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維良(1937-),首都國醫名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二、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50余年,在心血管病和內科雜病的中醫診療中,繼承郭士魁的學術思想,善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多種心血管疑難病。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
心力衰竭是由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引起的心肌收縮或舒張能力減弱,心室射血或充盈能力受損,從而導致肺循環或體循環瘀血的一組復雜的臨床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和液體潴留[1].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原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臟病等的終末期階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低,預后差,具有較高的病殘率和死亡率,有臨床癥狀患者的5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仿[1].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翁維良教授從醫數十載,尤其擅長心腦血管病的診療,現將翁老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經驗總結如下。
1"氣""血""水"為基本病機
古代已有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描述,如《圣濟總錄·心臟門》曰:"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健忘之本,本于心衰,血氣衰少"[2].但與現代醫學所指并不同,根據其臨床癥狀特點,可歸屬于中醫學"喘證""痰飲""水腫""心水""心脹"等范疇?!端貑枴つ嬲{論》曰:"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素問·痹論》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金匱要略》曰:"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靈樞經·天年》曰:"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
翁老師認為,導致慢性心力衰竭產生的直接原因為心病日久,耗傷心氣(陽),心氣(陽)虛則血脈鼓動無力,血液運行不暢,停聚為瘀血,"血不利為水",水飲內生;心主營血,心氣受損,"奉心化赤"功能受損,加之"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使得諸臟腑失于濡養而虛衰。脾虛致后天氣血化生乏源,不能充養五臟,則陽氣陰血更虛;脾失統血,血溢脈外,加重血瘀;水谷津液運化失司,復加肺氣虛,水道失于通調,痰濁、水飲內停,體內津液虧虛。病情繼續發展,耗傷腎陽,腎氣開合失司,膀胱氣化不利,尿少、水腫顯著,陰虛進一步加重。在肝則肝血瘀滯而腫大。至疾病終末期,陽氣虛脫,若不及時回陽固脫,即可發生陰陽離絕,病終不治。因此,本病病機可以從"氣(陽)""血""水"立論,氣(陽)虛、血瘀、水停是基本病理因素?;静C是以心氣(陽)虛為本,血瘀、水飲為標的虛實夾雜證。其病變部位在心,與肺、脾、腎、肝等臟腑相關[3].
2病證結合,謹查病機
作為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癥狀多,病機復雜。由于患者體質、原發病、合并病、病變程度、疾病進展階段等的不同,其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不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氣血、陰陽、寒熱、虛實、血瘀、痰濁、水飲等的異常程度不同;在疾病進展的不同階段,甚至在不同季節、不同地域,同一患者的證候情況亦有所不同。臨證時在四診合參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指標的檢測結果,做到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準確把握中醫病證規律,同時對疾病的轉歸(進展/向愈)亦可進行綜合判斷。如冠心病導致的心力衰竭,初期血瘀程度較重;高血壓性心臟病導致的心力衰竭,素體多有陰虛陽亢;擴張型心肌病導致的心力衰竭,初期心氣虛程度較重;風濕性心臟病導致的心力衰竭,應同時考慮外邪羈留,易反復發作的情況;酒心病導致的心力衰竭,體內濕熱相對明顯;病程短,疾病尚處于初期階段的年輕患者,其心氣(陽)虛、血瘀、痰飲情況較輕;伴隨疾病進展,心腎陽氣虧虛日益加重,痰濁、水飲、瘀血逐漸增加,其他臟腑受累情況亦不斷加重,機體陰液耗傷嚴重;病程久,病情重,處于疾病終末期的重癥患者,則表現為心腎陰陽虧虛的厥脫癥狀。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亦有虧損,臨床表現兼挾多種證候。如肝郁氣滯者,表現為焦慮緊張、情緒低落、脅痛、善太息;肝火旺盛者,情緒易激動、頭痛耳鳴或手掌紅;脾虛甚者,多表現為納差、神疲、乏力、易腹脹,大便不成形;肺氣虛甚者,咳嗽聲低、易外感,胸悶喘憋癥狀較重;久病入絡,脈痹不榮,表現為肢體麻木、活動不利;外感邪氣,入里化熱或體質素有內熱,與痰飲互結,痰(水)熱內結,表現為咳喘氣促、痰黃黏稠、小便色黃量少、舌苔厚膩。
