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鄉村初中教師的日常生活困境研究
【第一章】農村中學教師師日常生活問題探析導論
【第二章】研究對象的選擇與背景
【3.1】教師日常的學校生活
【3.2】鄉村教師日常的家庭生活
【3.3】教師日常的社區生活
【第四章】農村中學老師生活狀況反思
【結論/參考文獻】初中教師群體鄉村生活改善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2 研究對象的選擇與背景
2.1 研究地點的選擇
把調研地點選定在湖北省陽新縣大王鎮初級中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王鎮是筆者的家鄉,對于故鄉,筆者心中對它有著濃濃的眷念。盡管五歲時隨家人遷居到黃石,但童年最美好的回憶卻留在了故鄉。每每回憶孩童時代的幸福時光,思緒不由自主地跳躍到在家鄉和親朋好友們一起的日子。少年時代,在城市生活,每年的暑假和春節成為筆者心中最大的盼望,終于可以暫時掙脫城市冷漠機械的枯燥生活,終于可以暫時釋放壓抑苦悶的情緒,回到家鄉,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熱絡與關懷,體驗農村質樸、簡單的田園生活,領略大自然直切之美,在山里游玩、在水里嬉戲,這在城市生活中不曾有。一直以來筆者以為自己熱愛的是家鄉這片熱土,愛它的一草一木,長大后才漸漸懂得,自己最深愛的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親朋。2004年舅舅的離開使我對回家過年已不再渴望和興奮,2005年春節大家似乎都有些沉默,那一刻“物是人非”一詞給了我前所未有的震撼。有人的地方才有家,兒時魂牽夢繞的故鄉隨著親人們的遷移也漸漸離我遠去,它留給我的是無盡的回憶和美好的眷戀。對家鄉難以割舍的情懷使筆者在初定論文題目時就果決地把調研地點選定在大王鎮,想借此機會進一步認識家鄉,了解故鄉文化。其次,把大王鎮定為調研地點,是因為其得天獨厚的“熟人社會”環境為此次調研工作的順利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鎮上居住的親戚很多,大伯、姑姑、姨媽、表兄弟姐妹等至今還在那里生活,回到家鄉無需為食宿操心,可以專心致志地做研究。因父母的本地人身份和寒暑假經?;剜l的緣故,鎮上的人對于我并不陌生,經常走在路上就能碰到熟人,而且很多都有親戚關系。盡管在城里長大,但一口地道的陽新方言使我更易于融入這個社區,有助于與村民交流,并能增進與訪談對象的熟悉感。更重要的是,深處熟人社會,相關信息的獲取途徑更加方便快捷,信息量更為豐富且可信度較高。除了跟訪談對象深入交流外,筆者還與當地村民(一些親戚熟人)進行交流,詢問農村教師的一些相關情況和對這一群體的看法,并從中獲得了一些關于訪談對象的有用信息,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被訪談者的生活狀態。此外,選擇大王鎮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與D中學的熟人關系。該校前任校長是父親的故交,此時的柯校長跟父親也頗有交情,而且還是表姐的同班同學,關系甚好。確定調研學校前也曾與柯校長通過話,他對來學校調研表示極大支持。事實證明,有了柯校長的引薦和幫助,無論是在確定訪談對象上或是其他相關資料的收集上都受益頗多。
2.2 研究地點的背景簡介
2.2.1 大王鎮概況
大王鎮位于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的東北部,素有千年古鎮之稱。相傳早在1800多年前當地村民為感恩吳王孫權在此賑濟百姓為其在鎮西南的姜祥山修建了一座廟,取名為“大王殿”,大王鎮則由大王殿派生得名。大王鎮東接陽新太子鎮,西臨大冶大箕鋪鎮,北瀕大冶湖,與黃金山工業園隔湖相望,處于黃石、陽新、大冶結合部,為黃石市新農村建設試點鎮。該鎮轄36個建制村,人口5.4萬,現有耕地面積26824畝,其中水田面積11588畝,有2.8萬畝可養水面。
