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是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顯著特征,作為城鎮化的重要參與主體,農民是否愿意進城不僅影響著城鎮化的推進,而且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關系著“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虞小強,2011)。在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走集約、智能、綠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而立足于農村居民本身,從他們的意愿出發,以他們的意愿為根本,將能夠探索出一條現實可行的新型城鎮化和統籌城鄉發展的人口轉移途徑。
理論綜述
關于影響農民進城意愿的研究中,“推拉理論”是研究流動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論,尤其是現代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慎洛加等人認為:農民進城意愿受到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投入之間的比率關系的影響,如果私人投入成本過大,會影響農民進城的意愿(慎洛加,2014);杜蘊哲對河南省的調查研究表明政府的征地補償、移民社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等利益因素會影響到農民對進城的意愿(杜蘊哲,2013);朱琳等對河南省鄲城縣的研究表明農民進城受到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個人特征和農戶家庭特征的影響(朱琳,2012)。
本文主要依托人口遷移推拉理論,重點從政策制定者轉變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和最終受益者-農村居民本身出發,考察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居民進城的主觀意愿,揭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主觀因素影響,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本文選取了延安市子長縣和安塞縣總計4個村莊為調查樣本,在各村莊選取25 名村民為本次調查對象,總共發放問卷100份,其中有效問卷87 份。問卷內容包括被調查農戶的家庭基本情況、農民進城意愿及相關因素,以及對新型城鎮化的看法和建議等。
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與統計分析
(一)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在調查對象中,性別方面,男性村民52 人,女性村民35 人;年齡方面,30-60歲中年階段的人數較多,占到51.72%;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上者占到59.77%,可能與調查期間為春節期間,外出青年務工人員普遍回村有較大關系。
(二)村民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情況
根據調查結果的分析,在調查員給村民解釋了城鎮化的基本概念之后,村民對于新型城鎮化的支持率較高。在國家出臺并落實相應政策情況下,愿意搬往城市、縣城或者新型社區的村民占到60.92%;不支持或不愿意搬往城市、縣城或新型社區居住的居民僅占21.82%.通過對年齡這一因素的分析,我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率隨之下降,尤其是60歲以上老年人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率僅僅只有26.67%,而30 歲之前年輕人達81.48%,可見,年齡因素和村民對新型城鎮化的支持率有著非常明顯的相關性。在村民的文化程度上,從統計數據上看,從小學到高中,村民進城落戶的意愿越來越強,文化為小學和高中程度愿意進城居住的比例分別是30.77% 和70.27%,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而文化程度為高中和大專及以上的區別不是十分明顯。而在村民是否掌握職業技能這一因素很明顯影響村民是否愿意進城居住,掌握職業技能的村民愿意進城居住的高達75%,而沒有職業技能的村民愿意進城居住的僅僅只有47.06%.總結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農民是否接受新型城鎮化,是否愿意去城市、縣城或者新型社區居住與年齡、受教育文化程度和職業技能掌握有著較為明顯的相關性。
(三)農民進城意愿主客觀因素分析
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要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村居民能夠過上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幸福生活。顯然這一切要實現的首要前提是村民要放棄以往分散居住的形式,通過移民搬遷、土地流轉和產業轉移等方式集中居住,最大限度的利用公共資源,享受公共福利。調查發現影響農民進城的因素主要包括了主客觀兩個方面,其中客觀方面主要是農民進城以后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而主觀方面主要是農民對于進城以后的生活方式轉變和人際關系改變等方面的擔憂可能會影響到農民進入城鎮居住。
1.影響農民進城意愿的客觀因素分析
當問到被調查對象希望住在哪種類型的城市(城鎮)時,選擇居住在城市、縣城、鄉鎮和新型社區居住的比例分別是 11.32%、28.30%、26.41% 和33.97%,反映出村民在對進城居住形式上更加青睞于縣城、鄉鎮和新型社區。我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生活成本過高,直接影響了整體競爭能力較差的村民的選擇;而我們發現選擇新型社區居住的村民的比例是最高的,在調查訪談中,村民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主要是縣城和鄉鎮的住房成本過高,村民大多表示難以接受,而新型社區國家有相關政策的補貼和優惠,集中居住的住房價格問題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說明農民對市場化的房價居高不下有很大擔憂。
戶籍是否會影響農民進城的意愿也是部分學者研究關注的因素,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農民對戶籍因素的影響關注度較低,在問到“假如進入城鎮居住,對于城市戶籍,你的態度?”這一問題時,農民選擇必須有戶口、沒這個必要和無所謂這三個選項的比率分別是13.79%、27.59%和59.62%,這一結果說明隨著統籌城鄉發展力度的加大,城鄉之間由于戶籍帶來的社會福利和保障差距正在日益縮小。
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是否健全是關系到農民進城后能否穩定生活的關鍵。通過數據分析,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最為關心的社會保障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在公共服務方面,農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務排名前四的分別是:子女教育、就業與培訓、基本住房保障和醫療衛生,這四項的比率為:79.31%、66.67%、59.77%和54.02%.而當問到“你認為,從農村進入城市居住生活的最大障礙是?”,選擇最多的一項是“沒有勞動技能,生活無保障”,占到62.06%,通過這兩項的對比,可見農民進城之后缺乏就業技能成為困擾農民進城最大的障礙因素,是農民對于城鎮化生活最為擔心的問題所在。
2.影響農民進城意愿的主觀因素分析
