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以下簡稱思政課\\)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政課的教學是否為廣大學生所信任、所接受,直接影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社會結構正處在轉型期。就信任關系而言,在“傳統”邁向“現代”的過程中出現了“斷裂”,即處于傳統信任逐漸消失,現代信任尚未建立的窘境。高校思政課的信任危機就是在“傳統”邁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中引發的。
一、對信任結構的分析
在社會學中,信任是被作為一種極端重要的社會現象來進行研究的。信任關系存在于社會系統的各個方面,良好的信任關系對社會系統的運行和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著名社會學家愛森斯坦德提出了一個概念: 信任結構\\( structure of trust\\) 。他認為,信任結構包括兩種形態: 特殊主義信任結構和普遍主義信任結構。
在特殊主義信任結構中,人際信任和權威信任是主要的形態,也可以叫作人格信任。而普遍主義信任結構則是一種系統信任,它具有普遍化和制度化的特征。
按照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傳統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特殊主義信任結構必然被普遍主義信任結構取代。
在以親疏關系為主軸的傳統社會,人們的生活基本上是向內的,加上熟人社會、“長老權威”等因素,傳統社會的信任結構主要是基于情感的人際信任和權威信任。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是向外的,隨著全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和傳統權威的消散,人們很難形成互利的社會關系和穩定的集體意識,因此只能形成基于普遍性和制度性規則的信任。
在高校,大學生基本上是在校園共同體內學習和生活,因此他們的生活是向內的,他們能夠形成較長時期較為穩定的互惠關系和共同體意識。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與同學和教師建立起比較熟悉的社會關系,教師也在教學和管理中建立起了自身的權威。我們可以將大學校園比作帕森斯的社會系統理論中的“傳統社會”,它基本上符合愛森斯坦德的特殊主義信任結構\\( 即“人格信任”\\) 的特征。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孤立的、封閉的,它離不開千變萬化的外部環境。隨著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人際交往變得廣泛,人際關系變得復雜。高校思政課的教育環境的退化和教學內容的脫節就根源于現代社會,基本符合普遍主義信任結構\\( 即“系統信任”\\) 的特征。
二、高校思政課信任危機的主要表現及原因
\\( 一\\) 高校思政課“人格信任”的基礎動搖
在校園場域內,思政課教學信任關系的主體主要是思政課教師和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信任關系是在校園內的互動和交往中建立的,但目前二者產生信任的基礎正在發生動搖。
1. 高校思政課教師權威削弱
在高校,教師的權威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學生對他們的自愿的服從和支持。但在現實中,一些思政課教師的權威正逐步削弱,主要表現在:
第一,一些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學、不懂、不信。有的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內涵一知半解、將信將疑;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高談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課堂下卻鼓吹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 更有甚者,個別教師利用大學講臺詆毀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大肆宣揚西方腐朽的價值觀。這些教師的某些言行可能短期內能博得部分學生的好奇或贊同,但長此以往,在具有一定辨別能力的大學生中的可信度則大打折扣。
第二,部分思政課教師忽視思政課的教學規律。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思政課也不例外?,F實教學中,一些教師不知道、不研究、不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盲目、隨意地開展教學。教師不研究學生的特點和需要,不注意教學的反饋調節,自己在講臺上滔滔不絕,慷慨激昂,而講臺下學生則聽者寥寥?!白裱逃幝砷_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會較好地在教育主客體之間建構起良好的信任機制,就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只會走向其反面?!?br>第三,少數教師缺乏敬業精神,道德水準不高。有些教師課堂上抨擊腐敗現象,宣傳奉獻精神,自己卻一下課就走,不與學生交流談心,不過問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不關心學生的困難和成長。這些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的作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大學生看來卻是對學生的淡漠,只會讓教師崇高的人格和道德形象崩塌,產生信任危機。
2. 高校人際信任式微
人際交往是大學生適應校園和社會生活、滿足自身需要的普遍行為。在高校,人際信任危機包括兩個類型,一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信任危機,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危機。
第一,師生關系不夠融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的互動和交往中進行的。隨著教師在與學生交往行為過程中的權威的削弱,學生對教師的看法和希望也發生改變,對教師開始懷疑和不信任。同時,在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中,來自教師不良行為的“暗示”也使學生的交往態度和行為發生改變,他們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師非信任行為的影響,開始對教師采取非信任的態度和行為。
第二,同學關系不夠親密。在制度信任尚未建立,熟人信任逐漸式微的轉型社會,任何“非信任”事件的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出于對自身利益的保護和來自他人的影響,大學生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往往采取自私、消極的態度,他們對同學半信半疑或者完全不信任?!霸谌穗H交往中,人的行為模式是‘正相’行為模式?!?br>也就是說,人際交往中一方的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行為。這樣,非信任行為的“傳遞”就促成了學生之間不信任的普遍化。
