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種理想狀態,是指社會公平在教育內的拓展與具體表現,這一概念包括了教育機會和教育權利平等兩個基本方面。按教育過程可劃分為教育起點公平、教育過程公平、教育結果公平;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劃分,在宏觀領域教育公平主要表現為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在微觀領域教育公平主要表現為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受到社會、學校和教師的同等對待及因材施教等。
從法律上來說,“教育公平”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利。由此可見,所謂“教育公平”即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其核心是保障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公平地享用公共教育資源,在教育過程中被平等地對待,以及具有同等的學業成就與就業前景的機會。
一、不同受教育群體在實現教育公平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強調,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學校教育應該是普遍的”,說明教育是面向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然而,受各種因素影響,東西部、城鄉及社會性別、群體之間受教育情況卻存在各種不公平現象。
\\(一\\)東西部地區受教育群體之間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國家經濟發展政策對東部地區的傾斜,使得全國在經濟和教育上呈現出不均衡的局面。受環境、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東西部地區在教育方面有著很大差距。在東部發達地區,教學信息化已經普遍實現,而西部地區的教育基礎卻比較薄弱,很多學校的教學設施破敗陳舊,一些地區的適齡兒童連上學的條件都沒有。
國家教育督導團2005年的報告顯示,2004年,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東部地區1598元,西部地區942元;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東部地區平均207元,西部地區90元;小學生均校舍建筑面積,東部地區5.6平方米,西部地區4.7平方米。
由此可見,東西部的差距在快速發展的今天并沒有縮小,反而在不斷地擴大,如此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危害。一方面,對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而言,教育的基礎比較好,加之政府教育資源分配的偏向,難免會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另一方面,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會不斷拉開東西部地區的教育質量,致使西部地區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平均線,不利于該地區的長遠發展。
\\(二\\)城鄉受教育群體之間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1.城鄉教育經費投入的不公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教育資源的配置力度也在不斷地擴大,尤其是教育經費的投入正在不斷地加大。但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教育經費投入,致使城鄉之間教育經費的投入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農村教育經費嚴重不足。以2001年全國普通小學分城鄉教育經費的支出為例\\(見表1\\):
2.城鄉的師資配置不公平
教育經費投入的不公平影響了師資水平的發展,而教師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二元戶籍制度基礎上產生的二元教育體制,使得教師都傾向于向城市流動。學歷或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集中到了城區,這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城鄉師資水平差距越來越大。教師編制在城市和鄉村的分布也存在著差距,城市的教師編制數量遠多于鄉村。另一方面,在職稱考評方面向城市教師傾斜也是加大城鄉師資差距的一個因素?!?001年城鄉小學和初中專任教師學歷狀況”表明,城鎮小學大專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比例為40.94,而農村則僅為20.25%,城鄉間差距高達20.69%;初中階段,城鎮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任教師比例為23.51%,農村為9.35%,差距達14.16%。
此外,代課教師的數量也是造成城鄉師資水平不等的又一因素。在農村,有些地區的學校舉債進行危房改造,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準時、足額地發放教師工資成了難題。有些學校為了節約教育經費,就以較少的薪水雇用沒有編制的代課教師,從而造成師資流失?!?001年普通中小學代課教師城鄉分布情況”顯示,城市小學代課教師占教師總數的2.93%,而農村的代課教師占13.59%,其差距可見一斑。
三、弱勢群體教育不公平的表現
據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00年底,盲、聾、弱智三類殘疾少年兒童的義務教育平均入學率為77.2%,上漲了近15%。其中盲童的入學率為54.1%,遠遠低于健全兒童的99.1%的入學率。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殊學校多集中在大城市,受經濟、交通等條件限制,很多特殊兒童都無法接受應有的教育。
另外,由于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重男輕女”的觀念在整個社會中根深蒂固。隨著社會的發展,重男輕女的現象在城市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農村依然很普遍。義務教育的普及,讓農村女童的入學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在農村偏遠地區,女童的入學率仍遠遠低于男童。
四、教育不公平的解決策略
\\(一\\)在社會體制下實現東西部受教育群體的均衡發展
起初,均衡發展與非均衡發展是相對于經濟發展而言的。如今,均衡發展這一概念也被專家引入教育領域。從價值上來看,均衡發展是一種理想狀態,是趨于教育公平的追求;從政策上來看,均衡發展又是實現教育公平的調節手段。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僅是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更主要的是教育機會和教育權利的均衡配置。
對于貧窮地區的學校,國家財政應給予適當的傾斜,彌補之前的財政漏洞,增加學校改造經費,提高學生均用經費水平,更新學校的儀器設備,提高學校信息化水平。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樣就能減少其中辦事的障礙。
\\(二\\)樹立城鄉一體化的理念
城鄉二元體制是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城鄉一體化有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有助于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構建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礎,社會公平的實現與教育公平的實現有著密切的關系。實現教育公平不可單獨研究農村教育或城市教育,而要把兩者聯系在一起研究,防止脫離城市教育的農村教育出現。我們應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并不是要求兩者的統一化、同一化,而要保持各自的特色,例如校本課程要體現各地的文化特色。
\\(三\\)對弱勢群體實行補償性政策
根據“叢林法則”,在實現教育公平過程中要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因此,政府要加大醫療投入,減少特殊兒童的出生比例;要改變以往特殊學校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分布格局,增加特殊學校的數量,并要合理分布到各個中小城市;增加財政扶持的力度,減少教育對家庭產生的壓力,讓更多的孩子擁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宣傳,打破家長的傳統觀念,積極讓這類特殊兒童接受教育。
《世界人權宣言》強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女童也是公民,政府須加大對落后地區的觀念宣教力度,糾正長期以來重男輕女的觀念,提高女童的入學率。一個人在社會競爭中所需要的知識,大部分都是通過教育獲得的,所以,不管是男童還是女童,不接受教育,必然會在競爭中處于弱勢。
解決問題,還需從根源進行考慮。因此,國家還應考慮進一步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適當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降低就學的經濟投入,讓更多的學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張紅.反映中國教育政策價值取向的兩種關系: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J].經濟研究導刊,2012\\(11\\).
[2]吳永軍.教育公平:當今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核心價值[J].教育發展研究,2012\\(18\\).
[3]國家教育督導團.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5———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公共教育資源配置情況[J].教育發展研究,2006\\(9\\).
[4]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3\\(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華樺,蔣瑾.教育公平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7]鮑傳友.教育公平與政府的責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