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充滿童趣、清新活潑、朗朗上口的優美童謠記載著數代上海人兒時的美好回憶."在獨特的韻味和節奏中,弄堂童謠不僅滲透著傳統文化,還蘊藏著濃濃的骨肉親情."因此,巧妙地將獨具傳統文化內涵的滬語童謠與現代幼兒教育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童謠走進幼兒園"課堂",發揮其在幼兒語言發展、道德情感、行為習慣、心智培養等方面的促進作用,與主題活動整合、與環境互動,讓幼兒更好地了解鄉土文化,激發幼兒的審美趣味,觸發幼兒的心靈,在真、善、美的體悟中獲得生命成長的力量.
一、運用童謠,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首先是對幼兒進行養成教育,而養成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針對幼兒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將民間童謠智慧地整合、融入和滲透到幼兒教育課程中,讓幼兒理解童謠中敘述的普通事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從而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小班幼兒的洗手情況總是不那么理想,不是忘記拉袖管,就是洗手步驟不明確.每次的洗手活動總會聽見老師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進行提醒,但即使是這樣,效果還是不明顯.不僅如此,對于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而言,不但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而且,孩子們逐漸也會對洗手活動產生排斥感,良好的洗手習慣難以養成.為了讓孩子們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洗手活動.我特地創編了一首朗朗上口,又具有針對性內容的童謠,"好寶寶,愛洗手,卷起袖,淋濕手,抹上肥皂搓呀搓,嘩嘩流水沖一沖,再用毛巾擦一擦,小手小手真干凈."童謠在幼兒之間互相傳唱開來,不止在幼兒園,在家中也喜歡念.
家長和老師驚喜地發現,孩子們漸漸地喜歡上了洗手,并學會了正確洗手.
二、運用童謠,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發展貫串于身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加強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童謠的運用能幫助幼兒增強語感、訓練發音,激發幼兒聯想及運用語言進行敘述表達的愿望,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
大班舉辦了主題為《我是中國人》的活動,為了豐富幼兒對百家姓的經驗,我發動孩子們在活動前進行了"名字的秘密"的調查.讓我驚喜的是,在調查表發放后的三天,孩子們在班級里相互念起了童謠《儂姓啥》.由于,這首童謠是以接口令的形式進行傳唱的,孩子們時而倆倆結伴,時而三五成群圍坐一起,"儂姓啥?我姓 X……"大家每次都以不同的姓氏開始,你來我往,自然而然地創編了一首首富有創造力的童謠.通過念唱童謠,孩子們既得到了快樂,又培養和發展了幼兒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素質.
三、運用童謠,促進幼兒認知發展與心智的成長
幼兒時期是孩子智力高速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智力開發和創造力開始成熟的關鍵期.幼兒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具體技能和知識的掌握,而在于幼兒心智是否健康成長,創造性思維是否得以培養和提高.童謠蘊含豐富的知識性,對開發孩子的智力和培養創造力十分有益.
在《小兔乖乖》主題活動中,我選擇了篇幅短小、單純,容易理解、便于記憶的兒歌《小白兔》來開展,孩子們通過觀察小白兔、傾聽兒歌內容:"小白兔,長得好,紅眼睛,白皮襖;耳朵長,尾巴短,走起路來輕輕跳.愛干凈,不胡鬧,青菜蘿卜吃個飽."更進一步地了解、掌握了小白兔的外部特征和生活習性.離園時,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拉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到"飼養區",要把自己知道的關于小白兔的一切介紹給他們聽,有的還會用念兒歌的方式來介紹他的兔子朋友呢!
這樣寓知識于快樂,寓知識于趣味教學方法,使幼兒在了解童謠所表達的內容的同時,也掌握了豐富的主題經驗知識.
四、運用童謠,促進幼兒熱愛家鄉情感的積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有關上海的許多優秀童謠作品中都記錄著上海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描繪著上海人的精神風貌,在字里行間中體現著濃濃的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因此,將這些優秀民間童謠有機地滲透到幼兒學習活動之中,有助于幼兒從小了解家鄉,培養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總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童謠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從幼兒實際需要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出發,選擇具有生活性、典型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童謠,并且能采用較適宜的方法調動幼兒自身的積極性走進童謠,充實幼兒的涵養,幫助幼兒樹立高尚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給幼兒一個健康、充滿樂趣的童年,點化和潤澤幼兒生命的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云艷.將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課程.幼兒教育.2008.7
[2]沈艷鳳.唱響民間童謠.促進幼兒發展.教育科研論壇.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