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倦怠,一般是指“失敗、精疲力竭,或因過度消耗精力、資源而變得耗竭”。職業倦怠是紐約基礎臨床心理學家弗登伯格 (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職業心理學》雜志上首次提出的。 隨著 1980年第一屆國際職業倦怠研討會的召開,職業倦怠也成為一個專業名詞流行起來。 人們開始發現職業倦怠并不只是一個研究領域的問題,而是每個人都要遇到的問題,甚至是整個社會必然面臨的問題。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應激情境的不斷加劇,助人者不能通過積極的問題解決來化解痛苦以至在工作中表現為身心疲勞、耗竭狀態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教師隊伍中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
1、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心理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下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1.1 情緒衰竭
教師的情緒和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 常常表現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抑郁、精神不振、缺乏熱情與活力、對他人的容忍度和工作滿意度降低等,教學工作中的成功及類似新課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較難引發工作的激情和熱情,沒有創新的欲望,僅滿足于應付任務,甚至厭倦教學工作。
1.2 態度和行為冷漠
教師對學生缺失人性化的態度,教師常常不愿接觸學生,對學生冷漠、厭煩,常常用帶有蔑視性的標簽式語言來稱謂和描述學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將學生視為無生命的物體來看待。 對同事疏遠,逃避交往或拒絕與其合作。 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總是找借口,怨天尤人。
1.3 缺乏成就感
教師常常表現為對自己工作意義與價值的評價降低,工作勝任感和成就感下降。由于教學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家長、社會對教師期望的增加,學校、同事對教師關心支持不夠,使很多教師體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這種情況導致教師重新評價工作的實際價值,重新考慮時間精力的投入與經濟收入、地位榮譽等回報之間的關系。 他們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既不能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帶來令人滿意的變化,也不能有效地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從而產生較強的無助感。
工作失去動力和信心,開始減少工作投入,對教學缺乏創新,抱有消極、無奈、聽之任之的態度,掙工資成了維持上班的唯一動機。
2、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教師職業倦怠不可避免地會對教師個體、教育對象、教育質量造成諸多危害。 一個陷入職業倦怠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枯竭、消極冷漠等較多的負面情緒和行為,會導致教師工作情緒低落,對教師集體的凝聚力產生削弱和瓦解的作用,嚴重影響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2.1 社會期望過高,教師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不高
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給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 在急劇變化的當今社會,教師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不得不面臨著包括價值觀在內的各種沖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教師所從事的是助人的職業,有研究表明,助人職業者的倦怠程度遠高于其他職業者。教師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下一代的歷史重任,這種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職業的要求又促使教師必須承受著比普通的社會成員更大的心理負擔、精神負擔。 特別是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和不斷深化,新的課程標準相繼出臺,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進的教育、教學和課程理念廣泛傳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紛紛涌現。所有這一切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師目前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雖然不斷提高,但作為一個有一定素質與修養的群體,他們也渴望體面的生活,渴望居有溫馨的場所,渴望在社會家庭中有堅實的主體地位,但現實是捉襟見肘,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家庭地位與教師神圣的光環還有相當差距,從事教育的幸福感漸漸消退。
2.2 學校管理落后
教師的職業疲憊很大程度上與學校的管理有關。學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給教師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情感狀態。
許多學校沒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做形式的事情太多,增加了教師的許多壓力;某些校長缺乏人本思想,對教師信任不夠,一味實行所謂“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管理、細節管理”,不斷對教師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師疲憊不堪,心理負擔沉重;在對教師的評價機制上,以學生的考分作為考核教師工作優劣的唯一標準的評價導向,以物取人,對教師實行終結性評價而不是發展性評價, 使絕大部分教師很難取得彼此認同,缺乏職業成就感;教育管理當中檢查過多,評比過多,而給教師成就、發展的機會過少,不僅增加教師的負荷量,也促使人際關系復雜,并誘發急功近利傾向,讓不少的教師在同事之間、教師與領導、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的人際關系中不能順利交往與溝通,導致身心疲憊;有些學校采用學生評價考核教師,這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學生能否公正評價,給教師的心理造成了障礙。 教師很有可能在學生的粗淺評價中迷失自我。
2.3 教師個人因素
