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我軍打贏戰爭與完成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且兩者都是我軍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履行我軍神圣使命的戰略要求。學校培養的學員是部隊未來的指揮員,因此在培養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培養學員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何加強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軍事人才的培養,成為我軍建設面臨的一項最嚴峻、最緊迫的問題。
1、 多樣化的軍事任務對學員的能力需求
1.1 任務的多樣化需要一專多能的技能型人才 多樣化軍事行動任務,依賴于多樣化的綜合素質,非戰爭軍事行動政治性、突發性、多樣性、技術性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這和提高核心軍事能力是有所區別的,這就要求在具有熟練的本職崗位操作能力的同時,還要具有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管兵帶兵、組訓施教、信息分析處理等多種能力。非戰爭軍事行動包含多種行動樣式,僅僅就搶險救災就有多種不同樣式,不同的樣式,行動的方式方法和要求是不同的,救援的器材設備也是不相同的,但目前學員的培訓教育,崗位指向性過于突出,橫向能力拓展教育不夠,造成學員完成多樣化軍事行動能力不強。
1.2 參與力量的多元化要求具有較強的能動性 由于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力量是多元化的,陸、海、空、二炮、武警、民兵、預備役以及地方黨政機關、公安部門都有可能參與力量,有時還可能開展國際間合作。由于搶險救災、反恐維穩等任務的時間緊迫性,就需要各種力量要協調一致地盡快完成任務,但是由于力量的多元化,指揮對象分散作業,點多、線長、面廣,突擊性任務多,部署調整頻繁,導致指揮關系會變復雜,縱向橫向協調任務加重,指揮控制困難,協同難度大。
1.3 行動環境的復雜性要求具有過硬的身心素質 非戰爭軍事行動較之作戰行動對部隊戰斗精神有著更加特殊的要求,雖然沒有戰場上的硝煙戰火與流血犧牲,但也是隨時面臨生與死的考驗,搶險救災的過程中伴隨著長時間的勞累、艱辛、孤獨、焦慮、恐懼,特別是與自然災害的搏斗,有時比戰場上沖鋒陷陣還要困難,震災搶險的過程中頂著余震帶來的危險,面對著死者死尸成堆,傷者血肉模糊的場面,對廣大青年官兵都是以另一種形式向生命的極限挑戰,不光是戰勝身體上的勞累,更多的是戰勝心理的考驗。
1.4 行動的突然性要求具有通觀大局的能力 非戰爭軍事行動無論是時間、地點、方式都具有不確定性,難以預測和防范。且包含多種行動樣式,像搶險救災、反恐維穩、國際救援、國際維和、維護國家權益等,多數非戰爭軍事行動是應對突發的緊急事件,而這些事件的巨大危害性又要求部隊必須快速反應、簡化程序、果斷處置、爭取主動。所以部隊在面對這些非戰爭軍事行動時,很少有預警時間,因而準備時間倉促,并且由于事發突然,部隊在接受命令時也很少能夠準確、詳細、全面地掌握現場情況,從而也不能為行動人員詳細宣講。
2、 目前我軍院校在非戰爭軍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制度缺失,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不明確 分析我軍的條令條例和現有教育訓練法規以及幾所綜合大學學歷教育合訓人才培養目標,不難看出當前我軍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人才培養方面缺乏法理的硬性要求和培養特色,院校沒有對學員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培養目標的明確闡述,學員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培養的地位和意義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能力的培養只是停留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
2.2“教”與“學”模式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 “教”,目前全軍開設非戰爭軍事行動課程的院校,教該門課程基本上都是由軍事共同科目教、軍事理論、部隊管理或者軍事戰術教研室教員承擔,基本上都是兼職教員,基本沒有專門研究和上非戰爭軍事行動課的專職教員,這些教員都缺少實踐經驗,平時專門的理論性研究也不多。與之對應“學”也一樣,對于一些基礎理論知識,課堂的理論教授基本可以掌握,但是非戰爭軍事行動更多的是實踐環節,由于缺少搶險救災、反恐維穩等方面的理論實踐研究,缺少專業設備器材教學,因此學員對于這方面的技能掌握也就停留在教員課堂的口頭講授上,缺少實踐訓練掌握的環節,理論與實踐脫節,不利于學員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3 、提升學員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培養的措施
3.1 搞好頂層設計,明確培養目標
一是根據非戰爭軍事行動對人才的需求,結合新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所增加充實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的內容要求,對人才目標模型進行總體籌劃和設計。二是在頂層設計上,緊貼部隊多樣化軍事行動訓練,緊貼武器裝備發展,緊貼崗位特點,加強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組訓模式、必(選)修課程等問題的謀劃與研究。三是要對整個培訓過程進行整體籌劃。
學歷教育與短期培訓之間、初級培訓與中級培訓之間、中級培訓與高級培訓之間等,只有將每一層級的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規劃好和銜接好,才能實現人才培訓有序遞進、螺旋式上升。
3.2 走出去請進來,強化教學隊伍
要強化教學隊伍目前從事非戰爭軍事行動課程教學的教員以兼職居多,要采取引才與引智、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辦法,選聘部隊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優秀人才擔任客座教授,按計劃授課,進行傳幫帶。加強對外協作和統籌協調,與擔負相同培訓任務的院校建立協作關系,完善聯合共育機制,在教學培訓資源上互通有無,實現優勢互補,逐步強化教學隊伍。
3.3 拓展演練教學空間,深化院校教育
要大膽改革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設置,學校要定期組織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教學與學術交流,建設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教學實踐場所。構設近似實戰的作業條件,引導學員從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角度思考問題,鍛煉提高專業基礎技能、科學思維水平、組織籌劃能力和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總之,軍隊院校作為向部隊輸送人才的主渠道,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迫切要求院校加強相關專門人才的培訓工作,在培養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培養學員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培養學員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作為當前教學和科研的重大課題來研究,以優化教學體系為重點,增強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專門人才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大力培養學員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
參考文獻:
[1]郭真.試論美軍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特點及其啟示[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7(2):56-59.
[2]湯云.新中國成立 60 年來我軍非戰爭軍事行動回顧與啟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9,25(5):16-19.
[3]胡萍,趙勇.美軍利用職業軍事教育培養非戰爭軍事行動人才的做法及啟示[J].繼續教育,2009(12):52-54.
[4]徐安鑫.院校應加強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人才培訓[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