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中國高等教育逐漸步入了大眾化時代。在擴招過程中,地方高等學校\\( 簡稱地方高校,以下同\\) 由于數量眾多,更因其一般性的辦學定位,自然成為了擴招的主力軍。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超常規發展時期,尤以地方高校的發展更為顯著。從 2003 年開始,大學畢業生數量開始顯著增加,隨之而來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開始呈現,高校培育的人才經市場選擇后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這和我國當前快速發展的經濟現實是不相符的。大學教育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之間出現了失落的環節,必須妥善處置,才能有效發揮大學的職能。本文力圖確立地方高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存在價值,科學界定其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并以此為依據,將大學的建設與發展與社會存在有機結合,以教育經濟社區為載體,從大學場域出發,立足大學固有的文化場和技術場,深入探討大學教育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以期對當前我國地方高校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
一、大學職能演變過程中的存在價值考察
地方高校是我國大學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其職能界定關乎到大學的存在價值。從歷史視域下考察,現代大學職能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 教學→科研→服務社會。在演變過程中,大學逐漸成為一國或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對經濟的影響甚為悠遠。如果說教育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載體,文化對技術的限制則構成了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影響對象是區域及區域內的群體而非個體。大學教育是社區教育的延伸,大學教育對經濟的直接作用是技術運用和新技術研發,間接作用是為經濟建設與發展培育技術和技術人才,孕育文化技術和技術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發展。
1. 國際視野下大學職能的歷史演變?,F代意義的大學源于歐洲中世紀。大學從誕生第一天起,大學的職能即隨著時代發展的變化而在不斷地調整,體現著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屬性。我國在清朝晚期才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同時期的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大學體系早已形成,面對西方發達的工業體系與堅船利炮,當時的教育管理者只能借鑒國外大學已成熟的經驗“照本搬來”,培養急需的技術人才是當時強國之路的被動選擇。從國外大學的成長歷程上考察,不難看出,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學的傳統職能不斷地被改造和發展并產生出新的職能,大學職能的變化正是社會變革的縮影,體現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學職能的調整過程就是充實其內在生命力的過程,是大學社會角色得以延續的根本。在特殊時期,大學如果能夠預見到社會發展變化的各種趨勢并適時做超前的結構化調整,將對大學地位的變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大學職能演變的三個重要階段:
\\( 1\\) 履行單一的教學職能,崇尚普遍知識傳授的博雅教育理念;\\( 2\\) 履行科學研究與教學相統一的雙重職能,培養具有完美人格的“由科學達至修養”的人才理念;\\( 3\\) 強調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多元職能,崇尚大學全方位服務社會的“大學是社會服務站”的理念。傳統觀點認為: 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英國牛津大學的辦學理念近乎完美的體現了教學功能; 德國柏林大學辦學思想將科研功能做了最充分的演繹;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以直接服務社會為導向,被譽為“社會服務站”,直接服務社會的“威斯康星”理念成為了美國高等教育的主導理念?,F代大學制度被引入我國后,我國既沿承了界定大學職能的一系列做法,又予以中國化處理。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結合我國國情,對大學進行了分類管理,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等級制度,不同的等級對應著不同的職能,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學與科研受制于各種行政條款的規定,也影響了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有效發揮。
