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社區是指以學生宿舍為中心,包括學生食堂、文化活動場所、公寓、宿舍區、商業服務網點等在內的課堂學習外的生活、休息、學習、交往、娛樂、個體及群體活動的特定區域?!?/p>
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以學生成長發展為中心,強調學生的歸屬感和學生學習成長的氛圍熏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對學校的需求也發生改變,他們更需要便捷的服務和人性化的管理,高校功能也從教育、管理向教育、管理、服務轉變。
學生自我管理就是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是根據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運用現代科學管理的方法,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高校學生自我管理內容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學習、生活、娛樂、思想政治等。在高校,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社區為中心向外擴展到運動場、各種活動中心等場所,學生的主要人際交流范圍也集中于此,做好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服務工作,必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學生社區實行自我管理的背景
在學生社區管理過程中,很多高校管理者忽視了學生作為社區的主體地位,例如管理過程信息不夠透明,學生沒有真正的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學生社區的管理措施和活動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參與學生社區的積極性不高,對學校的歸屬感不強,缺乏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等?;谝陨?,學生社區實行自我管理的教育模式,可以發揮其優勢。
(一)自我管理是高校學生社區工作的發展趨勢
不出事、求穩定、“有問題才解決,等學生來才辦事”的學生工作理念已被徹底否定,“服務學生成長”的理念成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主流思想。傳統的問題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現行的學生工作環境,應當向學生自我管理轉變。學生的自我管理也是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系統中的重要部分,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要素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事務\\)系統發展的驅動力也將越來越大。隨著高校擴招,學生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變化,寢室成為各類矛盾的中心,諸如寢室衛生、安全、心理等問題,單純依靠教師和物業管理人員已不能完全應對,需要把一部份的權利和義務交予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生社區建設的管理者和參與者。
(二)自我管理能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社區的育人功能
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同班不同課、同課不同學”的現象非常普遍,“班級”概念弱化,學生社區成為學生集中活動的場所。在這里,學生可以與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背景的人群交流,可以擴大自己的人際范圍。實行自我管理,學生可以主動開展學生社區文化、創業就業、課外娛樂活動等,主動解決學生內部糾紛和矛盾,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協調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有利于豐富社區的文化生活。
(三)自我管理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我主體意識
基于自我管理成立的學生自治組織代表學生群體向學校表達權益,受理學生對不道德行為、不公平事件的投訴,調查學生內部糾紛及評選文明寢室的活動,監督和反饋高校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善于調動學生以主人翁精神投入社區建設,培養學生的自理、自律能力,更大程度地減少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摩擦。
二、學生社區自我管理對象的特點
(一)多元文化的沖突
隨著高校擴招,高校學生群體來自不同區域,地域跨度大,文化傳統、生活習性、風俗習慣差異顯著。如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這所地方性高職院校,生源以浙江省內為主,以面向安徽、甘肅、河南等 9 個中西部地區的省份為輔,生源的地區范圍有鮮明特點:沿海發達地區與西部內陸不夠發達地區,發達的小城鎮農村地區和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學生社區里就具有鮮明的不同地域文化特點,形成了形式不一但以同鄉為主的各類學生小群體。
(二)學生個性的沖突
目前,高校學生主要是剛剛脫離家庭及稚氣的 95 后學生,自我意識強,渴望擺脫父母與學校的約束,具有強烈的“我的事情我做主”的自我管理意識。但是由于這些學生處于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成長期,加之長期的應試教育和父母的“寵溺”,缺乏自理和自律的能力,在某些方面,依賴于他人。這就存在著獨立愿望與自理能力的矛盾,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弱。同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本位意識強,缺少與人友好相處的技巧,往往因小事產生各類人際矛盾。
(三)自我認知的失調
