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升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國內外關于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文獻研究
【第三章】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第四章】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第五章】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技巧及技巧采用所遵循的原則
【結論/參考文獻】小學英語口語訓練方法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5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技巧及技巧采用所遵循的原則
5.1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技巧
根據調查,發現了目前小學生英語口語教學及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提出相應的教學的技巧,基于輸入輸出假設理論、情感過濾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并結合日常教學實踐與課堂觀察,筆者提出下列教學技巧:
5.1.1 情感體驗式教學技巧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情感就是"對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歡、厭惡、悲傷、憤怒、恐懼、愛慕等".
教育學所談的情感,主要指那些較高層次的積極向上的良好情感,包括快樂、興趣、自尊、自信、勇敢、堅韌不拔、獨立性強、適應能力強等與情感密切相關的個性品質。積極的情感具有感染、疏導、遷移等功能。所謂情感體驗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發揮認知因素的同時,積極挖掘積極情感因素的作用,即把學生看成是積極的、有創造性的人,善于發現教材中積極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手段,營造情感氛圍,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起學生強烈的體驗欲望,體驗學習英語是一種精神享受,把英語說出來更是一種心懷抒發。
小學生在心智方面尚不成熟,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密切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起初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濃厚,但之后因各種因素興趣有所降低時,就要更新教學方法、創設新穎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教師一直在關注他,激勵學生重塑英語學習的信心和激情,學生就會主動去體驗學習,體驗生活,體驗課堂活動,體驗口語交流。當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就會更積極參與各種英語的教與學、學與練的口語交際活動中去,從體驗中收獲到了催人奮進的情感,積極向上的情感反過來又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體驗欲望。
5.1.2 互動參與式教學技巧
互動教學是 20 世紀 80 年代語言教學研究者一個頗具影響力的語言教學模式,是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形態,它遵循"做中學"的原則,強調通過使用目的語的互動活動來學習語言,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與傳統教學 "一言堂"、"滿堂灌"相對應的互動參與式教學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教學內容、媒體和信息之間交換、溝通和分享而產生相互影響的一種方式和過程。強調學生要全身心的投入課堂,參與各種相關的教學活動中;強調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在教學內容、媒體和信息的啟示下,主動開口說出要說的,主動動腦說出想說的,主動動起來,演出來。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由知識接受者到知識探究者轉變,實現由要我學、要我說到我要學、我要說的轉變。學生逐漸形成積極互動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逐漸養成英語脫口而出、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參與是前提,互動是關鍵,積極參與促進互動實效性,反之,互動實效性又能提高參與率。
5.1.3 任務型小組合作式教學技巧
關于任務型教學,David Nunan 在其著作《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中強調"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交流、合作、互動的過程,很多任務都是通過 pair work 或 group work 完成的".其基本的教學活動形式就是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尊、互敬、互幫、互助、互學、互愛的互動活動,完成任務的過程是民主、互動、合作、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非?;钴S,積極運用所學的語言,團結協作,互相幫助,體現了師生間、學生間的民主合作互動的思想,符合語言習得的關鍵: 交互活動、意義協商、語言輸出。這樣既能通過派對或分組合作順利完成任務,通過合作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與互動,一方面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成了小組之間的競爭,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培養,另一方面也能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對有個體差異的眾多學生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發展的目標。
5.1.4 情景交際型教學技巧
張志遠(2002:44)認為,情景是指在進行外語教學活動時所采用和設計的各種景物、人物、場景和環境。情景交際即指憑借一定的語言情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的口頭交際。情景交際倡導發揮教師創設情景的主導作用和激發學生主動交流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來習得英語知識、發展心智、交流情感。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教學英語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準確地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小學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因此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征及生活經驗出發,借助各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生動活潑的語言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脫口說英語的習慣,幫助學生在情景中感知、理解、實踐和掌握語言,發展語言技能。
5.1.5 多維度評價教學技巧
多維度評價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內容、形式、主體、方法等多方面對學生學習質量、學習成效及態度表現的評定。教學評價在英語教學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說好英語,在語言環境相當匱乏的情況下,是非常不易的,除了有濃厚的興趣、強烈的自信心與動機、良好的師資外,適當的評價是必要的,對于英語口語的評價,要從多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1) 評價內容,不僅包括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情感態度和學習方法等。如學生有無主動積極的投入課堂活動中,是否有強烈的求知欲,能否在學習中體驗成功和正確認識自我,增強信心,養成我要說、我會說的習慣。
(2) 評價形式:口頭表揚、體態語言、物質獎勵、共同參與。共同參與就是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出色表現時,請全班學生一起為他/她喝彩,如:拍拍手打打節奏,豎豎大拇指,鞠鞠躬、唱首歌等表示他們的欽佩,讓學生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激勵下體驗學習的快樂,更加信心十足、輕松愉快地學習。
(3) 評價主體:教師、自己、同伴和家長。每學期定期對學生進行英語口語能力說、唱、講、演方面的測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允許學生請教老師,請教同學,請教家長,反復多次進行,直到他自己滿意為止。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對英語的測試減少了畏懼感,對老師產生了親切感??傊?,對學生的評價要從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習慣、興趣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等級評價,不以分數高低來評價優劣。
(4) 評價方法主要有:
① 診斷性評價