2. 現代大學職能的民族性表達及存在價值表述。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離開文化談技術失去了教育的本質,對大學職能的界定仍需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上進行闡釋,現代性訴求與民族性表達必須融合才能揭示出我國大學的存在價值及社會責任。古人所謂的“大學”乃是最高的學問,并非教育機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國古代的教育走的是人文主義之路,從儒家的“為己之學”出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考量人與自身的關系開始的內省之學,依次進入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所有的關系均納入個人使命與社會責任體系內,是內圣外王之學,對應的教育機構從私學、鄉學開始,較高層次則是太學、翰林院等,明清時期的學院派更是高深學問的殿堂,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很多讀書人都自主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中國的“士”文化一度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維系了中國兩千余年相對穩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我們不能因為現在落伍了,就對中國傳統的教育精神進行否定。中國大學的職能在借鑒西方大學的“教學、科研、服務社會”職能的基礎上,有必要加上“文化傳承與創新,培育民族精神”等內容,“大學作為守望人類思想、精神、理智與知識的象牙塔,文化性是其內在特質,大學的一切活動都深含著文化?!?br>大學的根本職能是通過傳承、研究和創新高深知識來培養人才,大學的一切活動都與知識有關,知識又必須限定在文化框架內,因此大學的組織文化是復雜而混沌的,表現為關系的結合,如文化關系、知識關系、組織關系等。大學與社會不是脫節的,在社會中辦大學需確立社會與大學的聯系點,從社會學角度上看,大學應該是沒有邊界的,大學的邊界實際上是大學場域的功能延伸,延伸的廣度與深度反映的正是大學職能發揮的效果,因此,大學存在的所有的關系結構必須借助某種平臺才能充分發揮大學的職能,這個平臺是踐行大學精神、引領社會發展的關鍵。
二、教育經濟社區概念界定及表征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認為: “一個場域可以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辈嫉隙蛑鲝垙年P系的角度去考察事物,主張把事物放到具體情境以及與其他事物的關系中來理解和分析,并使“關系”成為把握實體存在的邏輯起點。視大學為場域,其場域功能即為關系體系的延伸與實現。如技術與文化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校與社會的關系等,每個客體均在關系架構中占據著位置,在不同的網絡架構中,每個客體所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其價值也不盡相同。國外很多大學立足社區或企業組織開展教學和科研,大學的組織文化與社會的結合有效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從文化、技術角度審視大學職能,則發揮大學職能較佳方法是為其提供載體,以此為鑒,我們將社區與企業組織綜合考慮,提出教育經濟社區概念,它實現的是大學的存在價值與發展愿景與社會的銜接,教育經濟社區的意義在于彌補大學與社會之間“失落的環節”,大學正是在遵循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累積存在的價值體系,從而彰顯其社會責任,引領社會發展。
教育經濟社區是以社區教育為原型發展起來的,早期的社區教育關注的是教育的內化功能,它多以建構社區文化為核心開展其具體的教育活動,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必須立足社會發展和特定的經濟需求,單純的文化傳播會將教育的功能隱去最終導致其文化功能的喪失,教育經濟社區作為大學關系復合體的延伸,是大學場域邊界與社會邊界的重合部分,是在教育社區與經濟社區、現代教育與市場經濟緊密聯系過程中出現、存在、發展的,教育經濟社區是以地方高校為載體,及時、準確、真實地反映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本土化”教育模式,實質是以社區為平臺協調高等院校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以技術文化積極構建經濟文化,是教育經濟化的現實反映,基本職能是培育人才、技術應用與研發、凝練技術文化。
構成教育經濟社區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 依據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運行,橫向的技術運用管理; 2. 依據計劃經濟管理,縱向的技術研發; 3. 以大學為基礎的研究活動,核心技術力的保持與研發; 4.
自組織文化的建設與管理.而教育經濟社區的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化教育。從教育的角度上審視大學場域中的學生,學生是主體。在關系結構中,教育通過培育學生為經濟社會服務,教育首先要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在信息社會,學習者的就業機會較多,失業的風險隨之增加,教育內容與教育過程不能單純的考慮就業,同時還需要考慮失業后應該怎么辦等關鍵性問題,穩定的職業結構體系在信息社會逐漸被瓦解,知識的半衰期正在縮減,立足知識的教學模式易使學生遭遇未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為此,大學應開展雙維的教學形式,即立足知識的就業型教育和立足信息的失業型教育,這就充分考慮了經濟運行對高等教育的各種影響,信息時代的高等教育必須在經濟運行規律的平臺上不斷進行調試,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實效。教育經濟社區第一特征即為經濟特征,指向就業和失業,構建一個教育平臺\\( 就業平臺\\) 和一個補償性教育體系\\( 應對失業\\) ,是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社會性延伸,解決的是市場需求問題。
