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升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國內外關于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文獻研究
【第三章】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第四章】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第五章】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技巧及技巧采用所遵循的原則
【結論/參考文獻】小學英語口語訓練方法探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1 引言
1.1 選題背景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日漸突出。截止目前,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已超過七十個,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中國對英語人才尤其是口語流利者的需求超過了歷史的任一階段,已把能否用英語與外國人熟練地交流作為人才衡量標準之一。家長們也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孩子如果掌握了英語,有助于孩子將來獲得教育優勢和工作優勢,他們甚至還認為孩子越早學習英語越好,因此越來越多的兒童很小就開始了英語學習之旅。近現代研究也證明,青春期以前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點在外語學習方面占有相當的優勢,尤其在語音方面。
由于我國國情的原因,絕大多數小學都是從小學三年級才開設英語課的,而且一周只有三節課,多數又是大班教學,很顯然在每節課只有 40 分鐘的情況下就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口語操練時間,不利于新目標中提及的"面向全體學生" 的學生的口語發展,長期以往,降低了對口語練習的熱情,興趣和信心也漸漸消失。又由于考試這一指揮棒的無形作用,口語能力在英語聽、說、讀、寫這四項基本技能中仍然最薄弱,眾多英語學習者雖然能在英語考試中取得滿意的分數,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用恰當的英語與人交流,"啞巴英語"還普遍存在著,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2011 版《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從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表現、善模仿的特點出發,激發和培養興趣為主,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小學英語作為基礎教育的啟蒙階段,無疑是個舉足輕重的時期,該階段培養和保持英語學習的興趣、信心、語感是關鍵,讓學生樂于說,敢于說,讓說英語成為日常生活的"口頭禪";該階段的小學生具有超強的模仿力、記憶力和強烈的表現欲望,他們能夠準確發音,把握語調,鍛煉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為日后深入學習英語鋪平道路。
1.2 研究方法和意義
本課題從教師的視角出發,通過查閱相關理論著作和大量文獻資料,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課堂觀察法來系統分析當前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小學生口語水平現狀和教學中存在困惑的原因及口語能力一直相對薄弱的諸多因素,繼而探究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技巧及其實施的原則,希望以此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和科研能力,從而來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持久興趣,增強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和主動參與性,發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他們脫口說英語的好習慣,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2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2.1 國內關于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文獻研究
2.1.1 有關英語口語教學現狀的啟示
(1)王智麗,認為天津市小學英語教師對口語教學在重視的觀念和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在專業意識、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各個方面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論證了城郊小學的顯著差異和城市重點小學與普通小學之間的差異。
(2) 周莉,認為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著會話環境缺乏、語言焦慮、教師口語水平較低、大班教學、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陳舊的現象。
由此可見,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首先要從思想上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要認為小學英語在小學階段是副課,只要認認讀讀玩玩就可以了。老師自身也要不斷提高自己,適時更新教學理念,改善教學方法,增強學科教學能力,培養并維持小學生大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勇氣,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說英語的機會,鼓勵他們課后也能盡情地用英語交流。
2.1.2 影響英語口語教學因素的分析