通過高考進入高校依然是目前的主流形式,無論高考順利與否,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存在著期望和現實的距離失落感。很多學生經常重復著:這就是我要上的大學嗎?畢業后,究竟想成為怎樣的我?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也是構成自我認知失調的一方面。如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一部分學生是超過較高分數線進入學校所謂的熱門專業學習。據調查只有 15%的學生是因為熱愛才選擇,另外 50%的學生是因為就業率高或者父母的選擇才進入我校學習。這就造成學生對學生社區、對學校缺乏強烈的歸屬感和親近感,易造成與教育管理的抵觸情緒。
基于自我管理對象的特點,高校學生社區管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站在主人翁的高度代表學生的利益去參與和監督學校的工作,認識并解決自己的問題,提高職業勝任力。
三、學生社區自我管理教育新模式的嘗試
成立學生自治組織是學生社區自我管理教育模式的實踐形態,目前以大學生居委會(業主委員會)模式居多。2005年,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在全國成立了首個大學生居民委員會。
大學生居委會(業主委員會)模式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實踐不夠成熟,社區管理的經驗不足,職責不夠明確,缺乏專業教師指導。借鑒于此,我校相應地成立了學生社區自我管理委員會(自管會),明確規定該委員會由學工部/學生處指導,讓學生以自我的身份參與教育管理,從“他們”變成“我們”,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一)學生社區自我管理的組織系統
自管會成員由各樓棟成員公開推選產生。以樓層為單位,推選學生代表,通過召開大會的形式,由學生代表推薦選舉產生。這充分發揚了民主,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最大限度保障學生的利益,充分調動學生的自律、自理的能力。
自管會成員代表學生的利益,成為溝通學校和學生社區的橋梁。一方面代表學生社區向學校和物業反映和傳達學生的訴求和需要,為學校制定規章制度和實施學生事務的政策提供參考意見和反饋信息;另一方面,自管會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在學生發展服務處的指導下,獨立行使學生社區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權利。自管會負責社區內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評、文明寢室評比、社區文體活動開展、建立學生個人誠信檔案等,并將學生在社區的日常表現和成績反饋給學生發展服務處,作為學生評獎評優、黨團員考察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指導自管會的工作開展,專職思想政治輔導員擔任指導老師,聘任優秀的社區工作者為自管會的顧問。輔導員的主要職責是為自管會提供明確的思想引導和后勤保障,顧問的主要職責是為自管會提供自治的業務培訓及法律幫助,避免學生自治組織成為學生工作部門的“傳話筒”。
(二)學生自治組織的運行機制
成立“樓層(層長)——樓棟(樓長)——社區(自管會)”為工作平臺的隊伍體系,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目的,加大學生活動陣地建設,打造“自我管理進社區教育模式”,大力推進黨團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形成教育、管理、服務為一體的學生社區工作體系。學生自治組織的運行機制主要要發揮“三自”功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自我教育主要是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日常行為表現,通過表揚或批評方式給予肯定或否定評價,以及通過有效的社區活動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如安全教育,實行每周寢室安全衛生情況通報,結合銀行卡知識及人際交流宣傳防盜,結合網絡購物及就業心態宣傳防騙,結合用電安全宣傳防火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校的安全巡防、自行組織消防演練;開展“幸福之家”標兵宿舍評比、“幸福瞬間”照片征集等活動,為社區學生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平臺,增強大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
自我管理主要是在自管會的組織下成立相應的黨團工作組織、學生社團組織,制定完善學生社區大學生行為規范、學生社團活動章程、學生社區管理規定及各類文明寢室評比標準,自主開展管理活動。例如制定寢室心理氣象員的工作規程,做好寢室心理氣象員的培訓與管理;對寢室內衛生的“臟亂差”、大聲喧嘩等問題,制訂校園文明規章等。
自我服務主要是組建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為社區的學生提供學習、生活等方面志愿服務活動。如組建“青春健康宣講團”,宣傳科學的性與生殖健康、防毒防艾知識;設置“寢室知心導師信箱”,幫助同學解決成長道路上的心理困惑;開展社區專業老生和新生結對交流、專業咨詢等活動,引導學生增強職業認知;發揮“校友課堂”和校友志愿者聯盟的作用,邀請校友到學生社區與學生近距離接觸,開展創業就業服務進社區活動等。
自我管理在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級學生工作部門已經充分認識到學生自我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如何進一步發揮好學生的主體地位,保障學生社區自治組織運行的民主化、法制化,保證每位學生在社區中的生活質量,需要高校管理者充分考慮到學生社區工作的各個環節,有待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時長江.高校學生社區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71-73.
[2] 霍長淘.談加強學生自我管理[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81-83.
[3] 羅良針,張瑩.高校學生事務的系統論解析[J].江西教育,2006\\(6\\):53-55.
[4] 謝守成,吳俊文,鄭寧.高校學生事務的社區自治模式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07\\(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