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來源及政策理念
“績效管理”這一概念源于績效評估,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首次被提出。隨著管理實踐發展的需要,績效管理改革逐漸成為管理主義方案中一個特別重要的組成部分。經合組織將績效管理定義為組織管理、績效信息、評估、績效監控、評價和績效報告的整合。Bennett和Hill認為績效管理應是“戰略計劃、績效測量、績效評估、績效預算”這一動態的過程。Boland和Fowler則認為績效管理涉及“績效測量、績效指標、績效評估和質量控制”。
隨著我國“兩基”任務的完成,以及全球化環境下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教育管理者開始更多地關注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以及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義務教育的發展??冃Ч芾碜鳛橐环N科學的管理方法,逐漸引起了教育管理者的廣泛關注,義務教育績效管理正成為政府政策導向。將績效管理這一理論引入到義務教育中,要促進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即確定組織、個人的具體目標,并根據績效指標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必須完善義務教育的績效管理,使有關公共管理部門各司其責,相互配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要“探索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學校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學校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體制”?!吨行W校財務制度》中也明確表示“中小學校應當加強支出的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在諸多政策指引下,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管理機制,是落實義務教育績效管理這一政策導向的具體化行為,且對于義務教育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競爭實力的增強具有積極的正向作用。義務教育學??冃Ч芾硎峭ㄟ^對義務教育學校發展戰略構建、發展目標分解、辦學業績評價等行為,將績效結果應用于義務教育學校的組織目標管理活動中。在學??傮w目標的指導下,激勵教職員工業績持續提升,在實現個人目標的同時促使學校戰略目標實現的一種管理活動。
二、推進義務教育學??冃Ч芾淼幕c
績效管理的推行對于義務教育學校工作效率的改進,組織成員積極性的調動與發揮,以及潛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在教育資源總體匱乏的情況下,實行績效管理是理性的最優選擇。然而也應該注意到,在競爭機制理念指導下的義務教育學??冃Ч芾砗徒逃举|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矛盾;教師和學生的幸福感與市場競爭壓力之間也存在固有的、難以調和的沖突。故在義務教育學校推行績效管理之前必須厘清兩組關系,即教育的本質與全球化競爭;教育與績效管理。
(一)教育的本質與全球化競爭
對于教育本質的理解,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涿兰~斯認為:“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北R梭則表示:“教育應當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培養兒童所固有的觀察、思維和感受的能力?!倍磐鲝垺敖逃瓷睢?,“教育即生長”。
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p>
不同學者對于教育理解的側重點盡管有所不同,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教育本質的特性,然而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均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其核心在于“人”的發展。這一共同的認識即為教育本質的特性。他們強調的是,教育所要傳達的是靈魂覺醒的本源和根基,而不單純只是機械性的知識技能。真正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者應該為了學生的發展而教授學生某一方面的知識,并加以德育,協助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獨立的人。
而絕非簡單意義上傳授他們某一學科的知識,以期全部的學生都能成為適應市場化競爭的人才。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使人朝著道德文明的方向發展,使人獲得真正的自由。教育的價值應該上升到,關系民族精神和民族道德的未來,保障整個民族的民主自由和發展。
相對于教育對人的社會身份轉變的作用而言,教育更為關鍵的意義在于人的生活價值與精神世界的建構,教育的任務是使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獲得內在的幸福感。因此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學校管理工作應該承擔起組織成員生活意義和精神世界培育的責任,并滿足全體師生對于文化、情感及價值觀的需求。
全球化對于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全球化體系下競爭性的市場體制要求教育系統培養出具有全球化競爭力的人才,這也就必然引起各國政府的教育改革。人力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在許多國家均具有優先發展的地位。在經濟學領域中,勞動是經濟的四大生產要素之一,舒爾茨也指出人力資本是當今時代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認為“人口質量和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提高勞動力的整體受教育水平,開發人力資本是發展知識經濟的根本途徑?!毒V要》中指出“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應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全球化的競爭導致了市場對于勞動者知識技能的更高要求,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已成為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幸福感的滿足,在社會競爭化程度日益加劇的時代已偏離了教育的真實追求。市場化社會將人簡單地視為生產要素,以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人”與“人力”的內涵指向并不相同,“人”并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為了使“人”轉換為“勞動力”,高程度的技能訓練已經成為全社會獲取資源的必然選擇。因此,教育被看作是能一次性完成的,是為求職而準備的。當人作為生產中被物化的符號,提升全球化競爭力以獲取在全球化環境中的職位,是受教育者的最終學習目標。當受教育者對教育的期待已不再是教育的本質目的時,學校的管理活動便陷入了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兩個維度之間的平衡陷阱。