(1) 顧華鳳,認為語感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者口語能力的水平,擁有良好的語感,學生就能更輕松自如地運用英語;增強語感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同時語感又指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語感需要大量的語言信息輸入。呂叔湘也說"一個學生的語感能力強了,他在理解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2) 呂國宏,從何克抗教授的語覺論即"兒童語言發展理論"的角度出發,通過幾年的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試驗研究發現,英語教學要真正貫徹"以言語交際為中心",教師必須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認真設計教師的提問(即教師引導的師生對話)、鄰座學生的兩人對話、小組對話和學生自主說等課堂活動。指出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聽讀輸入,因為大量的聽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感,也是學生在交流中靈活表達語言的重要前提。
(3) 朱旭,在西安市臨潼區的一所農村重點小學做了一項實驗后發現:和實驗前相比,實驗班學生的情感、動機、自信心和學習策略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學生間的友誼與合作也越來越密切,口語能力在語音程度、流利程度、語法準確性及內容表達方面都更強。朱旭的學生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是一種很好的口語教學方法,但他強調要結合中國特色和國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優點設計出適合我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
(4) 楊爽,認為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長,小學生在情感上負面影響會增強,諸如興趣不能保持,信心降低,出現焦慮畏難情緒。作者從情感因素中討論最多的焦慮、動機、性格三個方面出發,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口語測試、課堂觀察和學生日記的方法收集數據,探究出焦慮、動機和性格與英語口語能力的關系甚為密切。楊爽認為要克服情感上的負面影響,教師就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科學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糾錯時要有耐心,態度和藹,關注個性差異,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建立科學完善的評估體系,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以此來激起小學生說英語的動機與興趣,增強說英語的信心,進而促進口語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教學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小學生的情感、動機、自信心、畏難等非智力因素,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課堂和英語交流環境,有利于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因素的負面影響。以聽說領先,讀寫跟上來培養語感,語感強了,又反過來促進聽說讀寫的能力,尤其是聽和說的能力。
2.1.3 有關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的應用
(1) 黃庶,認為學生在真實交際中,主動向對方發問,能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避免談話陷入僵局。他通過實驗與調查得出結論:基于提問的口語教學能提高學生口頭交際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對如何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積極性,黃庶提出了以下建議:一、保持學生口語學習的興趣。二、問題循序漸進,隨堂調整拓展。三、給學生思考時間。四、幫助學生了解語言特點,掌握慣用語句。五、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六、介紹西方文化,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七、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2) 胥揚,針對影響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學生主體、教師主體和環境三方面的因素,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階段提出口語教學的七大策略,即課前準備策略,課堂導入、互動、創境、文化導入策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與教學監控策略。作者花了將近 6 頁篇幅作了有關互動及其有效實施的闡述,強調互動教學的任務設計不僅要貼近學生生活,還要具有功能性,如果在完成任務時很少涉及語言知識的運用,這個任務就是失敗的?;有〗M劃分他認為 4 人或 6 人小組是最靈活高效的兩種組合方式。提出"思考-結對-分享練習、課堂辯論、學唱英語歌曲、課堂游戲"四種推進互動的方式。關于學生口語自主學習策略的培養,作者也有將近 6 頁篇幅的論述,引入七種促進交際能力的口語學習策略:朗讀(Reading-aloud)、復述(Retelling)與背誦(Recitation);收集和整理習語(Idioms)、俚語(Slang)及一些固定表達方式;迂回策略(Speaking in a Roundabout Way);適當使用補白詞(Using Hesitation Fillers);積極回應對方(Responding Actively);使用肢體語言 (Using body language) ;尋求幫助(Appealing for help)。
(3)韓彤燕,通過對呼和浩特市某私立學校六年級兩個班開展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實驗班每周開展兩次的猜詞游戲,對比班從不開展猜詞游戲。
作者的這種猜詞游戲是讓絕大多數學生自由發言來描述要猜的單詞,少數幾個學生猜,通過雙方協商對話,練習口語。四個月實驗結束后,發現實驗班的絕大多數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包括口語的準確度和流利度,參與猜詞發言越多的學生,因其口語練習機會越多,其口語能力也相應提高的越多。