由于我國大部分學校從小學三年級才開設英語課程,教師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就需要了解學生的準備狀態,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教師獲得學生準備狀態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但是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診斷性評價。
② 形成性評價
所謂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 做出的評價。
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其目的不是對學生進行等次鑒定,而是幫助學生和教師調控教學過程,了解學生的潛力,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形成性評價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特點,進行橫向比較的同時,也注重個體的縱向發展。它更注重被評價者的學習過程和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師生間的交流,在評價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自我評價。
③ 終結性評價,是指在一定學習階段(章節、單元、學期、學年)結束時評估學生是否達到或多大程度上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全面評價。它的目標是考查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終結性評價可采用等級制或達標的方法記成績,不用百分制,公正、合理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以"評"促學,培養自信,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從而推動學生進步。
5.2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技巧采用遵循的原則
5.2.1 生活化原則
小學英語教學生活化是把英語學習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讓英語教學與學生的經驗世界融為一起,與學生在生活環境中所進行的種種活動或體驗聯系起來,以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驗和學習英語,形成一種師生的"我-你"關系的英語對話交流的教學,給英語教學以生命力,使英語的教學變得堅韌具體、形象、直觀、生動。做到教學生活化,主要從以下的三方面入手:
①教學內容生活化,如教學 My family 一課時,可讓學生把全家福帶到課堂和同學一起交流家庭成員,也可拓展到年齡、興趣愛好和職業等。He ismy father. He loves animals. He is a doctor. 這樣不僅豐富他們的學習內容,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②教學過程生活化,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主體積極參與、體驗、實踐與探究的過程,是認知能力與語言技能發展的重要過程。例如教學 Our School時,可先讓學生為本校園的布局作一幅畫,我以畫得最棒的學生的畫為教具,逐一引入新詞新句。又如教學 What Would You Like?這一單元時,在教室里布置幾個商店,如文具店、玩具店、服裝店、水果店、等,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購物的情景使用句型" 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How much is it?"有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還增加了一些自己突發奇想的情節,教師也可鼓勵學生自己制作道具,自己排演。這樣的教學不僅形象逼真地再現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容易讓他們進入表演狀態和角色互動中,成為教學活動操練的主角和情感體驗的主體。
③ 作業生活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需要,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英語其實已深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衣、食、住、行中很多商標、包裝、標志等都有中英文對照,引導學生平時生活中注意積累,尤其是學生較感興趣的玩具名稱、動物名稱、食物名稱、飲料名稱、汽車名稱等等,也可通過網絡和家長的幫助搜集更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拿到班級和同班同學一起分享或比比看誰找的最多、最好,評出"搜索大王"、"觀察星"、"英語小能手"等榮譽稱號。
5.2.2 多樣化原則
由于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認知能力尚不成熟,而且教材也是在慢慢由易變難,要保持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自信心,教師就要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方面多樣化。教學內容要豐富多彩,趣味性強,貼近生活,有一定的信息溝,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實際經驗等方面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利用實物或實物模型、幻燈片、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時期實施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口語能力好的學生可以強調其在語音、語調、交際技巧等方面下功夫,對口語能力一般的學生鼓勵其在流利性方面更上層樓,對口語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求其能達到模仿說唱、聽音演做的標準就可以了。
5.2.3 趣味性原則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剛接觸英語時,出于新鮮感和好奇心,學生的興趣非常好濃厚,但隨教學內容難度的增大和數量的增多,興趣逐漸弱化甚至到六年級時對英語已完全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如喜惡、態度、習慣等,在組織課堂教學上下功夫,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變換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其貼近學生生活,以此調動學生的積體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各種課堂活動帶來的樂趣,從而找回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
5.2.4 循序漸進的原則
小學生無論在心智還是認知能力上,都處于正在發展的階段,他們的認識經歷著由具體事物到形象思維的轉變,從聽說簡單的單詞、對話到逐漸能聽說讀寫較復雜的單詞、句子及形成良好的語音語調,并掌握了一定的口語交際技巧。因此我們除了要遵循教材由易到難的目標外,一切課堂活動設計、語言技能要求等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聽力教學過程,從課堂用語到聽力內容都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點及面、逐步遞進,最終實現學生由使用清晰的語音語調到向真實英語口語逐步過渡,由常規語速到向情境交際中需求的語速逐步發展。
5.2.5 差異性原則
遵循差異性原則首先是因為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不同的學生個體,學生個體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性別和個性特點兩方面。女生大腦左半球較男生發達,因此女生在語言思維方面占優勢,學習語言所具備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總的來說要好于男生,另外女生一般在語音語調、音位、句法等言語模式方面也要好于男生。個性方面,自信心強、好勝心強,活潑外向的學生相對于自信心不足、膽小內向的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更善于表現自己,尤其在說、演、唱、做、畫方面,他們的參與會更加踴躍,因此他們的口語能力也要相對好些。 為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在各自的基礎上發揮特長,使口語表達能力都能得到相應程度的提高,在立足中等、扶持后進、發展優等的前提下實施差異性口語教學,使每個學生的口語水平都能得到盡可能的發展。
5.2.6 發展性原則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教師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這里的發展不僅指小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英語語言文化和各種語言技能的發展,還包括他們認知水平、心理水平和個性方面的發展,尤其指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合作意識、愛國意識、國際視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實驗研究表明,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只有尊重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尊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順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心智也得到同步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