第二,社區化教育?!皩W校、企業、學生、社會發展”四者之間關系如何界定關系到高等學校服務社會職能的實現。教育經濟社區在借鑒校企聯合辦學經驗的基礎上試圖協調好上述四者之間的關系,通過社區縮短學校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距離,在理論層面構建“大社會、小學?!钡霓k學模式,“大社會”體現在社會發展的預期上,大學必須堅持符合教育規律的適度超越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的原則開展學科建設,社會與學校的關系是動態的,非平衡狀態的,社會應占據主導地位,“小學?!笔菍W校教育的實現適當適度的融入區域經濟的情境中,“小”指的是學校的社會化功能應由宏觀向微觀傾斜,注重理論教學向實踐的轉化,轉化過程中堅持文化導向。社區化教育作為教育經濟社區第二特征揭示出教育實踐社區化的可能形式。
第三,人本化教育。在信息時代,教育權向學習權的傾斜賦予了學習者更多自由選擇教育的機會和實施知識創新的可能,這種選擇如果沒有外部環境強有力的支持,學習權必然重新向教育權傾斜,因為很多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掌握著大量的教學資源,他們擁有教育資源再分配的話語權,以知識為主體的教學結構不會改變,就業后的再次失業可能性必然成為教育的兩難問題。人本化教育是教育經濟社區的第三特征,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為主體的學習資源再構建的理論探討,最合理的學習資源是建立在社會資源的公平選擇上,現有的校企共同體培養模式或將為這種人本化教育提供實踐上的參考,是創設教育經濟社區的現實可能。
三、地方高校與教育經濟社區的關系
以市場為紐帶,資本運營是地方高校參與社會生產,實現雙服務的有效手段,資本類型主要有土地資本、貨幣資本、制度資本、技術資本、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和文化資本,地方高校擁有資本體系的七分之四,完全有能力參與邊界內的各項社會生產活動,但由于地方高校是教育機構,非營利性單位,不可能實際運營各種經濟活動,借助“教育經濟社區”,地方高??蓪ζ湮锢磉吔邕M行延伸,將各種關系的存在價值一一體現出來,大學的關系體系通過兩個場域展示出功效,一是文化場,二是技術場,社區是對地理位置和文化的限定,因此教育經濟社區展現為兩個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一是教育社區,針對的是文化場,二是經濟社區,針對的是技術場,最后所有關系的探究都可以回歸文化與技術。
1. 文化場 - 教育社區。人類最初對技術的使用一般處于探索階段,很難達到文化層次,但隨著人類對技術理解的深入,人類逐漸以一種或幾種約定的方式審慎的運用和開發技術,最終導致原初技術打上了深刻的文化印記,形成了所謂的“文化技術”,是指用文化限定的技術,是技術與文化的結合體,從人類的視野出發,任何一項技術很難擺脫文化的束縛,它構成了文化的內核,是文化場的動力系統,例如中國的漢字技術建立在一套表意系統基礎上,從“一”開始的“一畫開天”到“王”的“天地人合一”,這種自然和諧的思想深刻影響著后續的每一項技術系統,每一項技術運用所衍生出的文化必須根植于“文化技術”的基礎上,“文化技術”是文化的內核,是文化場的動力系統,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必然對原有的文化進行說明或改造,由此形成的“技術文化”是技術的內核,技術對文化的反作用構成了文化場的控制系統,決定著技術研發與推廣的方向。獨立的技術對應著物質文化,是“技術文化”的具體形式,它在社會存在體系中的先天不足\\( 因為從文化的角度上看,任何技術都不是完美的,計算機推陳出新即是明證\\) 構成了文化場的反饋系統,反饋系統或可影響控制系統,調整其方向,但不會影響動力系統,獨立的文化或可稱為限定的自由精神,對應著精神文化,這正是文化場的作用域,按照皮埃爾·布迪厄的觀點,是文化場中主體客體相互制約形成的“慣習”,即一般價值觀的形成,這正是大學場域功能得以延伸的原因,延伸的作用域即是教育社區,在推廣一般價值觀\\( 普世的價值觀\\) 的基礎上承載起文化傳播與創新的歷史責任與社會責任,積極做好核心文化建設是大學場域功能實現的核心,在立足“文化技術”的前提下凝練大學的文化精神并影響著區域內的人類的行為準則與思維形式。場的作用域即為教育社區,它主要通過文化技術與技術文化和教育經濟社區發生聯系,地方高校的目標體系堅持著文化推廣、創新和技術研發、應用的底線,核心的文化與核心的技術限定在組織結構中,這是保佑民族文化與民族技術的根本,所建立的教育經濟社區踐行的是地方高校的亞文化技術與亞技術文化,作為文化與技術的緣起,地方高校堅守的是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精神家園,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培育民族精神的歷史使命。地方高校借助教育經濟社區影響著區域內企業組織的文化建設,完成其歷史使命。具體見圖 1 和圖 2。
2. 技術場 - 經濟社區。純粹的技術很難對文化產生任何影響,文化與技術的結合形成的“文化技術”類似于經濟基礎,表現為基本符號,是最根本的技術,稱之為技術內核,和文化場中的“技術文化”相對應,其它技術都是在其基礎上進行演繹,用圖 3 表示。
基本符號對應著技術內核,是立足“文化技術”的“技術文化”,可以用技術力表征。從基本符號出發衍生的符號與文化內核相對應,文化內核在文化場中是由文化技術決定的,這樣就出現了如下結論: 基本符號→技術內核←技術文化; 衍生符號→文化內核←文化技術。