(4) 楊晶晶認為小組討論、話題陳述、教材復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規范英語口語測試,科學評估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皆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趙金華則認為語言環境的創建、情景的模擬、學習內容的活化以及激勵評價對提升小學生說英語的信心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而宋正斌和王玉光從強調興趣為出發點,提出英語口語教學要生活化、活動化,注重師生交際互動,促進英語思維形成。
綜觀以上幾位學者所述,幾位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培養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總結如下:通過猜詞游戲或引入西方文化,培養并維持興趣是關鍵,通過開展生活化、活動化的小組活動為小學生提供說英語的機會,在交際過程中培養他們諸如使用肢體語言、尋求幫助、迂回表達等一些交際策略,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和掌握一定的糾錯藝術。此外,語言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要循序漸進,鼓勵學生多聽,大膽說出來,還可通過收集和整理習語、俚語、詞塊、語塊來為開展口語演練作鋪墊。
2.1.4 有關英語口語測試研究的啟示。
王琤,王驪兩位老師基于 PETS 二級口語測試,得出如下啟示:一、提供真實語境,進行任務型口語教學;二、重視對小學生交際策略的培養;三、借鑒 PETS 評分標準,促進小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全面提高。作者認為小學階段語音學習非常重要,建議小學生多聽課本錄音、歌謠,盡量多看原版動畫片、美劇,多模仿原汁原味真實語境中的英語發音,從而打好發音準確、流利的良好基礎。
模仿能力也是處于小學階段低齡兒童的一種優勢,讓小學生多聽些生動逼真的錄音或原版動畫片和美劇并鼓勵其模仿,對他們從剛開始就能操一口標準地道的英語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2.2 國外關于英語口語教學的文獻研究
(1)Kathleen M.Bailey 在她的著作《口語教學與研究》第二章中向我們闡述了三個有關英語初學者的口語教學策略:第一個策略是為學習者提供談論的話題,具體解釋為要談論的話題或要表達的觀點對學習者來說是有意義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第二個策略是同伴合作或小組活動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第三個策略是巧妙改變教學環境,增加說的實踐機會,作者舉了三個例子,一是讓全班學生面對面圍坐成兩個同心圓(inside-outcircle),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搭檔,大家互訪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時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互換搭檔;二是 Tango seating(探戈座位法),一般是一男一女為一組,兩人彼此看不到對方,但能自由交流;三是 cocktailparty technique(雞尾酒會法),教師首先設置一個話題,如果學生需要參考,教師也可以把參考的內容寫在黑板上或用投影儀放映出來,學生就可以與不同的學生作簡短的交談。
(2)英籍資深英語教師 Penny Ur 認為成功的口語教學應具備四個特點:一、說的多應是學生,而不是老師。二、每個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機會均等。三、學生參與動機強烈,因為他們對主題很感興趣,有話說。四、所說話語與話題相關,大家都能聽懂。針對學生在口語訓練中可能出現的約束、無話可說、參與機會不均等或參與率低及使用母語的現象,Ur 的解決方案是:① 采用小組活動,因為有的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說會感到約束,而在小組活動中就不會,他指出,即使在小組活動中老師并不能監控到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或者說他們有時說母語了,但有利于口語練習的因素還是多于全班集體活動。 ② 基于口語練習需要,活動開始前可給學生提供些基本的詞匯。③ 話題和任務的選擇要能激起學生的強烈興趣。④ 小組活動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⑤ 要讓學生始終使用目標語。
(3)張海森,通過對口語教學現狀的調查發現:在英語四項基本技能中,將近百分之七十的人想提高說的能力,占比率最大,而聽與寫分別只占了二成與一成,讀占的比率最小,只有 1%.無論在課堂還是在課外,英語學習者最想提高的也是口語能力,超過半數的學習者認為口語練習最理想的組員是 3 人,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一的學習者認為最理想的組員是 4 人。將近一半的學習者認為最有效的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方法就是與英語本族語者交流,其次是與稍高于自己水平的伙伴交流。調查還發現沒有學習者能每日與英語本族者交流, 只有少許機會的還不到一半,幾乎沒有機會的人也占了相當大的比率,僅稍次于前者。由此作者總結出影響口語能力提高的五大因素:一、缺少與英語本族語者練習的機會;二、缺乏交際情境;三、缺少練習口語的伙伴;四、信心不足;五、口語學習方法不當。作者在其研究的最后指出多用戶虛擬環境(Multi-user virtual environments),簡稱MUVEs,即人機互動的英語口語教學模式,能增補目前的一些空白,因為計算機網絡能提供相對真實的、情境的、浸入式的口語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與計算機進行真實的社會互動,而且學起來沒什么壓力。當然只有把它與傳統的口語教學模式靈活的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取兩者的長處,使其優勢互補,主題活動符合學生發展需求與教育目標,才能最有效地促進英語口語能力的發展。
基于以上三位學者所述,不難看出,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幾點:盡可能多地提供學習者口語練習的機會和交流環境,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均等參與的機會;增強學習者的信心與動機,幫助他們改善學習方法;話語或活動主題應與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閱歷息息相關,以此激勵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在口語演練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提供些基本的詞匯或引導,增強學生大膽講下去的信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