、協會、社團)?(2)是否曾經參加校級或以上的團體競賽?以此探討這兩種群際合作的方式對群體偏愛的影響。
2.5結果與分析
2.5.1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的特點
按地域刻板印象內一外群體效應測量問卷的計分方法,計算出被試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積極性和消極性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如表2.表中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對該群體的積極性或消極性就越高。
分別把評價對象城市和農村),態度(積極性和消極性)作為兩個因子,對測量所得分數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由以下分析結果可知,農村大學生對農村和城市的態度得分差異顯著,在積極性和消極性上的得分差異也顯著。
被評價的群體與態度的交互作用顯著,即評價得分會因評價的對象而不同,這種變化依賴于評價的是積極性還是消極性。因此,研究者對數據進一步進行簡單效應分析,得出城市和農村群體內部的在積極性和消極性得分上的差異,以及城市和農村群體間積極性和消極性得分的差異,結果如圖4和圖5.
由表4和表5的數據可得,在意識水平上,農村大學生認為城市群體有更強的積極性,其積極性顯著高于群體的消極性,也高于鄉村群體的積極性。而對自身群體的評價,農村大學生同樣認為自身群體的積極性要顯著高于消極性。但相比而言,自身群體的積極性不如城市群體,而消極性則比城市群體的更強。因此,農村大學生在意識水平上更加偏愛城市群體。
2.5.2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的性別差異
以性別為自變量,對男生和女生的外顯群體偏愛得分作獨立T檢驗。結果如表6從以上數據可知,男生和女生在對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積極性感受上有著顯著的差異,表現為女生比男生感受到了更多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積極性。而在城市群體和農村群體的消極性上,男生和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2.5.3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的年級差異
以年級為組間變量,評價對象(城市、農村)、態度(積極、消極)作為組內變量,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檢驗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結果如表7.從分析結果可知,年級主效應顯著,不同年級間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年級、群體和態度的交互作用顯著。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年級的農村學生在外顯群體偏愛上的得分差異。研究以年級為自變量,外顯得分為因變量,比較不同年級之間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得分的差異。如表8從以上數據可知,不同年級間的農村大學生僅在農村群體的積極性上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城市群體的積極性和消極性,以及農村群體消極,三個方面均沒有顯著的差異。即僅在時間這一維度上,農村大學生意識水平上的群體偏愛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只在對農村群體的積極性感受上存在著年級差異。對不同年級的農村積極性得分作事后檢驗,兩兩比較的結果如表9.值得注意的是,除大學四年級學生的得分與各年級都不存在顯著差異外,大學一年級和研究生一年級得分無顯著差異,但皆顯著低于其他年級;大學二、三、四年級和研究生二年級得分皆無顯著差異,并呈上升的趨勢。
2.5.4農村學生是否參與群際合作在外顯群體偏愛得分的差異
在本研究中,假設積極加入學生組織(學生會、社團、協會等)并參與其中的活動,以及與同學合作參與各項比賽的農村大學生,就會有更多與城市學生接觸的機會。表10表11展示了是否加入學生組織、與同學合作參與比賽對農村大學生外顯群體偏愛的影響。
根據以上的數據,可以直觀著看到農村大學生參與學生組織和團體比賽等能夠顯著著影響其外顯群體偏愛。由表10可知,參與學生組織的被試對城市群體的消極性感受顯著低于沒有參與學生組織的被試;而他們農村群體的積極性感受也顯著高于沒有參與的被試。由表11可知,參加過團體比賽的農村大學生對農村群體的積極性感受要顯著地高于沒有參與過學生組織的被試。
2.5.5農村大學生人格特點對外顯群體偏愛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了艾森克人格問卷的內-外傾分量表測量農村大學生的人格特點,并把原始分轉化為標準分。然后,把農村大學生在內-外傾維度上的得分與外顯群體偏愛的得分作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2.
從以上數據可見,農村大學生在人格內外傾維度上的得分與對城市群體的積極性、農村群體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城市群體的消極性則無顯著相關。即外向的性格會使農村大學生對城市群體有更多積極性的感受;但對于自身群體(農村群體),被試的感受則更為復雜,性格越外向對農村群體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感受都會增強。
為了進一步揭示人格內-外傾性與城市積極性、農村積極性、農村消極性之間的預測關系,分別對其進行了回歸分析。由于表13的分析結果可知,人格內-外傾性對農村大學生對城市群體的積極態度、農村群體的積極態度和消極態度都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比較參與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的學生與不參與群際合作(團體比賽)的學生之間人格內-外傾維度上得分的差異。如表14:
從表14的結果可得,參與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的被試,在內-外傾維度上的得分要顯著地高于不參與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的被試。參與學學生組織或團體比賽的農村大學生比未參與的農村大學生,在性格上更加外向。
2.6小結
研究一用問卷法測量了農村大學生對內群體和外群體的外顯態度,并探討了群際合作和人格特征對群體偏愛的影響,得出結論如下:
(1)在外顯態度上,農村大學生同時存在外群體偏愛和內群體偏愛,并外群體偏愛的程度要更高。
(2)性別因素會影響農村大學生的群體偏愛,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產生群體偏愛。
(3)年級因素會影響農村大學生的內群體偏愛。
(4)群際合作會影響農村大學生的群體偏愛,但不同群際合作方式對群體偏愛的影響會不一樣。
(5)農村大學生的人格內-外傾性與其外顯群體偏愛有顯著的相關,并能顯著預測對城市群體的積極態度、對農村群體的積極和消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