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也包括了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形式的現代化,所以應積極關注農民進城后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形式的轉變。在調查中,當問到“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后,對于城市生活是否習慣有無擔心?”,農民回答非常擔心、一般和不擔心的比例為:37.21%、39.53% 和23.26%,可見農民普遍對進城后的生活方式存在擔心,占到調查總數的76.74%,而擔心的主要原因為鄰里關系淡化和城市人的歧視問題等。在問到關于“進入城鎮居住后,你認為人際關系和農村相比會有什么變化?”,選擇“更加密切”、“沒什么變化”、“更加疏遠”的比例分別為:21.84%、28.74% 和49.74,說明農民對進入城鎮生活居住后人際關系有一定擔憂,害怕失去以往農村居住的熟悉環境和人際關系。
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通過對數據統計分析,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進城意愿與現居住鄉村與縣城距離遠近、年齡、受教育文化程度和職業技能有比較明顯的相關性;而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共福利健全與否對于農民進城意愿的影響是顯著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轉變等因素對農民進城意愿具有一定的消極的影響,其中人際關系的疏遠的負向影響力度較大一些。
(二)對策和建議
1.提升基層政府和農村居民對新型城鎮化的了解和認知。推進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農民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客體,更是實施過程中積極參與的主體(黃雁鴻,2013)。但是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個別地方基層政府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對農民意愿、需求考慮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宣傳不到位,農民對于新型城鎮化的認識有限,對新型城鎮化的實質和核心普遍不了解。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在新型城鎮化政策制定之前政府應積極考慮農民需求,廣泛、深入地征集農民意見;將農村居民的需求和愿望作為指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指南,真正落實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2.持續推動完善城鎮的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體系建設。城鎮的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體系建設是農民進城意愿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由于我國目前戶籍制度依然不完善,城鄉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失衡,導致現有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較低,農民遷入城鎮后的社會保障轉移接續障礙重重,且農民被排斥在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之外(劉新智,2013)。目前延安市的城鎮綜合服務保障水平在全省各市明顯處于較落后水平,排在全省第 9 名。延安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由于南北部資源稟賦和發展的不均衡,“北六縣”的縣級財力可以支撐城鄉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一體化,而“南六縣”由于縣級財政實力較難支撐城鄉社保一體化。
所以,北南六縣應積極展開結對互援等方式,支持經濟財力較弱縣進行城鄉無差別社會保障和公共福利體系建設。持續推動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完善,尤其重點解決進入城鎮農民的子女教育問題,落實子女上學問題。
3.重點強化進城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
著力解決農民進城后的就業問題,加強對進城農民的技能培訓工作。掌握一門就業技能是進城農民能否在城鎮“住得下,留得住”的關鍵環節。政府應將進城農民的職業培訓作為進城準入的重要必備要件,有針對性的為進城農民提供技能培訓服務;積極為進城農民提供就業崗位,解決農民進城后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問題,把促進就業擺在首要位置。對于轉移到鄉鎮和新型社區的農民,應繼續發展工業化來引領城鎮化,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實現勞動力的有序轉移。有了產業支撐,農民的就業和生活就有了相對穩定的保障,也為農民市民化后真正享受到完善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提供了基礎和保證(王銘,2014)。
4.重視引導農民進城之后的生活方式
和人際關系良性化。通過調查分析,部分農民擔心對進城之后的生活方式不能很快適應,人際關系淡漠化困擾生活和心理。以前農民生活的空間和場所是“熟人社會”,是以情感聯系和信仰認同為紐帶的社區。突然轉變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必然會讓農民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農民產生孤獨和無助感,容易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主動隔絕和懷疑。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包括社會組織和民間組織應利用培訓、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等方式引導進城農民積極融入城市生活,讓進城農民感受到對城鎮生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重視社區這個建設平臺,利用社區的優勢,積極利用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工機構等,向社區內進城農民進行生活方式引導、心理咨詢和居民溝通等活動,從心理層面幫助進城農民更好適應城市生活。
參考文獻:
1.虞小強。西部地區農民進城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陜西省為例[ J ] . 西北人口,2011(5)。
2.黃雁鴻。關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人口轉移意愿的調研及思考[ J ] ,江蘇城市規劃,2013(9)。
3.劉新智。農民參與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調查[J].經濟縱橫,2013(11)。
4.王銘。充分尊重農民對新型城鎮化的認知與期望[ J ] .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4)。
5.杜蘊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涉及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J ] ,長江論壇,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