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提高農村貧困小學教育質量相關對策
根據農村小學調查樣本的調查結果發現,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從教育使動方---學校、教師來看,主要是師資力量問題,而且農村小學教育所具備的的義務性質決定了農村小學教育的重要性,但缺乏有效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途徑,這就不僅是從學校、教師出發改善農村小學教育質量,還應該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以及評教體系,對農村小學教育實施"質"的本質性提高。具體而言,針對調查結果中存在的師資問題、教育軟實力問題以及教學模式上,下文提出了改善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具體對策。
4.1 基于政府教育部門的角度。
4.1.1 普及科學教育的理念。
基于上述調查發現,教育質量的提高受困于諸多主客觀因素,其中,缺乏有效的科學教育理念是主要的主觀因素。研究分析說明,貧困縣小學教育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機制建設,首要需要重塑教育理念。教師隊伍與管理者,只有建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才能夠充分調動教師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教學內容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鍛煉。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缺乏積極進行教學創新的動力,將重點放在對基礎知識的模式化教學上,對作業的完成控制度高,但相對缺乏有效課堂激勵氛圍的營造與調節,都是主觀上未能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的約束所致。因此,通過普及科學教育理念,為貧困縣小學教育師資隊伍解開思想上的束縛,才能為小學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開創出新的天地。
4.1.2 組織并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師資隊伍專業能力與業務素養的客觀制約,使貧困小學教育質量提高缺乏內在動力,貧困縣因為經濟發展遲緩,教育資源缺位現象較為嚴重,難以吸引高學歷高水平教師投身于貧困縣小學教育,因此,需要加強對在崗小學教師的培訓,通過在職培訓提高小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鼓勵貧困縣小學教師進行在職學歷教育以及校本再教育,拓寬小學教師的專業視角,培養其主動探索提高教學成效的模式,發揮小學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能動性,為貧困縣小學基礎教育突破貧困性陷阱式困境準備充足的人力資源。
4.1.3 加大對農村小學教育資源投入力度,改善硬件教育資源。
農村小學教育同樣是國家義務教育的有機組成之一,義務二字必須進一步強化,即基礎教育公共產品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換言之,義務教育有義務為適齡兒童、少年在學習過程中配備必需的硬件設施與環境,如校舍、桌椅以及必要的運動設施設備、圖書館等基礎設施,基于義縣貧困農村硬件設施對教學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協調度分析,硬件設施的缺乏是通過限制教學水平與師資力量,產生了對小學教育質量整體提高的桎梏。政府出資出力,社會、企業配合,將有效提高農村小學教育的物資資源配備水平,改善硬件條件,為貧困小學生學習營造出安全與舒適的環境,才能保障學生心無旁騖地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展現出教育成效。
4.1.4 積極開展教育評價體系研究,完善教學評價體系設計。
各級教育部門都應該組織必要的科研力量,深入貧困縣小學進行調研,發現當前貧困縣小學教育質量困境,通過有效的教育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健全,為考核小學教育質量提供有效的基礎論據。研究發現,貧困縣小學對教學考核體系幾乎沒有,從而難以發揮對整體教育質量提供的促進作用,尤其是難以實現對師資隊伍職責工作績效的認定與督促,這實際上也極大地打擊了具有高度責任感的義務教學師資隊伍,只有建立其客觀、科學的教育評價,教師對教學投入的成果才能夠在一定程度得以認定,教育質量的提高必然邁入"問題發現---教學方式探索----教學質量提高"的良性循環模式,系統的指標體系可以分析出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所在,那么考核指標體系就能夠對提供教育質量提供有效的措施建議,并激勵教師隊伍能夠主動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績效。
4.2 基于教學管理的角度。
4.2.1 鼓勵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新方式。
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多樣化、教學課堂氣氛的活躍,將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學生對知識感知度增強,強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學效果反饋于在教學質量上的提高。模式單一是困擾貧困縣小學教育質量的教學方式問題,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從教師教學管理就可以得以解決,無論是教育成本還是教育耗費都極低,并且有對應的模式參考,可供教師進行"復制"與推廣。教育不是單行道,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將實現教學相長,教師的主動探索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的積極思考會得到老師的激勵與贊揚,教學主體之間的互動,增強了彼此的信心,有助于教學質量的突破式提高。另外,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注意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在必要設施齊備的前提下,如多媒體手段的應用將有助于學生形象思維通過聲像予以提升;而課后作業管理的有效,也將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迅速提高教學效果。
4.2.2 督促改善課后作業方式。
研究發現,貧困縣小學學生對鞏固知識的課后作業完成評價并不高,但教師對課后作業的要求評價相對較高,所以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創新模式的應用,知識傳授是最開始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所在,教師通過對作業的布置,當然在科學教育理念指導下,作業形式的多元化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質量提高的效果。農村小學的作業形式可以結合農村環境,小學生的活動天地可以接觸大自然,可以引發小學生更多的童真式聯想記憶與思考,結合鄉土環境甚至是民俗文化的作業布置與完成,將知識結合與生活,對于適齡小學生來說,無論是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是知識的學習與鞏固,都大有裨益。
4.2.3 積極配合上級部門的調研工作,提供評價體系有效論據切合農村小學缺乏有效的教學考核體系與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現狀,而有效的評價體系將有助于貧困縣農村小學發現教育質量困境以及提出對應的應對策略,農村小學教育主體首先應當配合相關教育部門或單位的調研活動,提供真實反映小學教育質量的信息,并積極配合教學考核體系的建立,師資管理隊伍更要嚴格執行教學考核體系的執行,從自身抓起,以教師教學質量為核心,全面貫徹教學考核制度,通過標準化與規范化的教學效果評價,切實發現自身對小學義務教育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地方,有效執行對應的獎懲措施,監督教學主體的同時也激勵教學主體,主動有意識地提高教學質量工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