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教育質量評價分析過程。
3.4.1 指標權重的確定。
根據前文中談到的專家打分法以及 AHP 層次分析法,對義縣貧困小學教育質量指標體系進行賦權處理。其中,采用的專家打分法,首先通過指標之間的調查問卷設置。
綜合來看,三輪專家打分結果如上圖所示,將進一步直接通過 YeAHP 軟件對來自專家打分的結果進行層次賦權,得到的權重結果。
3.4.2 評價指標重要因素的協調度。
基于義縣貧困小學教育質量研究的指標評價分析,初步來看,貧困縣小學教學考核體系因其作為教學管理制度的軟環境建設,往往不能被學生感知,其重要程度往往被忽視;而從指標權重的計算結果來看,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的權重占比較大,為 0.307 和 0.339,這實際上迎合一般人為觀點,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學活動的使動方---教師與學校的基本認知,或者說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是能夠被大眾所感知的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但是,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即影響貧困縣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的各主要因素之間,是否存在相互的制約關系。如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之間的協調性,教學質量與硬件設施之間的協調性,是否存在著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根據前文中提及的公式 3 以進一步了解義縣貧困小學教育質量研究中存在的影響因素兩兩間失調問題。
總的來看,經義縣貧困小學教育質量研究評價后,用子系統得分權重進行系統之間的協調性分析,結果顯示出供給系統內部的協調度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的協調度最高,協調度達到 99%以上,這個結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即能夠從師資水平說明其對教學質量影響,二者的影響通常具有正相關關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學考核體系從專家評分以及賦權來看,是處于較低的得分,這實際上是比較形象地說明了貧困縣農村小學幾乎不存在有效的教學考核體系,當然不健全不發揮重要的教學考核體系域其他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間,協調程度非常低,這樣的結果只會使貧困地區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陷入"貧困性陷阱"難以實現突破,這實際上為建立健全小學教育考核體系提供了有效的論據。
3.5 教育質量評價結果分析。
基于義縣貧困小學教育質量研究的指標評價分析,首先是基于專家評分針對調查樣本,認為影響貧困縣小學教學質量最重要的因子: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因為除了教學管理制度的軟環境建設,往往不能被學生感知,其重要程度往往被忽視;而作為教學活動的使動方---教師的教學水平從其專業能力、教學態度方面能夠被直接感知,因此從指標權重的計算結果來看,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的權重占比較大,為 0.307 和 0.339,這實際上迎合一般人為觀點,教育質量取決于教學活動的使動方---教師與學校的基本認知,或者說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是能夠被大眾所感知的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實際上,調查樣本的結果說明了教學質量受師資力量的影響最大,而師資力量對于貧困小學來說正是其缺乏最重要的軟實力與資源,這對于貧困縣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進一步證實調查樣本的結果,我們繼續通過二級指標之間的協調性分析進行論證,試圖通過對影響教學質量指標之間的關系推進調查結果的深度。研究發現,用調查對象---義縣貧困小學教學質量子系統內部的協調度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師資力量與教學質量的協調度最高,協調度達到 99%以上,這個結論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即能夠從師資水平說明其對教學質量影響,二者的影響通常具有正相關關系,即師資力量高的學校在教學質量上能夠表現出較高的水平,而基于專家評價義縣貧困農村小學教育質量影響因素的打分賦權來看,實際上說明了貧困農村地區因師資力量水平限制了小學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這也是當前我國貧困地區基礎教育面臨師資力量缺乏的現狀,同時說明了貧困地區師資力量薄弱,國家教育資源的分布嚴重不均。同樣,師資力量與硬件設施實際上分別作為了教育資源的軟硬件投入,二者都受到教育資源城市與農村地區的分配不均影響,二者在貧困縣農村小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即二者都處于較低水平,限制了貧困縣農村小學教育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