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度推進,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評價方式的不足以及評價改革的必要性。表現性評價注重評價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可以彌補傳統評價之不足,開始成為學生學業評價項目中的一種重要評價方式之一。[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為本課程確定了總目標和分類目標。分類目標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與方法、知識三個方面。[2]品德課程的本質上是德育課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和能力目標應為優先目標,這樣的目標很難通過傳統的紙筆測驗方式來評價。因此,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用表現性評價有一定現實意義。
表現性評價在促進教與學方面有巨大的潛力。[1]我們以人教版品德與社會第四單元“漫游世界”為例,來實踐表現性評價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一、表現性評價的設計
目標、表現性任務和評分規則,構成了表現性評價的三個核心要素。[1]設計有意義的表現性任務必須包含學科的重要教學目標。開展表現性評價提倡教師進行逆向教學設計。[2]首先,依據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和學生情況定出教學目標并明確重點教學目標;根據重點目標先來設計表現性任務,再來設計教學活動。其次,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情景,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
(一) 確定評價目標
1.確定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三維目標,我們確定了本單元教學目標:①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②能借助教材信息和收集到資料,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能選用恰當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說明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與歷史淵源、地域環境的關系;③初步了解影響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環境下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懂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2.明確評價目標。我們確定本單元的重點目標是:目標①和②。我們把這兩個重點目標作為評價目標。目標①考查學生是否懂得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也是中國學生六大核心素養之一的“社會參與”中的一個方面;目標②是考查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表現性任務
我們主要考慮了以下六個要素:①表現性任務的目的是什么;②在執行任務中學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③以什么人為對象?④設定的是什么樣的場景;⑤具體需要哪些表現;⑥評價的規則是什么?[3]我們創設情境,設計了如下的表現性任務:
在“漫游世界”游學宣講會上提出你的方案
你是一名旅游公司的策劃宣傳員。
2017年暑假,梨園小學擬在畢業年級開展“漫游世界”游學活動。主題是“國際理解”,希望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知道不同環境下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懂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尊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你的團隊負責活動的策劃與宣傳工作,推薦學生到周邊的一個或者幾個國家(日本、印度、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去游學。
你的任務:
1.小組合作,根據教材提供的信息并收集資料。選擇恰當的方式設計一份游學方案。(可以選擇創意海報、ppt、微視頻、手繪或者電子宣傳圖冊等)
2.在“游學專項宣講會”上,提出策劃方案,并回答家長和學生的提問。注意介紹清楚他們不同的文化習俗,并根據文化的差異性提示學生注意事項。)
3.你的策劃方案和介紹中還應包含以下內容:
(1)資料和信息的來源。(2)不同國家的生活文化習俗和歷史淵源、地域環境的關系。(3)溫馨提示學生尊重文化差異,和睦相處。
“在‘漫游世界’游學宣講會上提出你的方案”,這是以中小學學生游學現象為背景提出來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考查學生是否懂得“國家理解”.
(三)制定并幫助學生理解評價準則
評價準則是表示學生實際操作過程或者作品完成程度的水平尺度及與描述各個水平相對應的特征所構成的評價表。[3]如果是教師制定的評價標準,最好能在執行表現性任務之前向學生們公開展示評價準則,促使學生更積極有效地投入到任務活動當中。也可以師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