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淋巴瘤較少見。約占眼眶惡性腫瘤的 1/2, 所有眼眶腫瘤的 10%[1].由于病史較長 , 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及體征 , 患者多不重視以致延遲就診且容易誤診。臨床診斷困難 ,需依靠活組織病理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才能確診。為了探討 MRI 在眼部淋巴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本文結合實際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本院收治的 58 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眼部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資料及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58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 30 例,女性患者 28 例,年齡50~71 歲 , 平均 58 歲 , 病程 1 年 ~11 年。病側眼瞼腫脹、可捫及腫塊35例,眼球突出15例,球結膜充血10例,壓痛9例,視物模糊、視力減退 8 例 , 眼球運動受限 7 例。全部患者經手術病理證實為眼部淋巴瘤患者。
2 MRI 檢查方法
MRI 檢 查 采 用 ToshibaVistart1.5T 超 導 型 和 GESignaInfinity1.5T 超導型磁共振儀 , 常規檢查包括橫斷面 TlWI、T2WI, 冠狀面 T1WI 及斜矢狀面 T1WI, 常規加用脂肪抑止 ,部分病例加作 T1WI 脂肪抑制增強掃描。觀察病變內容包括 :分布、部位、大小、形態、邊緣、MRI 信號改變及其與鄰近結構的關系等。
3 結果
58 例中 ,53 例為單側發病 , 其中右眶 33 例 , 左眶 20 例 ;5例為雙側發病 , 共計 63 眶。27 例 (30 眶 ) 病變呈彌漫性分布 , 其中 7 例 (9 眶 ) 位于肌錐內 ,9 例 (9 眶 ) 位于肌錐外 ,11例 (12 眶 ) 同時累及肌錐內外間隙。31 例 (33 眶 ) 病變比較局限 , 主要累及淚腺區 22 例 (24 眶 ), 結膜 5 例 (5 眶 ), 眼外肌 3 例 (3 眶 ), 淚囊區 1 例 (1 眶 )。病變大小不一 , 最大的病變為 5.5×6.5cm, 最小的病變為 1.8×l.4cm.31 例局限性病灶多呈類圓形或長條狀 , 邊緣比較清晰。信號改變 :T1WI 上46 例呈中等或中等偏低信號 ,12 例呈低信號 ;T2WI 上 39 例呈中等信號 ,12 例呈低信號 ,7 例呈高信號 ; 增強掃描后病灶均勻強化。45 例病灶伴有不同程度眼外肌受侵 ;30 例顯示病灶部分包繞眼球壁但未侵入眼球 , 眼環尚完整 :14 例視神經被腫瘤包繞 , 但視神經無明顯移位 ;27 例彌漫性病變中 ,5例伴有眶尖脂肪間隙消失 , 其中 3 例累及海綿竇 ; 結合 CT下觀察 , 尚有 1 例彌漫性病變者伴有骨質破壞。
4 討論
4.1 眼部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一般情況下,50~70 歲老年人容易患上眼部淋巴瘤。眼部淋巴瘤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或者雙側眼瞼腫脹、下垂 ,存在無痛性腫塊 , 有的患者還會出現眼球突出、視力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的臨床癥狀。還有的患者的身體其他部分還存在淋巴瘤。
4.2 眼部淋巴瘤的 MRI 表現
(1)形態大小不相同,呈浸潤狀生長趨勢。淋巴瘤的生長形式為沿固有結構表面浸潤性生長 , 較小的腫瘤可呈條索、片狀或結節狀 , 邊緣呈浸潤狀 , 大的腫瘤可包繞并沿眼球、淚腺等結構蔓延 , 順著肌錐內外脂肪間隙表現出鑄型樣的變化 , 包繞大部分眼環時呈星芒樣改變 , 眼球內部結構常不受累[2];(2)腫瘤呈軟組織密度或信號 , 密度或信號均勻 ,無液化壞死、出血和鈣化及血管流空等表現 ;(3)MRI 平掃T1WI 呈稍低或等信號 ,T2WI 呈稍低或略高信號強度 , 增強呈較均質性的明顯強化 ;(4)眶周骨質結構完整 , 視神經及各眼肌很少受累。雖然眼部淋巴瘤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 但仍需與眼眶其他一些腫瘤鑒別。
4.3 鑒別診斷
在臨床診斷過程中,要注意眼部淋巴瘤與其它眼部腫瘤的鑒別診斷,如眼部淋巴瘤和眼部轉移瘤的鑒別診斷,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眼部轉移瘤的形狀不規則,且具有多灶性特點,密度或者信號欠均勻 , 常伴發眶骨破壞 , 增強掃描呈非均質顯著強化 , 多有原發腫瘤病史。
綜上所述,眼部淋巴瘤在 MRI 上具有一定的信號特點 ,且 MRI 可清楚地顯示病變范圍及其與鄰近結構的關系 ,對該病術前定位及指導臨床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錢雯 , 李萌昌 , 宋濟昌 . 眼眶淋巴瘤 CT 和 MRI 診斷分析 [J]. 臨床放射學雜志 , 2006, (05): 416-419.
[2] 陳偉 , 楊文利 . 眼科常用影像診斷法對眼部腫瘤的綜合診斷作用[J]. 中華眼科醫學雜志 ( 電子版 ),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