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無論中外,都曾有許多人懷著美好的愿望勾畫過人人平等、無分貴賤、“環球同此涼熱”的烏托邦;但人們所看到的社會現實卻始終是有人富可敵國,有人貧無立錐,用社會學專業的語言就將其稱之為“社會分層”。
社會分層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它體現了社會資源的不平等。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韋伯主張從經濟、政治和社會三項標準來進行社會分層,經濟標準等同于物質財富的衡量標準;政治標準等同于在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權力占有情況;社會標準則等同于社會中獲得怎樣的評價。
一、社會分層導致城市學生義務教育過程中權利不平等的表現
1.社會分層影響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權利不平等的表現
城市中青少年在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權力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對于學校的選擇上。有經濟能力的階層就可以為孩子選擇教學質量好的學校;相反的貧困階層只能依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低成本的學校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文化資本也有很大的差異,父母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獲得了怎樣的文化資本,擁有怎樣的科學文化視野,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同時從權力資本來說,在中國這個人際關系社會中身邊自然都會形成一個社會網絡體系,運用不同社會階層父母的關系網絡,父母的權力為子女的入學機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絕對不會允許子女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社會分層影響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教育過程
首先,社會分層的不同對學生占有文化信息資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社會分層中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給予很多額外的實物鼓勵和娛樂獎勵,雖然這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例如出國游玩、學習“一對一”課外輔導都會增長了學生的視野,一定程度提高學生成績。其次從社會學研究中關于家庭文化資本的理論認為,家庭的文化資本差異影響子女受教育的全過程,家長是否能夠積極努力的投入子女的學習生活,而非對其漠不關心或干擾阻攔,對于孩子能否獲得好成績至關重要,家庭的支持與溫暖的陪伴對于尚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對其心智的健康成長有顯而易見的影響。
3.社會分層影響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占有學校教學資源
首先,社會分層對學生享受的義務教育的物質待遇的不平等。這種物質待遇一方面包括學校中的教學者,另一方面包括學??梢岳玫呢斄Y源。教學者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師資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教學質量,更何況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心智發展的第一關鍵期,教學者灌輸的文化知識以及價值理念都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軌跡有影響。財力資源方面,學校的硬件提升軟件配備都與經濟條件相關聯,這是現今中國教育的現狀。在艱苦貧困地區,一些學校因為財力的極大缺乏,連最基本的學習桌椅、溫暖完整的教室都不具備,與大城市中舒服地坐在多媒體教室的學生相比,青少年占有學校教學資源的差距顯而易見。
二、社會分層對城市青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影響的歸因分析
1.現階段我國的社會分層狀況
現階段我國的社會分層狀況是貧富分化更為明顯,財富的集中化程度更高,同時階層結構出現了定型化的傾向。貧富差距會引發“社會結構緊張”以及人們在主觀上的“公正失衡”意識,這種失衡的狀態會帶來社會的不穩定。社會學研究中關于社會分層的不平等性,是一個本質性的問題,我國的社會分層存在不合理與過分的不平等,掌握巨大經濟資本的“上層階層”同時也壟斷著社會政治領域、社會權力領域,階層間的壁壘日益加厚。
2.我國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
首先,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按照國家戰略目標,財政性教育經費應當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是5%~6%\\),但是,此目標在我國還未實現,每年預算內的義務教育資金缺口達700~900億元。同時,大量的師資和教育資源又向城市集中,向城市重點學校集中,形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其次,城市義務教育階段還存在腐敗現象,想上“好學?!本偷媒灰淮蠊P“擇校費”,從而把學生入學視為搖錢樹,結果就是用錢將家庭經濟能力弱的孩子們擋在校門之外,在公平競爭的起跑線上就將他們拋棄。
3.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工作出現不公平偏差
個別學校領導和教師嚴重缺乏教學公平觀念,教師群體的職業道德差異懸殊,難免會有部分教師的貪利行為成為妨礙教育公平的重要的主觀因素。同時我國“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教育觀念,也將眾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教師和學生都將只要提高學生成績作為成功的標準,缺乏一套科學的合理有效的量化評價體系。
三、社會分層中保障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權平等的對策探討
1.政府加大教育資源配置調控力度
政府在保有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狀況合理運行下,應該將關注點更多地指向不利人群和弱勢群體,這樣才體現了我們政府從大局著眼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社會職能。國家要在財政上加大投入和傾斜力度,推動地方建立保障城市“低?!奔彝プ优邮芰x務教育的制度,采取減免雜費、書本費的形式讓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學。同時,政府還應合理配置城市義務教育資源,主要縮小城市間不同學校所獲教學資源的巨大差異,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相對水平較薄弱的學校只有從師資力量的提升入手,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水平。
2.提高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平等意識
為此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理想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是相互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又以合作者、共享共創者并存,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學生在這樣的人際氛圍中感到人格的尊嚴,進而學好義務教育階段傳授的重要科學文化知識,發展獨立自由的個性,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不應該以學生的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社會權力地位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所有學生都是平等而重要的,這是教師開展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
參考文獻
[1] 李培林.李強.孫立平.中國社會分層[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 鄭航生,李路路.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現狀與趨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強.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4] 朱光磊.\\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5] 陳中原.中國教育平等初探[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