(二)教育與績效管理
義務教育學??冃Ч芾碜钔怀龅谋憩F為義務教育學??冃ЧべY的實行。隨著國務院頒布《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以及教育部《關于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實施績效工資制度有了政策保障。教師績效工資制度的落實是績效管理評價結果在學校組織中的運用,盡管它具有推進教育公平的價值,然而其基礎性績效工資的確定主要依據教師現有的職稱職務分配,這將會導致教師為評定職稱而更多地提高自身在教育市場中的競爭能力、高效率的能力,而非教育工作本身所應承載的幸福感及精神的充實。
如何在績效管理所追求的工具理性與教育呼喚的價值理性之間尋求張力的平衡,是義務教育學校管理者在開展績效管理工作中必須關注的焦點。
三、實施義務教育學??冃Ч芾?/p>
教育作為一項長期投入的事業,本質上應關注教育投入的長遠利益。然而在全球化環境下,社會各界對于教育的期待更側重于短期利益,忽視了受教育者個性的培養以及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競爭性全球化經濟環境的刺激下,各國政府為促進知識性經濟的發展,趨同的選擇就是通過對教育進行重建,使得教育績效更具效率。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尋求績效管理與教育本質之間的平衡狀態,是義務教育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當前我國教育卻陷入了功利化的誤區,一個時期以來,我們比較強調教育作為人力資源開發,作為經濟科技發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促進謀職就業的功利主義價值,而忽視其作為社會健康發展的穩定器和平衡器,改變處于不利地位人群的生存狀態,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平等的非功利價值。
在推進義務教育學??冃Ч芾韺嵤┑倪^程中,應當在追求教育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教育的本質屬性,關注受教育者內在精神世界的需求。全球化背景下,稀缺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了只有少部分社會群體才具備優質教育的支付能力。公平和正義的教育本質價值觀轉變為契約和競爭的功利理念。
在這種教育大環境下,義務教育學校在開展績效管理工作時,對“以人為本”理念的闡述就顯得尤為重要。重新理解績效管理所注重的效率與教育內在對“人本”的追求,是在全球化趨勢下義務教育學校推進績效管理的內在需求?!耙匀藶楸尽彼P注的是學校組織中每個成員的內心世界的培育,基于人本開展義務教育學校的績效管理工作,發揮成員的創造性思維提高效率,從而實現人的內心世界的完善以達成教育的本質目的。
教育的發展是“人”的發展,學生和教師是教育公平的根本。故而義務教育學校的以人為本,應該包括“以學生為本”以及“以教職工為本”。
(一)以學生為本
對于義務教育學校管理,不同社會階層及利益群體受教育者的價值取向各不相同,采取的方法策略、制定的目標方向也各有差異。但其共同的追求應指向義務教育學校的管理實現“人”的管理,學生權益最大化是績效管理的最終目標。面對著全球化環境下的日益復雜的競爭趨勢,在推動績效管理格局構建的同時,從教育的屬性出發,強調對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構筑,滿足學生內心隱性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以教職工為本
教職工在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質量的改善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隨著義務教育發展從規模擴大轉變為內涵式發展,績效考核成為評判教師工作效率以及核定教師績效工資最為有效的辦法。然而績效管理的要義在于充分關注教師的個性特征,考慮教師的柔性渴望。政策制定者及學校管理者應當以教職工為出發點和中心,視人力資源為資源主體,激發和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合作、學習,致力于教師的進步與發展,尊重教職工,保障教職員的權益,使教職工與學校的戰略導向相一致,共同為學生和社會創造價值。
在全球化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政府及教育管理者往往會陷入人本缺失的誤區,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情勢所迫。不可否認績效管理制度的實施對于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提高、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具有良性作用,但績效考核所生成的競爭性亦會帶來負面影響。在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過程,從追求教育效率的單一理念中解放出來,轉變教育思維,重新定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關系,是教育管理者的職責所在。以人本觀念推進教育管理改革,落實績效管理政策是義務教育發展的需要??冃Ч芾砗徒逃龑傩灾g有著緊密不可分的張力,政府和學校管理者應當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以教育屬性指導績效管理工作的開展,用績效管理促使教育本質目的的實現。教育的概念應當回歸成學習的理念,學校教育應當回歸為社會化的大教育。重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學生和教職工的人本關懷,是對教育本質的訴求。
參考文獻:
[1][美]歐文·E·修斯.公共管理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8.
[2]孫駿.當代西方政府績效與績效管理理論研究綜述[J].寧波黨校學報,2005,\\(4\\):15.
[3]江野軍.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義務教育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管理學院,2004.
[4][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9:117-121.
[5]張德明.發展遠程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J].開放教育研究,2000,\\(2\\).
[6]楊東平.“公平的發展”:一種新的教育發展觀[J].江蘇高教,2007,\\(1\\):2.
[7]張林英,周長春.論高??冃гu價的核心價值觀[J].中國電力教育,2010,(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