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問題,還是教育的中國問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中國的教育問題”是發生在中國的,單純是教育方面的問題;但“教育的中國問題”,就不單純是教育的問題,而是在中國有關教育的各種問題。
“錢學森之問”不是問大學而是問社會。中國現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呢?在全國各地的媒體和我們日常言談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評的。這就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講素質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覺得素質教育行不通。一方面減負講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也發了文,但是負減得了嗎?“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是所謂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不是問大學,而是問社會,我想錢學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教育再好,需要社會提供學生發展的空間。中國的問題,更多是要問社會,而不要僅僅問大學。
教育出路應合理分流。如果社會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揮棒你可以不聽。你不受高考的影響總可以吧,比爾·蓋茨當初輟學自己創業,請問如果你們的孩子放棄上大學要創業,你會支持嗎?如果家長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指揮棒就起不了什么作用?,F在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非常大,社會不解決,難道靠高考就可以解決嗎?直接解決社會公正不是靠學校、教育,也不是靠觀念,而要靠政府。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 年大學的毛入學率應該是 30%,根據十二五規劃是 30%多。也就是說,到 2020 年,理論上會有 30%-35%的學生能夠進入大學,其他人就是非大學、工作或失業。如果這 60%多沒有出路,或者說跟那 30%多差異很大,會出現什么情況?現在因為其他途徑的出路越來越窄,就只有靠上大學了。農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城里人,才有可能有體面的職業。否則他永遠只是農民工,即使在城里工作很多年,他們還是不行,很可能他的孩子將來還是農民工。城里的孩子千方百計也要上大學,因為現在做什么都講學歷?,F在如果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境遇,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大學。如果這個社會的青年都已經合理分流了,最后剩下的 30%多準備上大學,而他們又很明確自己是要上應用型大學還是要繼續研究等等,這樣繼續地分流,大學就沒有壓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可以實行各種考試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國統一招生,否則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解決青年的出路問題,不是大學的事情,而是政府、社會的事。社會解決好這個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夠在不同的階段找到不同的出路,才能夠保證各級學校是良性競爭,也能保證各種人才得到發揮,也能夠使學校、老師盡心盡責讓孩子成才。一味將社會的責任推到學校,這對政府來說是不負責任,對輿論來說是誤導,對家長來說加重了不必要的負擔,對孩子來說扼殺了個性,迫使他們走這樣一條獨木橋。我認為這才是中國教育的實質問題。
社會不能過度干涉教育。教學是一個人對人的藝術,是因人而異、因校而異的。世界的一些名校,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規矩,社會用不著去干涉,學校如果什么都被社會干涉,那這個學校是辦不好的?,F在我們校長規定學生不許帶手機,馬上報紙就要討論,只要家長、學生簽字同意,不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學校就可以做,形成自己的傳統?,F在片面要求社會公正一定要由教育來體現,根本不尊重教學的規律,讓教育承擔不應該承擔的任務,那么中國的教育是辦不好的。
義務教育需“在同一條起跑線”.學校的公正首先要靠政府,義務制教育是強制的。孩子到了規定的年齡,家長或者監護人就必須要送孩子上學。對政府也是強制的,政府必須要保證孩子有這樣的機會,比如說這個孩子家離學校很遠,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教育部早就宣布普九了,我說應該公布國家義務教育最低標準,多少孩子要配一個教師,餐廳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
像美國、日本,窮鄉僻壤的學校和城市的沒有多大的差別,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基本設施都是有的。我們說要辦世界一流大學,這不能是夢想,但是如果說要辦成世界一流的義務制教育,絕對可以做到。如果我們的義務制教育是一流的,那么絕大多數家庭就是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今后能不能上大學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大學對國民素質的提高,基礎第一是家庭,根據我個人的體會,很多規矩、規范,涉及到信仰的某種行為,最關鍵的是從小的灌輸,習慣成自然。到了大學甚至是高中就根本來不及了?,F在很多家庭教育,為什么出現那么多的問題,根子就是他們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就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將一些全人類都普遍認為的美德當作工具和手段。第二就是小學或者學前教學。義務教育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就能糾正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F在強調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責任交給每一個家庭,因為家庭做不到,但是至少進入學校,孩子們要在同一起跑線上。
這些不是中國的教育問題,而是教育的中國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但是如果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政府不全面來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單獨要求中國的教育辦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