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初中教師的日常生活困境研究
【第一章】農村中學教師師日常生活問題探析導論
【第二章】研究對象的選擇與背景
【3.1】教師日常的學校生活
【3.2】鄉村教師日常的家庭生活
【3.3】教師日常的社區生活
【第四章】農村中學老師生活狀況反思
【結論/參考文獻】初中教師群體鄉村生活改善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1 導論
1.1 選題的緣起
讀研前,曾任教于一所農村中學。兩年的基層鍛煉,于我而言,受益終身,攻讀教育學碩士的信念在此期間也越發地堅定。對于農村學校教育,我內心充滿惋惜與悲憫。簡陋的校舍、匱乏的師資、低效的學校管理、敷衍的教研活動和不斷攀升的輟學率,如今的農村學校在追趕城市教育步伐的過程中,丟棄了自己應有的鄉村文化中心的使命,成為了城市教育的附庸,而這種附庸扭曲且畸形,如同邯鄲學步,越走越偏。鄉村教育首先應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服務,然后兼顧升學,但事實正好相悖,它無償地為城市發展輸送人才的同時遺忘了為農村發展培養后繼力量的使命,并一步步削弱鄉村少年與鄉土的聯系,降低了農村民眾的文化自信心。它以現存的教育體制告訴鄉里人,只有走出農村,跳出農門,才會有幸福生活,少年唯有考進縣城,才能出人頭地。在城市與鄉村夾縫中生存的農村學校注定是城市價值取向下一種半身不遂的產物。
鄉村教育究竟何去何從?是作為孤立的個體從城市教育的洪流中獨立出來,為鄉村建設服務,還是與時代的步調保持一致,以城市教育為主流價值取向,實現所謂的城鄉一體化?把鄉村教育從現代教育體制中獨立出來,讓其自成體系專為鄉村服務,是否剝奪了農村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如從教育公平考慮,任其按現行體制發展,無疑是有失偏頗的,它表面上打著教育公平的大幌子,實則更加劇了其落后的趨勢。鄉村教育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從點滴做起,各個擊破,力爭更好。
2007年8月31日胡錦濤主席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教師是關鍵。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p>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地方教育及鄉村改造的成敗,是靠著人才為轉移的。所以培養鄉村師資是地方教育之先決問題,也就是改造鄉村的先決問題?!碧招兄壬缫褳槲覀冎该髁肃l村教育改造之道--鄉村教育之所以落后,最大癥結在于師資的薄弱與匱乏。就算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村師資隊伍建設仍一直為鄉村教育的絆腳石,是其發展的一大瓶頸?,F存的農村師資面臨著數量匱乏、年齡結構老化、學科分配紊亂、學歷偏低、工作任務繁重、工作環境惡劣、工資待遇低、生活環境不佳等一系列問題?!傲x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是學校均衡,學校均衡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均衡,”
而農村師資所陷入“需要的難來,來到的難穩,人才奇缺”的怪圈則是對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的控訴,一方面鄉村教育難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學校骨干教師大量流失,鄉村教育之生存境況令人堪憂。兩年的鄉村任教生活,與這些教師們朝夕相處,讓我對農村教師的真實生活和內心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正因如此,使我在讀研期間對農村師資研究充滿了熱情,總思忖著為在農村默默奉獻的教師做點什么。國之大計,教育為先,村之建設,師任為重。鄉村教師作為村里的文化人,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重構鄉村文化的領軍人物。作為鄉村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群體,對農村教師的關注就顯得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我們對教師群體的關注一般停留在教師類生存方式上,“教師全部的生存意義在于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用教師理性層面的生存意義代替教師全部的生存意義”而忽視了教師個體本真的生存方式。作為“人”的農村教師,其真實的日常生活世界鮮為人知,其內心的真實想法鮮為人道。筆者相信對農村教師日常生活的研究將有助于改善落后的鄉村教育,更有助于國家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教師”這一職業的崇高與神圣是毋庸置疑的,對教師各方面素質的高要求也一直為人們所看重。然而,社會的高期望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教師作為生命個體的“人”的生存狀態不為公眾所關注。近年來,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突出,厭教情緒強烈,“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頭銜使他們成為了“累并痛著”的群體。