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義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三、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四、 家長教育方法對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一)、家長教育方法的分析與討論
(二)、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與討論
(三)、家長教育方式與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兩者之間關系的分析
五、結論
參考文獻
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不斷發展,為了能夠更加適應日趨激烈的社會環境和就業環境,全社會對教育的關注程度不斷加強,尤其是對高中生的關注。高中生處于小學階段和高中階段的過渡時期,是孩子塑造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更是打下良好學習基礎,為高中學習積累知識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本文著重對家長的教育方法對高中生自我效能的影響進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促進孩子們的成長。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家長教育,高中生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義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能反映出一個人對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的判斷和推測。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豐富,這個概念目前已經獲得了大量心理學是正的研究支持。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人有很廣泛的影響,它能影響到人們的行為選擇、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高中生階段是個性轉向成熟的過程時期,伴隨著身體的變化,高中生會逐漸把關注從外部轉向自身,并產生屬于自己的觀念和態度,形成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的獨特看法。在班看來,家庭、同伴和學校都是高中生獲得自我效能感的來源,其中家庭更是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初步發展的地方。在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不可忽視,尤其是家長對待孩子所采取的教養方式更是對孩子的自我效能產生重大影響。
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曾指出在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的研究上,不僅有著行為結果的影響,更是受到人在長期的行為模式過程中產生的相對固定的認知所形成的對行為結果與效能的期望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行為人主管意識領域里的一部分[35],在Bandura 社會認知理論中有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具體的描述,區別于傳統的信息學的能力理論,社會認知理論中有關自我效能感的描述著重從行為主體內心世界出發,著重從個體心身機能的發揮的角度來探討行為主體在選擇行為模式中所體現出的作用。在這種觀點下,每個個體都有著獨立的自我約束機制,通過對自身能力、經驗等進行反復思索和評估,來影響著行為主體的活動。自我效能感(PerceivedSelf一Efficacy),在社會認知理論的影響下,主要是指行為主體對于自身所要進行的行為,從行為的動機、行為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完成既定目標所需要的各種組織和執行的能力進行自我判斷,在這一判斷過程中出現并持有的固定的信念和態度即是自我效能感。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用通俗的話語表述即是,人們對于自己行為能力所產生的判斷,是主管意識領域的一部分,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自我效能感雖然是行為主體對于自身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但是這一判斷不僅僅是行為主體對于即將實施的行為的一種預測,它是主體從思考該活動開始,在分析完成既定目標所需能力的基礎上,對活動作出選擇,并且反映到大腦的全過程。對于自我效能感,從其概念表述上可以看出這種主觀判斷取決于行為主體的行為能力如何,然而,實際情況下,它多數是取決于行為主體對自己的相信程度,相信自己通過自己所掌握的部分來完成一定的目標。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社會認知理論中認為青少年在一定年齡階段,其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等都受到各種因素的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對青少年今后面臨選擇、處理問題時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對其所產生的相對應的指導作用。本研究前述的有關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理論中提及到自我效能感也是社會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自我效能感所產生的作用也可以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
對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可以從其本身的含義來看,其是指人們對于自己行為能力所產生的判斷,是主管意識領域的一部分,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是行為主體在面對新事物或者新的環境時所產生的或者說是所具有的一種對于自身能力的相信程度。對于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主要可以從以下四點進行概括:第一,自我效能感局盯著人們在面對困難或問題時采取何種態度,是堅持亦或者放棄,由于從本質上看,自我效能感是對自身能力和自信程度的一種反應,因此,在面對困難時,自我效能感強的主體往往會選擇繼續堅持,而自我效能感較差的主體則會選擇放棄;第二,自我效能感決定著人們在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如何以及定位的持續時間如何,這種作用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自我效能感通過對人們以往的行為模式與行為能力的總結進行的主觀判斷,因此,在判斷過程中,往往會受到以往實踐經驗的影響,成功的或者是失敗的經驗,都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也影響著人們今后的行為模式和對待某種行為的持續時間。第三,自我效能感能夠影響人們的思維和情感,簡言之即是,自我效能感高的行為主體,自信程度也相對較高,對于自身的行為能力和認知能力有著很好的把握,那么,當行為人面臨困難的時候,在這自我效能感的作用下,其思維和情感也會受到波動,當然,這種波動往往會朝著有利于行為人發展的方向進行。第四,自我效能感還會影響到人們活動時產生的情緒,這一作用也是基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質而言的,自我效能感強的主體在活動時其情緒是激昂奮進、自信有活力的,然而,自我效能感差的主體則會在活動時有種被動接受或者怯弱、緊張、焦急、不敢前進的情緒。
