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基礎
1.1公共產品的屬性與分類
現代經濟學最早對公共產品進行界定的是薩繆爾森,他在其著作中給的定義是:任何一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都不會導致其他人對該產品消費減少的產品,而私人產品在消費上是具有競爭性的,這種界定被后來的學者認為是對純公共產品的界定.斯蒂格利茨和阿特金森認為從更普遍的情況來看,公共產品應該具有這樣一種屬性,即某一人消費的增加不會使其他人的消費以同量減少(前提是該商品的總支出不變).此后,詹姆斯·M·布坎南提出了俱樂部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公共產品的概念,并且提供了公共產品的一般模型.按照眾多理論分析,根據公共產品的兩個顯著特征,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可將公共產品進行分類,一是完全滿足兩個條件的純公共產品,二是不完全滿足且具有一定私人產品特征的公共產品,即“準公共產品”.
1.2教育的產品屬性
通過對不同觀點看法的總結與分析,鄭秉文認為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我們用特征的角度去分析教育的提供過程:教育要排除一部分人參與消費所需的技術無論是難度還是成本上都不高,所以不具有明顯的非排他性.從非競爭性角度來看,增加一個人對教育的消費量并不會增加等量的分配成本.對于“公共產品政府供給”的觀點來說,非排他性的特征更為重要.根據經濟學的理論“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原則,是很難給消費者制定一個標準,更何況我們還需要面對一個“偏好難題”.所以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相對不發達國家,公共產品的供給仍由政府負責,而這也是區分政府與市場職責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1.3各個層次教育的屬性
1.3.1學前教育、小學、初中教育
這三類教育具有很廣泛的社會收益性,其非競爭性是十分明顯的,這三類教育可以看作純公共產品.
1.3.2中等教育
主要包括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雖然從受益角度來看,中等職業教育使得社會和個人雙方都收益不小,但由于兩類教育在性質上的差別,高中教育的受益傾向在個人,而中等職業教育的受益傾向是社會和個人.
1.3.3高等教育
相對其他層次的教育資源說來,高等教育的資源還是比較稀缺的.基于這個角度,高等教育的私人屬性更加明顯.
1.4教育產品的供給方式以及我國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根據層次階段的不同,教育供給一般被劃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由政府來“生產”全部的教育服務.政府的主要責任是提供“充足”的教育服務,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
第二:由政府和私人部門共同“生產”.如公立和私立學校,前者是為了滿足普通大眾的基本需求,后者是為了滿足部分人群的特殊教育需求.由政府委托私人部門“生產”.二者就教育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價格等內容簽訂供給協議.收費方面比完全市場化的類型要低.從下表我們可以得知,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反映著我國居民消費水平雖然越來越高,但支出中食品所占的比列越來越少,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居民越發有能力承擔更多的教育支出.
盡管如此,但我國總體的教育供給依然不足,尤其是在優質教育方面.原因很容易理解:優質教育資源能夠帶來高收益———既有物質也有非物質的.這樣必然導致需求量與日俱增.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國家和市場需要提供與之相適應的體制.但從目前情況看來,整體框架的政府“單一”供給的模式使得矛盾日益加深.有數據顯示,在我國的教育投資上,政府的主導地位無法撼動.而與財政性教育經費比較,民辦學校辦學經費幾乎不到財政性經費的1%,其他教育、社會捐贈、民辦學校這三部分加起來總共只占到了4%.
2、單一供給模式下所反映出來的問題
2.1教育管理制度方面:
2.1.1教育的管理制度“失靈”
在這種政府單一供給的模式下,容易產生政府的“壟斷性”.我國現行的體制是由教育主管部門根據規劃制定未來目標和規劃,然后由財政部編制教育經費預算.在這個過程當中,教育部門、學校與財政部門是相互分割的,這樣導致了教育經費決策的“分散化”.所以,教育撥款經常出現程序不規范的情況.
第一,教育經費投入方式存在問題.目前,我國采用的是“基本支出預算加項目支出預算”的投入方式.但在實踐中,這種很難準確反映出各學生的培養成本.這種“基數+發展”的算法實際上沒有將學校之間的差別體現出來.