尤其在當今城鄉二元結構下,任教于鄉鎮的農村教師們的生存狀態更讓人憂心。面對農村師資所出現的怪圈,我們不禁要追究導致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之所以選用日常生活這一視角來研究農村教師,是因為日常生活是一切行為活動的基礎,也即是“至尊事實”,人們的所思所行都源于自身日常生活世界中直接經驗的獲得。要真正認識人的本源性,就必須回歸生活,從日常生活世界中去探尋人的精神結構。由于生活世界的預先給定性特征,即它的存在先于個體的任何理論反思和研究,人的一切目的性活動都是以它為前提,換言之,一切勞動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社會學上把日常生活作為研究的對象是因為日常生活是人類生存的主要表征,從日常生活這一現象學社會學視角出發來展現人們真實的原始生活情境,有助于我們更深層次去看待事物的表象,挖掘其本質。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真實呈現農村教師的日常生活世界,了解這一群體生存狀態的同時,力圖找出農村師資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
1.2.2 研究意義國家大力呼吁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但不均衡現象仍隨處可見,且不說不同地區之間教育資源的差別,甚至同一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的不均衡發展現象也十分明顯。
在實現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村教育不僅沒能趕上城市的步伐,反而與之相比,差距越拉越大,其突出表現在于師資力量的薄弱與匱乏,既吸引不了人才,又使得自身的骨干教師外流。關注農村教育師資困境,找出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并對癥下藥有利于促進教育的公平和均衡發展,更有益于整個鄉村的文化建設。
(1) 理論意義近幾年,農村教師生存狀態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但對農村教師生存狀態的研究多偏向于思辨,很少有人通過田野調查深入農村教師內部,從其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關切農村教師的生存境況。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的宏大敘事,增強對細節的生動刻畫能力,用敘事的方式呈現研究結果,以增強研究結果的針對性和洞察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師研究理論與方法的豐富,從不同的理論角度詮釋了農村師資的困境所在。
(2) 實踐意義通過對農村教師日常生活現象的描述與解讀,使人們對農村教師和農村教育有著更深刻的體會與認識。本研究有助于給予教師生命的關懷,實現農村學?!耙匀藶楸尽钡墓芾砟J?,有助于讓更多的人關注農村教育,改善農村教育的落后現狀,有助于促進更廣泛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本文把日常生活分為三個維度: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以湖北省某一鄉鎮初級中學的教師為研究對象,從其日常生活樣態中剖析農村師資困境的原因所在,呼吁對農村教師群體精神層面的深層關照。
1.3.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并借鑒人類學方法進行田野調查,而且還通過文獻分析、訪談、參與觀察等研究手段對D中學教師群體進行個案研究,并以敘事描述的方式整理成文。
選用質性研究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完全取決于本研究所涉及的問題即農村教師的日常生活及其對研究對象的適宜性?!百|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p>
本研究的目的并非要批判農村教育的落后和教師們傳統的生活方式,而是將目光投向教師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真實世界,傾聽教師內心的聲音,以故事的方式呈現農村師資的“實然”狀態的同時找到農村師資困境的癥結所在。
(1) 訪談法本研究將圍繞訪談提綱,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對其周圍的人進行非正式訪談。在正式訪談中,為了能讓受訪者盡情發揮,采用了半結構性的深度訪談,這樣有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對象的真實想法。通過非正式訪談有助于提高本研究的信度。
(2) 參與觀察通過參與觀察,進入農村社區和農村學校,把自己融入所研究群體的生活情境中,觀察被研究者日常的非言語行為及其處境,力求客觀真實地分析其生活現狀及內心世界。
(3) 文獻分析研究前期查閱相關的研究文獻,了解當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并對此類文獻進行整理并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研究后期對所收集的農村教師日常生活文本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展現真實生活世界的同時,對農村師資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對策進行深入思考。