3謹守病機,調和陰陽,三因制宜
翁老師強調,治病當"謹守病機,以平衡陰陽為本,三因制宜"[4].根據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臨證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基本治法,同時根據患者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的偏盛偏衰以及血瘀、水飲、痰濁的盛衰程度,結合時令季節、生活地域等特點,靈活多變地給予對證治療,且尤其重視中藥的合理與安全用藥。
3.1心氣(陽)虧虛,血瘀水停
一般出現在疾病的初期,臨床表現為心慌心悸,氣短乏力,動則加劇,舌暗或有瘀斑,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數。治以益氣溫(心)陽,活血利水。方以當歸湯合冠心3號方[5](即丹參、川芎、赤芍、紅花、郁金)加減。益氣藥多用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大棗,并常選用桂枝溫通心陽,當歸、丹參活血,薏苡仁淡滲水濕。
3.2心脾陽虛,血瘀水停兼有陰虛
一般出現在疾病的進展階段,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腹脹納少,咳嗽氣喘,輕度浮腫,乏力,舌胖質暗苔白,脈細數或結代。治以溫陽健脾,活血利濕。方以四君子湯、苓桂術甘湯合冠心3號方加減。多用炙黃芪、三七、黨參、白術、茯苓、桂枝、川牛膝、丹參、車前草。有陰虛之象者,合并應用麥冬、玉竹、五味子。
3.3心腎陽虛,水濕泛溢,陰虛更甚
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畏寒肢冷,咳喘身重,尿少浮腫,面色青紫,舌胖質暗苔白膩,脈細數或結代。治以溫補心腎陽氣,活血利水養陰。方以真武湯、生脈飲合冠心3號方加減。用炮附片、紅參、肉桂、干姜溫補心腎陽氣,取"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意。同時采用桂枝溫通心陽,茯苓、豬苓、車前草、白術、葶藶子利水,生曬參、北沙參、玄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石斛、五味子養陰。
3.4心腎陰陽俱虛
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不能平臥,動則加重,煩躁不安,精神萎靡,浮腫尿少,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治以育陰,回陽固脫。方以四逆湯、生脈飲合真武湯加減?;颊哧庩柧闾?,陽氣欲脫,病情危重,以固脫為法。以四逆湯回陽救逆,生脈飲益氣養陰以治本,真武湯溫陽利水以治標。
4辨證用藥特點
翁老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臨床辨證靈活用藥。如對參類藥物的使用,患者病情較輕,多選用補益之力較弱的太子參、西洋參或黨參、白術、黃芪、茯苓、大棗等健脾益氣;病情較重、年齡較大者,多選用生曬參、三七加強補益之力;陽虛甚,病情重,疾病處于終末期的患者,選用溫補之力更強的紅參。在黃芪的應用方面,對氣虛明顯易外感的擴張型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或疾病初期氣虛不甚或水腫甚者,多用黃芪以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脾虛明顯者則用炙黃芪以加強健脾之力。
血瘀程度重者,在冠心3號方基礎上,加三棱、莪術、生蒲黃以行氣破血,甚者則以地龍、水蛭、穿山甲等蟲類藥破血逐瘀[6].素體陰虛陽亢者,多合并天麻葛根湯加減。體內有蘊熱者,多以黃芩、黃連、黃柏、土茯苓等清熱解毒。肺氣不宣,咳嗽痰多者,加桔梗、苦杏仁、銀杏、桑葉、紫蘇梗宣肺降氣止咳化痰。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外感邪氣伏留,反復發作,加雞血藤、桑寄生、防風祛風除濕。痰濕重加半夏、瓜蔞、陳皮理氣化痰。水腫甚、尿少或無尿,加葶藶子、大腹皮、冬瓜皮、玉米須、豬苓利水消腫。久病入絡,肢體麻木不仁者,加路路通、雞血藤、絡石藤以活血通絡[7].心悸明顯,加苦參清心火、生龍骨重鎮安神。肝氣郁結,加郁金、佛手、柴胡、玫瑰花疏肝理氣。心神不安,情緒焦慮抑郁,眠差,加酸棗仁、合歡皮、遠志、蓮子心寧心安神。瘀血水濕停留日久化熱者,加黃芩、知母、梔子。大便不通,多以生地黃、瓜蔞、決明子、火麻仁潤腸通便。同時注重因時制宜,夏季暑濕季節,加藿香、佩蘭、荷葉、薄荷清暑利濕;冬季加防風、白術、黃芪益氣固表,以防外感。
5典型醫案
患者,男,85歲,2013年6月6日初診。主訴:氣短、憋喘20余年,癥狀反復發作3個月余。