通過比較,不難發現,基本符號難以構成文化內核的原因正是因為其是以技術為主導,其對應的技術文化還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衍生符號構成文化內核恰是因為其靈活的適應性,構成文化內核的技術應該具有某種張力,例如二極管、三極管可簡單視為基本符號,但據此衍生的數字技術進而形成的物化產品\\( 如手機\\) 改變了人類對信息獲取的態度,信息文化也由此產生。符號變異指的是利用基本符號、衍生符號組裝產品,是物化形態的技術作品,符號競爭是對符號組合選擇的法則,是產品形成的技術準則。作為技術場的機理與文化場相似,場的動力系統和作用區域是場功能發揮的關鍵,要求大學必須做好三項工作,一是核心技術力的研發,二是基于核心技術力的技術研發,三是相關人才培育。這三項工作為場域功能的延伸提供了可能。場的作用域即為經濟社區,大學通過技術輸出和人才培育影響著經濟活動的運行,教育經濟社區則為大學社會責任的實現提供可能,具體見圖 4。
四、大學職能在教育經濟社區中實現的可能
教育是對大學特性的說明,經濟針對的是技術場域,社區針對的是文化場域,沒有文化的企業很難長久,沒有文化的個人則是教育的悲哀。政府要想充分發揮地方高校職能,應為地方高校發展提供適當的土地和貨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獲得政府捐贈的大量土地后才將其服務全州的理念實現,地方高校所擁有的資本必須借助政府的資本才能夠產生作用。地方高校借助文化場和技術場對教育經濟社區施加影響,發揮文化引領和技術扶持等重要作用,教育經濟社區則密切與高等學校合作,實現文化與技術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價值,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實踐。
1. 人才培養的選擇性與社會需求實時性的銜接。地方高校應站位高遠,在人才培養上立足長遠,兼顧文化和技術的雙重需求,既培養急需人才,也要積極做好人才儲備,積極開展核心技術力的研究及技術的研發、應用,真正的人才是在實踐當中產生的,教育經濟社區要為人才培養與技術應用提供平臺,借助現有的企業組織構建與大學教育相互配合的研究所與實訓基地,針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立相關的研發機構,構建企業文化,依靠大學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術儲備,教育以解決問題為主,很多問題都可以在經濟領域尋求答案,以問題為切入點,不同的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的方法,人才的特色在于其方法選擇上的優越性,基于情境的問題式教育是教育經濟社區與地方高等學校課堂教學相關聯的要點。問題輸出一端是教育經濟社區,對人才培養規格進行選擇,輸入一端是大學課堂,最終的輸出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才培養的實時性。
2. 核心技術力的穩定提升與技術應用的社會需求銜接。核心技術力是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針對的是基干產業\\( 機械、電子、化工、鋼鐵等\\) ,它的發展是緩慢的,但依據核心技術力得出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則屬于下游產業,它的發展是快速的,地方高校必須在維系核心技術力的穩定發展的同時,積極進行技術的推廣與研發,前者是后者的根基,沒有核心技術力的支持,企業只能成為打工者\\( 進行外部組裝、加工工作\\) ,企業沒有市場競爭力,教育經濟社區既是地方高校技術研發與應用的試驗場,同時也是推動地方高校進行學科建設與發展的誘因,所有技術只有轉化為產品才能提高其價值,這正是教育經濟社區的優勢所在,它為高校進行技術研發提供了可能,也提升了高校存在的價值。
3. 大學精神與組織文化建設的兼顧。大學精神的本質是使命與責任,文化與技術的結合催生的“文化技術”是大學精神的有效表述,是對技術的人文關注,技術運用催生的技術文化又是對“文化技術”的強有力補充,體現在有限度的使用技術促進社會發展,維系社會和諧,企業作為生產產品的場所,高度關注技術必然將企業發展與利潤結合,社區作為人群居住的場所,過多關注生存技術必然導致人類精神的匱乏,歸屬感缺失,大學精神是組織文化形成的根源,反之,它又極大促成了大學精神的提升,教育經濟社區是大學精神提升的進一步來源,是大學踐行其使命與責任的試驗田。
結論
地方高校擁有的資本為其邊界延伸提供了各種可能,教育經濟社區是地方高?;顒印皥鲇颉钡募斜憩F,是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平臺。教育經濟社區是承載著大學責任與使命的動態空間,是大學功能實現的重要場所,也是促進大學發展的重要支柱,二者的銜接彌補了大學建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協調,教育體現著地方高校本質屬性,將教育視為文化與技術的結合,對提出教育經濟社區概念提供了依據,據此,教育經濟社區必然對大學職能的發揮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余雪蓮. 大學職能觀視角下的西方大學理念的推進[J]. 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 9\\) : 57.
[2]歐小軍,盧曉中. 大學文化場域下學術與行政之關系———一種關系思維方法論視角[J]. 教育發展研究,2010\\( 23\\) : 24.
[3][法]皮埃爾·布迪厄.[美]華康德,李猛,李康譯. 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61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