1.4 文獻綜述
1.4.1 國外研究國外學者提倡對教師生活進行研究且理論體系較為完善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艾沃·古德森(Goodson)和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馬克斯的生活體驗研究和古德森對教師個人生活史重要性的強調都闡明了生活經驗對個體工作的影響,必須重視教師的生活史對其個人專業發展的作用。
1.4.2 國內研究通過對農村教師已有相關研究資料的分析整理可以把農村教師的生活狀態研究歸納為兩大研究取向:實證研究取向和質性研究取向。
(1) 實證研究取向實證研究者傾向于通過大樣本的問卷調查對農村教師的生存狀態進行數據分析。從調查數據顯示:杭州市大多數農村教師僅把教師職業當成一種謀生手段,他們從中沒有獲得享受和創造的體驗。
四川省農村教師對生活普遍表示不滿,較低的工資待遇,較大的工作壓力使得“外流”傾向嚴重,低回報是教師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而非高壓力。
從對濱州市農村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態審視中發現,該群體身心狀況不佳,低社會地位、低待遇、低專業發展促使其生命意識淡漠,缺乏對自身所從事職業的認同感和成就感。
從對西部農村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角色定位、教師管理、工作壓力和工資待遇五個方面的考察結果表明:該群體職業幸福感不高,經濟地位低,職業壓力大,代課老師的生存狀態尤為差強人意。
有的學者根據對中部四省,即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的農村幼兒教師的工資待遇、工作壓力、教師身份、專業發展和職業幸福感五個方面的調研數據發現:中部多數農村幼兒教師處在非編制狀態、工作壓力大、工資待遇低、缺少專業發展機會。
(2) 質性研究取向上述有關農村教師生存狀態研究更偏重于實證,以問卷調查為主,訪談、觀察為輔來反映農村教師的生存狀態。此種研究方法的優勢在于通過客觀數據,能較為直觀地反映客觀存在的事實問題,具有較強的普適性,但此種方法只能從表層現象揭示農村教師生存狀態,無法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真實生活情境,從生動的日常生活細節中展現被訪者真正的內心世界,因此,實證方法對于本研究似顯捉襟見肘之意,難以承載本研究的應有之意。對于農村教師生活狀態的研究,也有不少學者立足于質性研究,以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平民意識參與其中,通過長期、深入、細致的考察,對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義建構做出解釋性理解。
閏偉鵬通過敘事研究,并結合文獻、訪談、觀察等研究方法對某一農村幼兒教師生存狀態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和分析,通過典型案例反映其生存狀態。
李書磊通過實地考查,詳實地描寫某自治縣希望小學教師的生活境況。農村教師因工資偏低而在當地買不起房產,成了鄉中最大的寄居者群體和流動人口群體,“無恒產者難持恒心”,加強農村師資首先需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
楊志勇以質的研究做指導,運用生活史研究方法對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活和閑暇生活兩個日常生活方面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試圖從社會大環境和教師自身兩方面提出改善教師生活的策略建議,提高教師生活滿意度,從而達成對教師個人生活的關懷和對教育事業的促進。
陳玉華以一名鄉鎮中學女教師為個案,運用質的研究方法,結合調查、訪談、文獻等研究方法,從經濟、職業、家庭、社區這四個生活維度展現鄉鎮教師生活狀態的本真面目。研究發現,教師經濟收入是其生活的核心,直接決定了教師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態,而鄉鎮中學教師的經濟生活在溫飽與小康之間徘徊,社會地位從當地文化人淪為村民眼中的生活者。
彭虹斌運用人類學方法通過十余載的長時段觀察,將自身浸入農村,生動詳實且細致地呈現了農村小鎮教育的變遷,以真實的語料情境讓人身臨其境去感受一個已剔除虛假外衣背后的鮮活的農村教育。在其中,農村教師在工資、醫療、住房等方面的生活窘境,無不體現了其窮則思變的無奈之舉,從中也暗示了農村師資匱乏的客觀原因。
(3)基于現狀的思考近幾年,對農村教育的研究逐漸由實證取向轉向質性研究取向,旨在給予研究對象更多的人文關注,使研究結果更加真實可信,深入人心。查閱農村教師研究的相關資料發現,以往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研究取向:其一,把農村教師作為“工作體”而非“生命體”進行研究,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忽視了教師作為人的存在;其二,籠統地對農村師資現狀進行了抽樣調查分析,客觀地闡述了農村師資所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一定的解決對策,此種自上而下的研究淺嘗輒止,只停留在現象層面,就事論事;其三,也有極少數學者運用質的研究方法,深入鄉土,真實呈現教師在工作中的原貌,但多數以個體為研究對象,相對而言普適性程度較低。本研究在繼續沿用質性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鄉村中學教師群體日常生活樣態的描述中解讀農村師資困境之所在,同時探尋教師達成理想生活狀態的策略,并旨在促進農村教師精神上的豐富與完滿。