患者于1992年感受風寒后出現咳嗽,痰易咯出,色黃白相間,伴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位可緩解,診斷為"冠心病心力衰竭",予抗感染、降血壓、擴血管等治療后好轉出院。后間斷因受涼出現咳嗽、咯白黏痰,伴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雙下肢水腫,納差,尿少癥狀,反復住院。自2012年起活動耐量明顯減低,上樓即出現呼吸困難。2013年3月起,反復出現氣短喘憋,下肢水腫,活動不利。既往史:冠心病20余年;高血壓病20余年,血壓最高達170/100mmHg,平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絡活喜)、氯沙坦鉀片(科素亞),血壓控制在70~80/130~140mmHg.2011年11月確診"持續性房顫",長期口服華法林鈉片、倍他樂克緩釋片??淘\癥見:氣短、喘憋,活動時加重,伴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端坐位可緩解,雙下肢水腫、沉重無力,無法自行行走,需使用輪椅,頭暈,精神萎靡,少氣懶言,畏寒,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舌苔剝落,脈細弱結代。血壓時有波動,最高170/100mmHg.2013年3月14日心臟彩超提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增大,左心室壁運動彌漫減低,升主動脈增寬,二尖瓣反流(中度),主動脈瓣反流(輕度),左心房壓(LAP)23mmHg,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30%,心包積液(少量).中醫診斷:慢性心力衰竭,心腎陽虛、血瘀水停證。西醫診斷: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級高血壓持續性房顫。治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處方:炮附片10g,紅參10g,丹參15g,紅花12g,澤瀉15g,五味子6g,桂枝12g,郁金12g,麥冬12g,銀杏10g,陳皮10g,炒薏苡仁15g.14劑,每日1劑,分3次服。
2013年6月20日二診:患者氣短、喘憋明顯減輕,浮腫消失3天,頭暈基本消失。仍有流涕,痰多色白,多汗,納眠可,24小時尿量增加100ml,大便可。舌質紅,舌苔剝落,脈沉細?;颊咝哪I陽氣得復,陰虛之象明顯,故去上方紅參、炮附片,改為性較平和的生曬參以補益心氣,兼以養陰。衛氣得復,肺氣得宣,故去桂枝、銀杏;胃氣得復,故去陳皮、炒薏苡仁;加車前草15g以加強利水之效。14劑,每日1劑。
2013年7月4日三診:患者自覺氣短喘憋明顯好轉,流涕減輕,痰量減少,間斷頭暈,持續約30min緩解,右側下肢發沉、發熱,仍有汗出,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舌苔剝落,脈沉細?;颊呔貌?,體質差,氣血陰陽虧虛明顯,繼續服用參類藥物,不能耐受;且病情趨于穩定,溫補之力不可太過。故調整用藥為:北沙參12g,黃芪12g,麥冬12g,郁金12g,川牛膝12g,丹參12g,茯苓15g,玉竹15g,車前草15g,麩炒白術12g,黃芩12g,五味子6g,葶藶子12g.14劑,每日1劑。
2013年7月18日四診:患者自訴日常生活無明顯氣短喘憋,頭暈、流涕、汗出明顯好轉,痰量明顯減少,右側下肢仍有熱感,納眠可,大便不成形,夜尿3次。舌質紅,舌苔剝落,脈沉細?;颊卟∏橼呌诜€定,在上方基礎上隨癥加減。
因外感導致病情反復,陽虛重時,加生曬參10g、紅參10g或黑順片10g,但需注意中病即止;尿量少加玉米須12g、大腹皮10g、冬瓜皮12g、車前草10g、薏苡仁15g,此類藥物緩和,利水不傷正;納食不香加焦三仙15g、山楂12g、雞內金10g開胃消食;關節痛加桑寄生15g、獨活15g、羌活15g祛風除濕止痛;腰膝酸軟,腎虛明顯加黃精12g、菟絲子15g、墨旱蓮15g補益腎精。服藥四個月后,自覺畏寒消失,雙下肢自覺輕松,血壓穩定在60~70/110~120mmHg.定期復診,堅持服藥。病情趨于穩定,精神較佳,飲食增加,體力有所恢復,靜息無憋喘,一般日常生活可,可步行20米,尿量可,雙下肢不腫。
按語:患者高齡,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臟腑氣血陰陽俱虛。體虛易感外邪,寒邪入侵,損傷機體陽氣,使得心腎陽氣更虛,此時宜藥專力猛,溫補心腎,一防陽氣虛脫,一助驅邪外出。故以炮附子、生曬參、桂枝溫補心腎陽氣,氣充則有力鼓邪外出,同時予丹參、紅花、郁金、陳皮、澤瀉等理氣活血祛瘀,祛邪以治標。待陽氣得復,不可一味溫補,需根據患者體質、證候表現及時進行調整用藥,同時兼顧陰液虧虛之證,以平衡氣血陰陽為本。至后期病情趨于穩定,應以緩則治其本為原則。該例患者原發病為冠心病,氣虛血瘀是發病的基礎,因此,在后期調護方面,以益氣活血為基本治法,方以冠心3號方理氣活血為基本治法,從而標本兼治,故得良效。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1076.
[2]楊天悅.淺析古代醫家對慢性心衰病因病機的認識[J].中外健康文摘,2014,10(5):31-32.
[3]翁維良.翁維良臨床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91-94.
[4]張東,李睿.翁維良治療高血壓病的三因制宜學術思想探討[J].世界中醫藥雜志,2013,8(3):308-309.
[5]張東,李秋艷.翁維良應用活血化瘀法的學術經驗[J].北京中醫藥,2010,29(11):823-824.
[6]李秋艷,王輝,張東,等.翁維良活血化瘀治療冠心病用藥特點[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4):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