\\( 二\\) 高校思政課“系統信任”的基礎不牢
在社會場域中,人們對系統化的社會規章制度的信任是建立現代信任的基礎。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政課并未及時加固其“信任系統”。
1. 高校思政課環境的失范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綜合國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使高校思政課難以具有說服力。
第一,高校存在的不和諧現象直接引發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不信任。在高校的管理和服務過程中,少數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效率低下,有的還存在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工作作風; 在入黨、入團的推薦方面,三好學生的評選及各類獎勵評選工作中,不透明、半透明的工作狀況依然存在; 一些家庭困難、情況特殊的大學生沒有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 部分涉及大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等等。高校內的這種狀況沒能為思政課教學起支持作用,相反,這些失范行為卻為大學生對思政課的不信任打開了大門。
第二,極其復雜的網絡環境干擾了思政課的實際效果。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接收信息變得快速和多樣。網絡內容既豐富多彩,又魚龍混雜。
一些非法的網絡媒體和不負責任的個人散布不道德的、反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思想和信息; 一些西方敵對勢力也利用網絡水軍和寫手,發布和擴散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危害黨和政府的言論。這些極端負面的信息都與大學生所期望的正能量行為形成強烈反差,直接強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關系。
第三,黨內和社會上的消極腐敗現象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正如十八大報告嚴肅指出的: 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 社會矛盾明顯增多; 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 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 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 等等。高校不是象牙塔,大學生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耳聞目睹的社會現實與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的反差,導致他們產生了對課程的不信任感甚至抵觸情緒。
2. 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脫節
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矛盾導致思政課的信任危機。目前,思政課只是在努力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而對滿足學生對未來生活的需要、發展的需要考慮不夠。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也有自身各種需要,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就業謀生的需要。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今天,社會競爭異常激烈。當大學生發現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和道理在現實中用不著、行不通的時候,他們就會對思政課的內容產生懷疑。所以,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與學生需要的脫節導致學生產生信任危機。
三、高校思政課教學擺脫信任危機的出路
根據帕森斯的現代主義邏輯,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必然導致特殊主義信任結構向普遍主義信任結構的轉化。
但這并不代表“傳統”與“現代”的相互排斥,相反,在不同場域中存在著不同的信任結構。就全社會范圍來看,特殊主義信任和普遍主義信任可以同時存在,并且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所以,改善導致教師權威信任危機與學生人際信任危機的傳統校園環境,改變導致教育環境信任危機與教學內容信任危機的現代社會的負面因素,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 一\\) 構建思政課教學的人格信任
第一,努力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素質??鬃釉?“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熓撬枷胝谓逃顒拥闹鲗д?,教師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思政課的效果。思政課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著作,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原理,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理想,做到真學、真懂、真信馬克思主義,發自內心地熱愛社會主義事業。其次,思政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道德是一定社會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是一個人人格的核心。教師的理論水平再高,教學能力再強,如果道德水平低下,知行不一,就不能為學生做好表率,也就不能在學生間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各高校要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將教師的道德素質評價作為教師各項考核的重要指標,并逐漸制度化、常態化。
第二,切實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合理需求。馬克思主義認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一切思想行動的最終原因?!八枷胝谓逃膶傩阅芊駶M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受教育者信任的前提條件?!?br>高校思政課要被廣大高校學生信任和接受,必須要以人為本,把學生的合理需求放在價值追求的主體地位上。思政課既要注重人文關懷,尊重、理解學生,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要,又要注意保障學生的實際利益,關心、幫助困難學生,滿足學生合理的物質需要。思政課教學只有關注學生內心意愿,滿足學生成長需要,才能打動學生心靈,取得學生信任。