教師是一個多角色的職業,既要充當知識的傳授者、班集體的領導者,又要擔任模范公民、紀律維護者和家長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角色需要不斷轉換,這就需要教師發展多種能力,如情緒調控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元認知能力。而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發展能力的要求與自身原有能力水平之間的矛盾,是教師重要的壓力源。另外,教師是一個高成就動機群體,奮斗中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又使某些教師產生極大的心理負擔,并殃及個體身心健康。
3、教師職業倦怠的管理對策
職業倦怠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且不同的因素對倦怠具有不同影響力。因此,緩解倦怠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社會各界、各階層的廣泛關注,還必須在學生和教師個人層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學校辦學和管理現狀,為教師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和負擔,緩解其倦怠的心態,可分別從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等三方面提出如下對策。
3.1 對社會的建議
切實提高教師社會地位,重建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促進教育公平、學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證。經濟收入多少是社會地位高低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教師的勞動也需要經濟、物質手段來調節,保障教師不低于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應落到實處,只有使其收入居于其他行業的前位,才能真正使這份職業成為人人仰慕的職業,從根本上緩解教師內心的沖突;建立合理的期望,全社會、家庭要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擔負起培育下一代的職責和使命;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教師不是全能選手,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要多尊重教師創造性勞動,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對教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3.2 對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的建議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師,培養教師敬業、樂業的精神,熱愛教育事業,勇于面對各種困難,在挫折面前有頑強的意志,有樂觀進取的精神。 建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以教師為本,加強教師對組織、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給教師“減負”,改革教師評價體系。 將教師的工作業績與多方面因素結合起來,全面評價教師的工作,強化發展性評價,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減少檢查、評比次數,加大教育投入、感情投入,使事業發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溫暖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的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教師生活情趣。為青年教師搭建專業化平臺,提高能力,增進修養。 確立帶薪培訓制度,建立教師活動俱樂部,組織教工業余文體活動。 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影響,建立面對教師的心理咨詢機構,組織教師進行有關培養心理素質內容的學習,讓教師了解有關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知識,進行自信方面的訓練,切實培養出具有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良好情緒意志品質和能競爭、善合作的一代新型教師。
3.3 對教師個人的建議
教師要認識自我,加強個性修養,提高業務能力。心理學研究發現,盡管許多人認為對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很好地了解自己。 一個理智的教師盡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過分自卑,從而改進自己的態度與行為,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興趣及弱點,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揚長避短,克服不足。教師要加強學習,開闊視野,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和業務能力。 教師要確立“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的終身學習觀念,不斷為自己進行專業知識充電,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活動,借鑒同行經驗,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培養高尚的師德。教師的職業觀念是指個人在教師職業中所體現出來的態度。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師德則是教師的靈魂。師德的靈魂就是一個“愛”字,就是要愛崗敬業,愛生如子,忠于教育事業,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塑造一個良好的師德形象,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
教師的價值就是在教育教學中體現的,教師職業是光榮的,同時也是繁重的,生活清苦,但如果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業,那么這一職業許多困難都會逐步加以解決和克服;教師要善于調節心理狀態,增強角色適應能力。 在發展各種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多變的,需要不斷轉換。 教師應該培養對人的興趣,樂于合群,積極參加學校、教研室或學生的集體活動,與學生、同事、領導和家長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協調的人際關系。
綜上所述,教師只有把教書育人工作當成幸福的追求,在教育教學中實現人生價值,教師職業倦怠才能夠從根本上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吳延巧.教師職業倦怠及對 策分析 [DB/OL].
[2]李啟峰.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與對策分析[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