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科技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大規模人口遷移以及多元文化主義的發展,整個世界成為一個越來越相互依賴的“地球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領導人之間的交流就是國家之間交流的一個縮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阿爾伯特·梅拉賓(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表明,溝通的 55%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的,因此非言語交際在人們交流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 不可或缺的。國家之間的關系也常常通過領導人之間的交際體現出來,我們可以從領導人之間的非言語信息中去透視國家之間的微妙關系。
二、非言語交際
1959 年美國文化人 類學家 Edward T Hall 出 版的 The Silent Language 首次使用了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這一概念,跨文化交際這一門學科也逐漸進入學界的視野當中??缥幕浑H是指“來自(兩個或多個)不同文化的個人之間的交際”。相對于言語行為來說,非言語行為缺乏系統性,同時非言語行為具有特定的文化含義以及更多的不確定性。非言語交際研究包括四個領域:身勢學;空間學;副語言研究;時間學。 身勢學研究的是身體動作,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觸、手勢和身體接觸等。 空間學研究的是人類在交際中的空間使用。副語言關注的是交際中聲音要素和聲音信號的適應。時間學研究的是人類的時間觀念及其對交際的影響。我們可以從非言語行為中去分析研究交際對象之間的關系。
三、目光交流
莎士比亞曾在他的作品中寫道:“Your lips tellme no, but there is yes, yes in your eyes.”(你的唇說著“不是”,然而我在你的眼中看到了“是”。 ),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目光交流在交際當中的重要作用。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透過眼睛我們可以發現對方的喜怒哀樂。與此同時,眼神交流也是跨文化交際的組成部分。
在 2012 年年底舉行的亞歐首腦會議當中, 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與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在峰會期間兩次擦肩而過,然而雙方并未寒暄,甚至沒有目光接觸。時值中日關系因釣魚島問題緊張時期,因此雙方領導人的這一“刻意無視”也被兩國媒體視為雙方互相排斥的思想意圖。
四、握手姿勢
握手是在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中被普通接受的體態語。 在交際中握手的涵義甚廣, 可表示歡迎、祝賀,也可表示哀悼、安慰。 但是,中國人的握手習慣和英美人也有一些差別。 英美人的握手是禮節性的,兩人以手相握,稍稍用力垂直搖動一兩次,然后立即松開。在握手的同時眼睛看著對方的臉,保持視線接觸,這樣握手被認為是適當的。 英美人握手時,我們經常會感到用力過猛,而我們握手時通常用勁較輕,英美又會感到不夠懇切。 有時中國主人握住外國客人的手,并不馬上松開,雖然這只不過是一種中性的禮節動作,卻令外國客人窘迫不堪。 通常情況下在雙方握手時,由長輩或領導先伸手,異性握手時一般由女性先伸手。 在主人與客人之間,進門時通常由主人先伸手,而在客人離開時則一般是客人先伸手握手。 同時握手時的輔助動作也值得揣測。
在 2013 年夏天韓國新當選的國家總統樸槿惠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時,樸槿惠面對奧巴馬先伸出手表示歡迎, 接著奧巴馬微笑著伸手握住了樸的手指前端,這一紳士舉動也被韓國媒體大加贊賞。 這似乎也正預示了美韓兩國之間新的蜜月期的到來。
2013 年初奧巴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白宮進行會晤時的握手姿勢也頗受國際媒體的關注,奧巴馬總統面對到訪的日本首相安倍,先是微笑伸手,在握手時左手又輕托安倍的小臂,之后兩人一同面對媒體記者留影。通常在兩人握手時長輩或是領導會有意無意間用左手或是托著對方手臂, 或是輕拍對方肩膀,以顯示自己的權勢或地位。這一舉動似乎正是兩國之間關系的一個縮影, 美國總是在扮演著日本 “大哥 ” 的角色 , 而日本也欣然作為跟在美國身后的“小弟”。
五、空間距離
交際雙方的距離也反映了雙方的關系以及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發現,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我安全空間,這一空間又通常與個人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職業等有關。研究表明,西方人相較東方人更喜歡彼此之間的距離更遠一些。
我們最為常見的國家領導人之間的會晤通常是領導人身著正裝,隔著桌子來進行交流,這一距離也被國際公認為是一個合適的交際距離。 然而 2013 年6 月份在美國加州舉行 的中國國家主席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莊園會議”當中,兩國領導人不僅都身著休閑服,而且還像多年未見的老朋友一般并排一邊散步一邊交談。 在兩天的時間里雙方就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臺灣問題、朝核問題、網絡安全問題等互相交換了意見,雙方決定努力建設新型大國關系。 兩國領導人在兩天的時間內共處六七個小時, 在中美外交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 這一舉動也被廣泛理解為中美雙方互相理解、共同發展的積極信號。
六、結語
隨著國與國之間交流合作的密切加深,各國領導人之間的會面也越加頻繁。交際當中的非言語因素也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透過交際雙方非言語交際中隱含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分析雙方的關系,同時也能夠避免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而造成的誤解,以達到交際的成功。
參考文獻:
[1] 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 of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 Birdwhistell.Kinesics and Context [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3] 周國光.體態語[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4] 賈 玉新 . 跨 文化交際學 [M]. 上 海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6] 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 李杰群.非語言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