何金省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距黃石市區僅30公里。該鎮居民民風淳樸,千百年來依舊保持著舊時的傳統習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夜幕降臨,全鎮都陷入沉寂黑暗,只偶爾有晚歸的人,引起陣陣犬吠。
由于沒有什么特別優厚的資源優勢,居民基本依賴農林漁牧業為生。瀕臨大冶湖的村莊村民主要從事漁業勞作,靠山的村民則主要從事林業和畜牧業,而不靠山不靠水的村民只能以種植業為主。雖然大王鎮也有豆腐、苧麻等特產,但是在小作坊式的自然經濟形勢下,居民的收入水平僅夠維持日常生活之需。
由于貧困,陽新縣98萬人口中近40萬人外出打工,而大王鎮更是外出人口數居于前列。近年來隨著外出打工人數的增長,加上農產品價格長期偏低,居民務農積極性嚴重受挫,鎮上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已寥寥無幾。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中青年則從事個體經營,田地基本閑置或被整改為住宅用地。十一五期間,中央加大了對農村的建設力度。2010年,鎮政府全年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3.43億元,進行了村莊整治點建設工程、何金省道沿線房屋整治工程、大王、中莊集鎮“潔、綠、亮、美”工程、何金省道升級改造以及大王土地整理等重點工程。通過整改,大王鎮新農村建設點環境煥然一新,按中式、歐式裝飾的鎮區整潔靚麗,人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2011年,全鎮人均純收入為4826元,高于陽新縣4489元的人均收入。同時在上級政府的牽引支持下,工業與民營經濟在鎮上逐步崛起,目前有6家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300多戶,大王鎮的民營經濟逐步從小打小鬧向規?;l展。
但與此同時,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也相當嚴重,鎮上常年灰蒙蒙一片,有時空氣中彌散著刺激性氣味。
大王鎮目前有完小6所,初小15所,初中2所。據2010年數據統計,全鎮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78%,小學畢業升學率為99.29%,初中升學率為39.89%,初中輟學率為18.25%,中學生中途退學外出打工現象十分普遍。據訪談對象透漏,居民學歷普遍偏低,大部分為初中學歷。一方面,大部分的居民仍然認為“讀書無用”,讀再多的書以后還是要回到農村,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外出打工掙錢;另一方面,雖然部分家長愿意供孩子讀書,但是從高中到大學畢業期間昂貴的費用對農村家庭來說無異天文數字,所以農村孩子往往初中畢業就不再上學。
2.2.2 D 中學簡介
大王鎮有兩所初級中學,一所(Z中學)在中莊村,另一所(D中學)位于鎮中,盡管在鎮上,但D中學遠離集市的喧囂,坐落于后山半坡之上,給人以寧靜致遠之感。
D中學始創于1932年,學校占地面積43畝,距縣城58公里,是一所全日制農村初級中學。走近D中學,不到兩米寬的校門旁邊并排掛著“大王鎮初級中學”、“陽新縣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和“大王鎮初級中學支部委員會”三塊牌子。學校簡介上描述D中學現有14個教學班,師生員工共800余名,但據筆者的實地觀察,除去教職工55人,很多教室的學生人數都不到40,據學校教師反映,學校在校學生實際人數只有400余人,此數據有失真實,存在虛報現象??滦iL介紹學校始終秉承“在工作中研究、繼承中發展、發展中創新”的辦學理念,近幾年,教學質量不斷攀升,校舍建設進展喜人,教研教改成績斐然,校園環境也越來越好。盡管設施較為簡陋,但D中學已有專門的田徑跑道、足球場、籃球場;教學上也配備了學生微機室、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和儀器室、學生圖書閱覽室。2010-2011學年度,D中學新建的辦公室、電教學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學術報告廳于一體的框架結構新型大樓投入使用,學校食堂也正在建設之中。D中學硬件設施的逐漸改善有目共睹,但就軟實力而言,卻大不如從前。招生人數大幅度下滑,據老教師反映,2002年在校學生還有千余人,而如今僅400余人,最近幾年新生入學人數都不太理想,100多人左右,生源開始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初升高的人數也越來越少,每年能有二十幾個過普高線的就算是教學成績突出。
