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第一章】區域中小學師資隊伍均衡配置問題探析緒論
【第二章】婁底市婁星區中小學教師隊伍情況調查
【第三章】中小學教師隊伍發展不均衡問題
【第四章】中小學校師資非均衡發展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推進區域中小學教師隊伍健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區域中小學師資力量平衡發展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婁星區中小學教師隊伍非均衡發展的原因分析
第一節 教師管理制度的偏差
一、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原因
婁星區教師隊伍在待遇整體偏低、教師流動單向和師資補充不足等因素的長期共同影響下,整體呈現老齡化特征,出現年齡斷層現象。臧玉琴的研究調查中也指出:20世紀 90 年代,在教育界刮起了一陣"轉行風",也是導致當前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整個社會急缺有知識的專業人才,各行各業都爭相出臺各類吸引人才的措施。而教育界人才整體文化水平高,文化素質強,致使大量人才流失。當時在婁星區范圍內,即使繼續留在教育界的人才,也大都進入市級學?;蛞痪€城市更好的學校,堅守在該區域學校的教師不多,尤其是業務成熟、經驗豐富的中青年教師就更少了。
隨著一些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向市級學?;蛞痪€城市更好的學校的不斷流動,該區的中小學教師的老齡化現象呈現日益嚴重的趨勢,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出現年齡斷層,陷入青黃不接的境況。另一方面,老齡教師在教育理念、學科知識和教育教學水平等方面較難適應現代教育教學工作,有的年長的老師不堪重負,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工作精力嚴重不濟。所以,從年齡結構上來看,婁星區在整個教師隊伍建設發展過程中,年齡斷層的問題較突出,老中青結構不合理,使得傳幫帶無法有序進行,加大了教師隊伍的差距。
二、教師性別比例失衡的原因
教師性別失衡的原因追根溯源,一方面是由于長期受我國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較深,另一方面是因為遭受"文革"時期對教師職業的大力沖擊,致使人們對教師職業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的期許不高。很多男性不愿意就讀師范院校,有的男性就算從師范院校畢業,也不愿意從事教師職業,尤其是做中小學教師,他們總認為中小學教師既辛苦、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又不高,且成就感較低,因此,在師范院校里,男少女多是普遍現象。這是中小學教師隊伍呈現"女性化"趨勢的根源所在。
第二節 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
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是城鄉之間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關鍵因素之一。2011 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農村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明確了農村義務教育專項經費由縣級人民政府負責。但是,當前婁星區普遍存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不能按時到位的現象,主要是由于婁星區本級財政存在困難,加上政府對農村教育重視程度不高,更多地將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到城區中小學,進而無法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專項經費按時到位,甚至被挪為他用。而擁有相對寬裕的教育經費的城區學校能夠置備良好的硬件設施,建設更好的教育教學環境,相對地,農村學校由于經費緊張,難以創造這樣優厚的辦學條件。教育經費投入的不均衡導致城區學校和農村學校在硬件設施、教育環境、辦學水平等方面的不平衡,使得城鄉學校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因此進一步加劇了城鄉教師隊伍發展的不均衡。
第三節 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
婁星區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缺編現象,導致不少學校存在同時兼顧初中和小學的通用性教師,同時在城區小學和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一名老師兼任多門學科教學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婁星區城市和農村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導致城鄉學校之間辦學條件、教育環境、辦學水平相差甚遠,農村學校留不住教師,很多比較優秀教師一有機會都流向城市,由此引發農村優秀教師流失嚴重、學科教學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不利于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發展不穩定,是制約婁星區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正是由于婁星區城鄉經濟發展的的不平衡,因此導致了整體師資隊伍發展的不均衡。
第四節 政策制度的不健全
區域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勢與本地教育政策的實施密不可分,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實施上稍有偏差就非常容易引起教育失衡問題,主要體現如下:第一,教育經費投入和師資配置等教育資源偏向于城區學校,使學校出現好中差的等級劃分,有條件的學生都選擇去城區學?;蛑攸c學校,導致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生源減少,發展減緩,教師地位降低,更加不能吸引優質師資。第二,教師人事調配權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掌管,學校校長沒有實質性的人事權利,使得教師聘任制度沒有真正落實,導致部分城區中小學校教師超編現象嚴重,而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的教師編制明顯不足。第三,教師考核不夠嚴格。教師職業道德與業務素質是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因素,只有建立健全各項教師考核制度,切實做到教師考核嚴格把控,才能有效提高師資水平,不斷推動師資隊伍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