三、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行為主體對于自身所要進行的行為,從行為的動機、行為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完成既定目標所需要的各種組織和執行的能力進行自我判斷,即是人們對于自己行為能力所產生的判斷,是主管意識領域的一部分,這也就決定了自我效能感對個體所處的內外部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要是取決于做出這種主觀判斷的根源不僅依賴于行為主體對自身能力的一種評價和預測,這種預測并不是毫無根據的想象出來的,而是以一定的內部或外部的環境為支撐的,自我效能感決定著人們在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如何以及定位的持續時間如何,這種作用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自我效能感通過對人們以往的行為模式與行為能力的總結進行的主觀判斷。而上述所指的這種環境主要是指與行為主體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密切相關的,且影響著行為主體的判斷能力的環境。具體而言,影響自我效能感的這種外在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的社會信息來源、生理信息來源[40].前者主要是行為主體對于自身在實踐過程中的經驗所產生的,具體是指實踐的成敗經驗,這種經驗影響著個體對自身能力水平的認知,影響著個人對于自信程度的把握。從這種經驗所產生的作用來看,成功的實踐經驗往往能夠提升主體的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實踐經驗則對主體在對自身評價時產生消極的影響。除此之外,家長、老師對行為主體的一些言語上的勸導也是社會信息來源的另一方面,通過這些勸導或鼓勵都對行為主體傳達著某種間接地自我效能信息。生理信息來源則是從個體在面對某種即將實施的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內心動態,或緊張或鎮定或自信或平靜。經調查研究表明,采取各種方法或措施減少行為主體面臨某項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緊張焦慮的反應,消除這種主觀恐懼的情緒,有利于行為主體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對于自我效能感主要是從主體上將其限定為高中生而言的,它是指初中生對于自身將要實施的或者面臨的某種行為、活動,通過對自身行為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自信程度的分析,所表現出來的對自身的主觀判斷,它在性質上與自我效能感沒有差別,在影響因素上,也同樣受到社會信息來源與生理信息來源等的影響。
四、 家長教育方法對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指家長在對子女的日常生活進行撫養和管理的過程中,對于管理的模式以及具體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的一種分類和概括,這種教養方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它是家長與子女的相處模式的體現,是家長將自己的情感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達給子女的表現,這種情感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子女教育以及性格的塑造方面。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其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對于完成一定的目標,所體現出來的各種行為能力和對問題的把握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其對高中生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經本研究調查顯示,家長的教養方式影響著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發展,不同的家長教養方式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綜合調查結果顯示,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下,家長會以情感溫暖的方式管理教育孩子,會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理性對待,同時也會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其自我效能感也會有所提高。相反,嚴厲型、溺愛型、忽視型以及放縱型的教養方式下,家長對待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問題,采取過分嚴厲、過分溺愛,滿足孩子一切要求、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理不睬等不合理的做法。在這種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孩子往往會表現出缺少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以自我為中心、散漫無紀律、質疑自身能力、對待學習不認真等不良的影響,極度不利于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家長教育方法的分析與討論
家庭是最基礎的社會單位,是學生成長和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作為家庭最具影響力的家長,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家長的教養方式、思維模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深入細致的分析家長對孩子在學習、生活、思維、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影響,具有重大意義。家長的教養方式與家長文化程度密切切相關、家長的教養方式也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與孩子的性別、孩子所處的年級、是否為獨生子女等因素都有著密切聯系。例如,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獨生子女的關注程度較高,這種關注不僅僅是學習上的督促,更重要的是對其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過分干涉[56].除此之外,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長,其對于子女的教育關注程度相對較高,其中,母親在家庭分工中是撫養教育孩子的主力軍,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也相對較高。同時,家長所體現出的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也有所區別,很少會出現放縱溺愛型、任其發展型等不利于高中生學習、生活的教養方式,而是采取寬嚴相濟的教養方式,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家長會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權限,也會在行為方式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方面給予孩子指導,養成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采取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更多的時候在對孩子提出要求的過程中也會嚴格要求自身,多以朋友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二)、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與討論