2.2.3 調研現場的進入與訪談對象的選擇
由于對D中學教師缺乏了解,進入現場進行調研就必須依靠熟人引薦。在確定訪談對象初期,該中學柯校長的介入讓整個調研工作變得異常順利。在正式著手調研前,筆者曾與柯校長在其辦公室攀談過一次,也許是父親提前告知他此次調研目的的緣故,不需要過多地解釋,柯校長就開始向筆者介紹學校教師的基本情況,希望對在確定訪談對象上有所幫助,他還授予筆者特權可以隨時在學校自由出入。為了調研工作的順利展開,柯校長為筆者安排了一名資歷深厚的教師作為引薦人,負責協助完成此次調研工作。對于柯校長的鼎力支持,筆者不勝感激。引薦人李老師48歲,從教已有27個年頭,屬于學校的元老級人物,現從事政治科目的教學工作,其學識淵博,人緣甚好,熱衷文史,曾參與鄉政府關于鎮史的編寫。為人和善的他,剛見面寒暄幾句后便開始張羅著介紹相關教師給我認識。他把第一個訪談對象定為一名初三班主任,并斬釘截鐵地告訴我此教師一定是理想的訪談對象,但恰巧此時該老師有課,而李老師這節課也有教學任務,我讓他先上課,等下課后再幫忙介紹也不遲。第一節課的辦公樓顯得格外冷清,各辦公室的門盡管敞開著,但很少能見到老師,在走廊閑逛時唯在數學組辦公室見到一名年輕教師(余老師,2010年資教生)正在伏案辦公。此時很想進去借此機會認識一下,但又害怕冒然的來訪影響他的工作反而遭致反感,在門外猶豫片刻后,最終硬著頭皮敲門走了進去。幸運的是,此次的硬闖卻成為調研順利展開的伊始,由于大家年齡相仿,很快就和他熱絡起來,接著便結識了一些年輕教師,也因為他們的建議,使我更快速有效地確定了訪談對象,第一個正式訪談的對象就是余老師介紹認識的。經過第一天的現場了解,使我在尋找訪談對象上開始有了一定的主動權,而不是等著李老師介紹。
訪談對象的確定是在調研過程中逐步進行的。D中學教師整體偏年輕化,50多名教師中40歲以上的才8人,這些稍年長的教師一般擔任副科,大部分教師年齡集中在25-35歲之間,25歲以下教師僅只兩名(省資教生),學校教學重擔全部由年輕教師承擔,即語、數、外等主課及班主任工作全由年輕教師負責。本研究從一開始便把訪談對象年齡范圍確定為40歲以下教師,重點調研對象是已婚農村教師,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由于筆者曾有過農村中學的任教經歷,對單身教師的日常生活基本了解,而D中學教師大多數是已婚人士,只有極少數幾名省資教生處于單身,所以D中學教師自身條件完全符合本研究的前期預設。在學校調研期間,和許多教師閑聊過,但最終選取了12名具有代表性的教師作為深度訪談的對象,他們分別來自七、八、九三個年級,而且大多數擔任主科教學任務,有的教師還兼任班主任一職。教齡最短的也在2年以上,這些教師有的是主動向筆者講述自己的生活情況,有的是學校教師推薦(可能認為這些教師的生活故事具有代表性),有的則是筆者的熟人或親戚(更易于深入觀察和訪談以獲取一手資料)。對于訪談教師的選擇也有從易于溝通、自愿合作這方面來考慮,一是為了研究的方便,二是其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更高。調研期間也碰到過對筆者的提問敷衍、搪塞、不愿被打擾的教師,使得訪談無法深入進行。
對D中學的實地調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入現場是2011年11月,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訪談;第二階段是2012年5月,進行了一周的回訪。私下還與少數訪談老師保持著一定的聯系,會通過網絡聊天或通電話的方式談及他們的生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