第二,預算管理體系設計不合理.目前,我國的預算管理體系制定依據大多是根據上一年的情況而定,各個部門之間銜接不足導致了預算的短時效性,也無法很好的滿足各教育單位的合理需求.從監督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的審計部門、人大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監督機制尚未形成,也缺乏有效的監督.
2.2經費使用方面
第一,教育經費使用效益低下,導致出現教育支出未能體現其優先性.如學前教育階段所暴露出來的教育供給的“失靈”.此外,國家雖然實施了以教育收費為主的高等教育多元化籌資機制,但高等教育的財政支出仍占據了很大的的占比,所以這樣也會在無形之中削弱虛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支出.
第二,在支出總量方面控制不當.即便是在財政收入增幅緩慢甚至負增長時,教育支出仍保持著它絕對的剛性,這樣導致政府財力跟不上.政府為了追求“績效”會盡最大可能達到所謂的支出的“硬性標準”,這樣會加大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負擔.這種“法定增長”的問題已發展成了政府難以解決的財政問題.
3、部分國家地區的實踐經驗
各國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制定出適合本國本地區的措施和供給制度.但總體來說,由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承擔教育供給的特點是相同的.下面對兩個典型家和地區的情況作簡單的介紹:
3.1美國
美國學校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學校自行籌集.
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經費由政府全部承擔.但在解決過分注重公平而導致效率低下的問題上,美國引入了競爭機制,同時給予學生和家長跟多的選擇權,從而提高了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在高等教育層次,美國基本已經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教育募款機制.這個機制由專門的人員和相互獨立的部門進行募捐,募捐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值得注意的是其設立的一套長期穩定的高等學校捐贈機制,并對捐贈資產進行保值、增值以及政府推行各種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吸引捐款,使捐贈與被捐贈者達到“雙贏”效果.
3.2日本
除義務教育外,日本其他層次的教育都采用多元化投資辦學的機制.日本政府從立法和政策方面對私立學校給予支持與補助.日本的高等教育階段有三種形式的高校,分別是國立、公立和私立.前兩者的教育經費有80%來自于政府.政府鼓勵財團、企業及個人等辦學.而對于私立大學,政府則采取財政補貼和公布相關法律政策的方式促進其發展.
4、探索并構建供給機制的新思路
就本文分析的情況來看,要構建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供給機制最重要的是改變由政府一手包辦的供給模式,形成多元化辦學、多種類型學校并存的新格局,建立多元主體分擔教育成本的機制.
4.1準確界定教育支出的范圍
界定的范圍即指“廣度”和深度,也就是一個為橫向,一個是縱向.應繼續依法將強對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征收以及管理.確保教育經費的的使用效益.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對義務教育完全負責.每年可以撥一部分農村義務教育專項資金來普及農村的義務教育.在保證了義務教育得到充分供給的情況下,再逐步增加對其他教育階段的支持.
4.2形成多元化的辦學體制
通過對市場機制的引進,在教育領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資辦學體制.通過相關政策的引導和制度保障調動各方積極性.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加強各類學校間的良性競爭,豐富民眾的選擇范圍.這樣既能緩和投入經費不足的問題,又能通過競爭來提高教學質量.
4.3完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
首先提高非財政資金所占教育經費的比例,同時,要注重教育公平.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階段,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另外,在政府教育支出上,根據教育層次和類別確定投資主體以及投資比例.
4.4構建科學完善的救助體系
主要是針對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政府應建立起完善的綜合自主體系.在拓寬資金來源上,要構建由政府主導、學校與社會聯動參與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扶貧助學模式.
4.5積極發展民辦教育事業
針對一些供給十分不足的地區,可以與民辦學校合作,實現部分委托教育任務即通過政府購買來減少政府的一次性投入等辦法來扶持民辦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田凌輝.公共教育改革———利益與博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王磊.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選擇與變遷的制度經濟學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3〕陳華亭.中國教育問題籌資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4〕曹靜韜,馮紅梅.投資主體多元化: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