第三,通過非課堂教育搭建師生人際信任關系。
雖然課堂教學是思政課的主要形式,但是非課堂教育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諧、信任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是教師開展教學的基礎。非課堂教育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它可以增加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增進彼此的了解和感情,從而提高人際信任水平。在課堂外,思政課教師要積極組織和參與班級、校級集體活動,在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中深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友誼。此外,教師還應利用微博、微信、QQ 等新媒體平臺,在課堂外主動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在非課堂交往中搭建相互信任的人際關系。
\\( 二\\) 構建思政課教學的系統信任
“教育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要素?!睒嫿钊诵湃蔚闹贫拳h境是建立系統信任的奠基工程。
第一,落實高校內各項規章制度。高等院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完善,從來不缺公開、公平、公正的制度,缺少的是落實。學校各級黨政部門及教學機構,全體教師及工作人員,都要在校黨委的領導下,將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真正落實在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的過程中,讓廣大學生看到、聽到,受到感染和啟發,提高制度本身的信任度。此外,還要加大對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檢查監督的力度,實行責任追究,使各項制度落實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最優質的制度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廣大學生的信任,提高思政課教學環境的可信度。
第二,優化社會媒體和網絡環境。政府主管部門要繼續加大對電視、廣播、報紙、期刊的監管,遏制反人類、反社會言行的傳播,同時,還要引導社會媒體傳遞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等正能量。此外,還要加快網絡立法,通過推行網絡實名制、網絡黑名單等措施,凈化網絡環境。只有一手抓社會媒體,一手抓網絡環境,才能使思政課擁有較好的輿論環境。
第三,創新教學內容、手段和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就是教育。也就是說,教育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是有效的教育。社會熱點問題既是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也是大學生觀察社會、認識社會的窗口。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課教師既要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又要正確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解讀社會熱點問題,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提高課程的實效性。同時,要努力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既要依靠自然科學領域的新媒體、新技術,又要挖掘整合社會科學相關學科如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的教學資源及研究方法,做到理論與實際的統一,贏得學生的認同和信任。
第四,在社會實踐中,整合各種教育因素,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思政課的性質決定了其固有的實踐性,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可以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生命力和說服力。2004 年國家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就明確提出: “高等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蓖ㄟ^組織各具特色的校園社團活動和社區服務活動,讓廣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入社區,走進社會,將所學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在實踐中鍛煉和磨礪自己。將思政課的空間延伸到校內外的各個地方,在積極、健康的社會實踐中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這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又能夠提升思政課教育環境自身的信任度,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環境的系統信任。
參考文獻:
[1] Eisenstadt S N,Roniger L,Patrons. Clients and Friend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 Talcott Parsons. The Social System[M]. New York: The FreePress,1951.
[3] 陸志榮,鄧云曉.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機制論綱[J]. 思想教育研究,2008\\( 151\\) .
[4] 巫春華. 略論人際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嘉應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5\\) .
[5] 楊伯峻. 論語澤注[M]. 北京: 中華書局,1980.
[6] 范碧鴻. 思想政治教育信任理論初探[J]. 學術論壇,2010\\( 3\\) .
[7] 張耀燦,劉偉. 論教育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J]. 江漢論壇,200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