1.5 概念辨析
1.5.1 概念界定
(1) 日常生活對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在基本認同衣俊卿觀點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在本研究中,日常生活是指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環境為基本寓所,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的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的總稱。它具有重復性、自在性和經驗性,是處于特定的歷史時空條件之下的人們所進行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風俗禮儀、歲時節目、行為心理等具體生產和生活實踐的抽象集合體。
(2) 農村中學教師本研究將以某農村一初級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因此,對農村中學教師的概念要加以說明。本文中的農村中學教師指的是在縣城以下的鄉鎮中學從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教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不論其是否來自于城市或鄉村,只要在農村中學擔任教學工作,都稱其為農村中學教師。
1.5.2 日常生活的理論探討
20世紀伊始,許多學者把注意力從對理性的探究聚集到對生活世界的回歸上,盡管胡塞爾、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阿格妮絲·赫勒從不同的視角闡釋了他們自己對日常生活世界理論的觀點,但都不約而同地告訴世人回歸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世界”概念最先由胡塞爾提出。胡塞爾針對人們對科學理性的過分迷戀而忽視人的存在問題提出了向“生活世界”回歸的口號。他強調要把客觀的科學世界與主觀的生活世界區分開來。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來源于生活,使用一種語言就是采用一種生活形式。正如有的論者所說,“他對生活形式的回歸實際上就是在尋找被證實主義所遺忘的人的世界,尋找作為生活形式的語言就是尋找一個安寧的家?!焙5赂駹栒J為日常生活世界已是一個全面異化的領域,揭示日常生活的異化性有助于克服人性的分裂和矛盾。匈牙利女哲學家阿格妮絲·赫勒于1970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一書是迄今為止有關日常生活比較系統、完整的專著。赫勒認為,日常生活是指“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并指出“日常生活存在于每一社會之中,每個人無論在社會勞動分工中所據的地位如何,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p>
赫勒認為日常生活具有重復性、自在性、經驗性和實用性的特征。我國學者衣俊卿認為日常生活包括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三個基本層次。日常消費活動是日常生活世界最基本的層面,它是肉體生命延續的基礎。日常交往活動是人的日常社會活動,它隨著物質水平的提升更加頻繁、豐富。日常觀念活動是一種自在性的思維活動,包括傳統、風俗、習慣、常識、經驗等自在的日常思維。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人類開始在理性主義的制度化世界中感到異化態,精神家園一點點被侵蝕,安全感、歸屬感缺乏。面對日益嚴重的人性危機,現代人開始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試圖獲得心靈上的救贖,在生活意義世界上實現自我認識與回歸?!叭粘I睢边@一研究視角已廣泛應用于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各學科領域,之所以受青睞,主要因為生活世界具有統攝性,人類的所思所行無不在日常生活中被型塑和體現?,F象學社會學家阿爾弗雷德·舒茨把日常生活視為其“生活世界”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認為它是生活世界的中心,是“至尊事實”,人類其他的一切活動都源于此,它為個體認識世界提供了依據。由于人們社會地位和文化情境的差異,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種類的日常生活,了解某一特定社會群體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我們認識和把握被研究者的主觀意識,深入挖掘其日常生活世界背后的文化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