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高考改制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作用研究
【緒論 第一章】高考制度的發展歷程
【第二章】高考改革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影響
【第三章】思想政治課順應高考制度改革的調整措施
【結論/參考文獻】高考改革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順應高考制度改革的調整措施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我國可以參考國外有關的教學制度。在教學的內容方面,國外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政治教育,即本國的政治制度、建國歷史、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學生們對于政治的關心程度;其二,法制教育,即學生身為本國的公民,要明白自己能夠享受到了公民權利是哪些,應該盡到的公民義務有什么;其三,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學的特點方面,不同于國內明確直接的教授思想政治內容,國外的公民教育有著廣泛性、隱秘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它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將其講授的內容散布在與其相關的各個科目中,通過歷史故事的講述、戲劇情節的排演、社區義工的實踐活動等,來幫助學生們加深對于思想政治內容的理解,使得政治教育不僅局限在書本知識上,更為學生們提供了現實生活中的權利、制度支持。
在教學方法方面,國外的公民教育雖然也以課堂授課為主,但是教師更加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由于沒有如中國高考一般嚴格、競爭激烈的高考制度,因此課外的實踐活動非常豐富,如社區活動、參觀本市政府、議會、聽取政治相關的講座等等。借鑒國外的教學制度,結合我國的教學實際,我國中學思想政治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改進:
一、鼓勵學生在高考中選考思想政治,提升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地位
正如前文所說,學生對于一個學科的認同程度,對于該學科的學習起著非常大的影響作用。如果學生對于該學科的認同程度高,那么他就會有較高的學習熱情,該學科所傳遞的知識和理念就會對他有較深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書本間的知識運輸,更會融入他的生活中,對于他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產生指導作用,學生也更容易獲得較好的成績,在高考時選擇該科目作為考試科目。但與其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對所學科目沒有什么認同感,那么他就會喪失學習的激情和動力,學習的過程變為單調枯燥的記憶和背誦,無法在考試中取得較好成績,因此也不會選擇該科目參加高考。
因此,學校應該提升社會對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認同感,鞏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學科地位,而這一點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做起。
其一,提高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認同程度,可以先提高家長們對思想政治課程的認知,從而發揮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學??梢远ㄆ谡匍_家長會,對家長們強調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它主要包括如下幾點:首先,思想政治課程不僅僅局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它更提供了對于社會經濟、政治領域的理解途徑,使得學生對于社會現狀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也為學生以后選擇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奠定了基礎;其次,思想政治為同學們提供了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引導和有力支持,眾所周知,學生們在高中階段還處于青春期階段,其心理和思想也不完全成熟,但是,對于世界有著很多的困惑和試圖了解的好奇心,在這個成長階段,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避免學生們誤入歧途,督促學生們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面,而思想政治課程就為青春期迷茫的學生們提供了支持;此外,思想政治作為高考科目中的一門,其實是有著自己的學習和考試技巧的,只要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認真聽講,勤加練習,掌握了這些技巧,就能夠在高考中獲得較高的分數。因此,通過面向家長強調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能夠使得家長對于思想政治的固有觀念得到改善,從而在自己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向孩子傳達思想政治學科的重要性,從而引起孩子們的重視。
其二,面對學生們,老師提高他們對思想政治課程的認同感,可以定期發放時政類的閱讀資料,在幫助學生們了解時事政治的基礎上,運用思想政治課程中學到的原理對現實進行分析,從而使得學生們認識到,思想政治并不是一門"無用"的學科,恰恰相反,它在人們認識當前社會、分析社會熱點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強化學校對思想政治課教學重視程度
僅僅是提高家長和學生們對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學校的領導以及管理層的重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老師們的教學過程。因此,要強化學校對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視,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增加思想政治的課時安排,合理分配政治課程。正如前文所說,在當前的高中教學過程中,尤其是理科生的課程安排中,存在著政治課程課時過少的情況,一周僅有一兩節課,有限的時間使得教師無法深入講解知識,也無法解答學生們的疑惑。因此,首先應該增加思想政治的課時,在授課的時間上對它有所保障,這樣,教師才能比較自如的授課、歸納知識點、講解課后習題,從而推動教學進行的良性、穩定的進展。
其二,增加思想政治課程的師資力量投入。學校應該提高思想政治教師的工資,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同時,以較高的薪水來吸引更高水平的教師來到本校授課;學??梢远ㄆ诘臑樗枷胝谓處焸兲峁┡嘤栒n程,獲得最新的高考信息,整合教學和考試資源,學習新的教學方法,逐漸提高教師們的授課水平;學校還可以為學生們訂閱思想政治類的期刊、以及時政類的報紙,放在學校的圖書館和閱覽區,方便學生們隨時取閱,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他們的思想政治知識,鍛煉他們用課本知識來分析當前社會現狀的思辨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們對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視程度、以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幫助他們在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
