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育是小學教育中德智體美勞"五育"的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學生通過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 在參加音樂的欣賞、 表演和創作的藝術實踐活動中, 能了解音樂藝術的特征和規律, 啟迪智慧,開發智力,發展思維,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完善的人格.可見,音樂教育是培養合格接班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一、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意義
"美"是指動物體的生命運動與客觀世界總體運動取得協調的感覺標志, 審美教育的最基本任務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去看待和區分美與丑,以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自身的修養.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主義新藝術的發展,少年兒童求美的熱情不斷高漲.他們渴求真正美好的生活,探索著什么是真正的美與丑.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意義,還在于通過音樂藝術的活動,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美的鑒賞,陶冶情操,使其成為品德高尚,才能機敏,積極進取,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 音樂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幼兒音樂教育體系中的器樂教學,無疑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一種方法.
二、器樂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聲樂與器樂是音樂藝術的"孿生姐妹",通常器樂是學生比較樂于接受的音樂藝術形式.
1. 器 樂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其綜合音樂素質.器樂常以它新奇的吸引力與旋律美的魅力,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不斷擴大其音樂視野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歡樂.
學生到了中高年級,尤其是男同學,他們對于音樂課中的視唱、唱歌已經失去了低年級時的那份感情,加上好多歌曲遠離他們實際的學習、生活環境,因此,他們唱起歌來索然無味,且容易厭倦,致使對音樂的興趣大為減弱.
當我第一次把口琴帶進課堂, 當場吹奏幾首幼兒熟悉的樂曲時, 他們高興得幾乎跳起來,他們產生了學習口琴的極大興趣,給音樂課帶來了新的生機.
器樂教學的實踐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獲得音準感、節奏感、協和感的過程,同時也是提高其識譜、欣賞、演奏的能力,進一步獲得音樂表現能力的手段.連貫的吹奏,使幼兒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 從而形成良好的唱歌方法. 幼兒在演奏樂曲的同時也進行了聽賞.
通過體驗,他們能選用適當的音樂表現手段進行音樂的再創造,從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由此可見,器樂教學對全面提高幼兒綜合音樂素質,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2.器樂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大腦兩半球的和諧發展,而且能促進其智力的積極開發.幼兒在欣賞與演奏樂曲時, 可以發展聯想能力和想象力.好的音樂不僅能開發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科學研究證明:幼兒學習與演奏器樂不僅使大腦的右半球得到積極發展, 而且對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的協調平衡、和諧發展有極大的作用與影響.
器樂教學在兒童音樂教學體系中, 既是學習音樂的重要手段, 又是開發幼兒智力的極好途徑.同時對于提高整個音樂教學質量,都有著重要作用,而且通過器樂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從中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受到美的感染,培養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 可以看出運用器樂教學進行審美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點和能力,不僅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作用, 而且也有很大的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