從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的調查問卷以及相關的社會認知理論的角度看出,對行為主體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其中家庭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這些家庭因素中,又可以分為家庭外環境因素和家庭內行環境因素。所謂家庭外環境因素指的是家長的文化曾度和受教育水平,其中農村家庭和城市家庭也有著明顯的區別,除此之外,家庭的結構如何,父母的工作、家庭的收入等等都與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關。對于家庭內環境因素而言,則主要是指除了家庭外環境因素在內的其他一切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其中尤以家長的教養方式為主要的影響因素。本研究著力于從家長的教養方式這一內在的因素為切入點予以分析,通過對兩百名高中生家長教養方式的調查研究,可以將家長的教養方式分為專制型或者稱之為權威型、嚴厲型,溺愛型、民主型(又稱之為寬容理解型),信任鼓勵型以及忽視型等具有不同特點和表現的教養方式。在這眾多的類型當中,又因為父親和母親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說采取的教養方式的不同而對高中生有著不同的影響。相關分析表明,父親或者母親寬容理解、信任鼓勵,能夠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則對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有著積極的提升作用,相反,如若父親或母親過分干涉孩子的隱私、采取嚴厲的手段壓制孩子的想法和行為,甚至是某些合理的想法、行為,亦或者是對于孩子的要求無限制的滿足,這種或放縱或嚴厲或溺愛或忽視的教養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對于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良好發展都有著消極的影響。同時,在中國傳統的“嚴父慈母”的教育環境的影響下,父親嚴厲的程度較高,并且,傳統的思想觀念認為家長對于子女的管制、甚至是一些隱私的干涉大都視為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在調查結果中甚至出現部分高中生對于嚴厲型教養方式贊同并支持的情況。除此之外,受我國“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的影響,對這種傳統的家庭分工,使得中國大部分家庭,父親往往要承擔起負責家庭日常經濟開銷的責任,因此父親的較多精力多投放在工作上,而教育子女、撫養子女的責任則就由母親承擔。因此,在研究結果表明,母親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相對較高,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成果,還待今后進一步的研究討論。
(三)、家長教育方式與高中生自我效能感兩者之間關系的分析
首先,家長的教養方式影響著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發展,不同的家長教養方式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綜合調查結果顯示,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下,家長會以情感溫暖的方式管理教育孩子,會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理性對待,同時也會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僅包括人身自由還有一定的情感自由和精神自由,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的身心都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其自我效能感也會有所提高。相反,嚴厲型、溺愛型、忽視型以及放縱型的教養方式下,家長對待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問題,或者過分嚴厲,或者過分溺愛,認為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應該滿足,或者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不理不睬,僅滿足其溫飽就視為已經履行了作為父母的責任,在這種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孩子或者缺少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家長的幫助,或者蠻橫無理,以自我為中心,或者散漫無紀律,對待學習不認真,自身的行為能力和判斷思考問題的能力也相對受到影響,更加不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今后的發展。其次,家長的教養方式也與家長自身的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家長的職業等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家長受教育文化程度越高、所從事的職業多為知識階層或者教育工作、家庭結構健全、家長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家長往往會選擇民主型這種情感溫暖的教養方式,同時,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其自我效能感也相對較強。最后,在明確家長教養方式對高中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哪些影響的基礎上,應當建議家長朋友采取正確的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教養方式,其中民主型的教養方式較為合理和科學,除此之外,家長還應當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懷,給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五、結論
總之,高中生處于小學階段和高中階段的過渡時期,是孩子塑造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更是打下良好學習基礎,為高中學習積累知識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我們要不斷加強對高中生的教育,為其踏入社會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蕓蕓。 家庭環境對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0(01)
[2] 賈紅彬。 家庭教養方式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 2011(05)
[3] 鄒玉龍。 家庭教養方式研究綜述[J]. 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 2011(01)
[4] 林曉豐。 淺析現代家庭教養方式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