三、推進教師教學理念轉變,提升教師素養
除了在家長、學生、學校領導和管理層做出改善之外,教師一直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他直接同學生們接觸,傳遞給他們所學的知識。如果一個教師的水平不高,那么即使家長和學生再重視、學校投入再多的教學資源,學生們也很難獲得較好的考試成績,可能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因此,教師的能力至關重要,它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素,其中一點就是教學理念。
目前,面對著新課程改革的建議、以及全新的高考改革制度,一些有較深資歷的教師并未投入較大的注意力,教學的思維還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面,認為只要把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講透,多加練習,讓學生們在考試中取得較高的成績,就已經達到了自己的教學目的。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在教師群體中確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使得他們充分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學生們的事情,作為教師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先進理念,轉變教學思維。
當然,教學思維的轉變并不是一個簡單、容易的事情,資歷深厚的教師容易將自己的經驗作為授課的利器,對于改變和學習新的事物產生抵觸的情緒,而剛剛進入工作領域內的教師,年級尚輕,還處在迷茫的階段,缺乏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大多只是模仿年長教師的教學。因此,在改變教學思維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可以運用"雁陣模式"的方法,即從學校中的骨干教師入手,這些教師一般人在中年,擁有了一定的教學資歷和經驗,但同時對新鮮事物還能夠保持敞開的心態,能夠適應全新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因此,學??梢约袑@些骨干教師開展培訓工作,轉變他們的教學思維,并鼓勵他們在平日的教學中應用這些方法,從而樹立起榜樣作用,當這個風氣逐漸在骨干教師群體中形成時,就自然能夠引起年長教師和年輕教師的重視,他們或者出于不愿被年輕人淘汰、或者出于模仿的目的,都會開始自覺的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在形成了規模效應之后,學校的培訓工作就能很容易的展開了。
四、轉變教學思路,關注學生發展
對于教師工作的改進,除了在教學理念的環節上,需要轉變教師們的固有思維之外,對教學的內容,也要及時的加以更新。課程改革的標準明確表明了,高中的教學更加注重素質教育,逐漸擺脫過去的僵化的、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僅使學生了解知識,更要知道如何運用知識,提高思辨和判斷能力,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因此,在平日的教學內容上,教師不能像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只做一個知識的搬運者,將課本知識整理出來供學生們抄寫和背誦,教師要引入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將社會現象同書本中的原理相結合,這樣學生們就能夠明白,書本中的原理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的。而且,教師運用案例進行講解的方法也是對考試中解答的預熱,由于高考愈發看重素質教育,因此,在出題的比重上,解答題、論述題、分析題所占的分數越來越大,這些題目往往會給出一個社會熱點或者社會現象,要求學生們用學到的知識對其進行分析,這就是原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一種體現,而如果這種思維模式在老師教學的過程中就體現出來,學生在遇到相似的問題的時候,就能夠自然而然的答出來了。
本來,知識就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只有轉變教學思路,更加注重與學生們的需求和綜合素質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五、改革教學評價制度,建立雙向評價機制
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評判者,然而學生卻很少參與到教師的評價中,這種評價機制的不均衡是教學雙方的不平等,因此學校應該進一步改革教學評價制度,建立雙向評價機制。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進教師的工作之外,還應該建立起反饋和評價機制,及時傾聽學生們對老師教學的意見,建構多元的學習評價方式。
具體說來,學??梢远ㄆ谠趯W生中發放調查問卷,將教學的工作劃分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多個方面,每個學生在每個項目中,為對應的老師進行打分,學校統計出結果后,進行比對,從而發現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而且,學校的管理層還可以隨機抽取學生進行采訪,讓他們對于教師的教學提出建議,再反饋給老師,從而為其教學短板的改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指明方向。
此外,在執行的過程中,為了得到老師的重視,學??梢詫⒔處煹耐瑢W評價與獎金等經濟激勵方式掛鉤,每個月同學評價最高的三名老師,可以獲得額外的教學獎勵,通過這種行為,以金錢作為動力,調動了老師們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加重視學生對于教師教學反應的建議。
六、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些年來,通過教育學學界的不斷探索和討論,越來越多的學者和研究人員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的是學生。以往的觀念會認為,由于在教學中,老師是掌握知識的一方,因此處于優勢的主體地位,學生由于是被教授的一方,因此處于被動的地位。但教學的主體性理論認為,恰恰相反,在教學中,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的需求,才能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才能使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所學到的知識。
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在講課方式上,教師要轉化過去以教師為絕對主導地位的"一言堂"式的單向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增加同學生們的互動,通過提問、課堂報告等方式,增加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機會。
在與學生的交流方面,教師應該及時了解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通過隨堂測驗、考試等方式,了解學生哪些問題沒有學明白,哪些知識點還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哪些知識是知道后卻不懂得怎么應用,哪些錯誤是由于馬虎粗心造成的,通過做練習題的方式再一次的加以檢驗,直到確認學生們對于知識已經能夠熟練掌握為止,學習就是一個反饋和練習的過程,只有及時發現學生們的短板,有針對性的強化,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而保持學生們的學習進度,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