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語法分析、功能語篇分析及其語言學意義
摘要:根據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語篇和語法屬于不同語言層次,語篇與符合語法規則的小句不是整體與部分的“構成”關系,它們之間存在“體現”關系。功能語篇分析是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為指導的語篇分析,語法分析是功能語篇分析的重要手段,功能語篇分析離不開語法分析,但語法分析并不能解釋語篇,也不能替代功能語篇分析,功能語篇分析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構建的重要組成。
關鍵詞:語法分析;語篇分析;功能語篇分析;語言學理論構建
1.引言
自Saussure 20世紀初開創語言研究根本性變革,語言學得到蓬勃發展。作為“現代語言學之父”,Saussure的理論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現代語言學發展方向。他將語言分為語言(langue) 和言語(parole) ,認為語言學研究的是“語言”( 系統) ,而不是“言語”( 語篇)。Chomsky將語言研究分為“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和“語言行為”(language performance) ,并認為語言學家應當研究語法邏輯和理論,不必要關注具體語言行為。Halliday(1991)、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26-27) 認為語言的組成應該包括“作為系統的語言”(language as system) 和“作為語篇的語言”(language as text) ,它們處于同一層次,語言連續體的兩端: 系統是語篇的潛勢(potential) ,語篇是系統的示例(in-stance)。Halliday注重研究語言事實,把實際運用的自然語言作為研究對象; 強調語言研究( 包括書面語和口語) 必須與語境(context) 聯系起來,語言與語境是體現(realization)關系:“作為系統的語言”體現“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 ,“作為語篇的語言”體現“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語言系統研究離不開基于語境的語篇分析,分析體現語境的語篇也是研究語言系統的目的,這體現了系統功能語言學將語言系統、語言功能和語篇語境相結合的宗旨。Halliday(1994 /2002,2004) 指出系統功能語言學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語篇分析構建語法框架。黃國文(2001:1-4,2002:25-32) 比較分析了Schiffrin(1994) 介紹的語篇分析6種理論,認為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嚴密,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性,比其他語言學理論更適合語篇分析,他把用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指導的語篇分析稱為“功能語篇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或者“系統語篇分析”(system-ic discourse analysis)。據中國知網文獻所示,目前國內語篇分析主要是功能語篇分析,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是最重要的指導理論之一。但有一個問題很少引起重視: 為什么要進行功能語篇分析,語法分析是不是等同于功能語篇分析?本文嘗試從文獻研究著手,探討語法分析與功能語篇分析及其語言學意義。
2.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中的語法與語篇
2. 1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法溯源
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本質是一個語義系統網絡,語言使用者有一組組的意義選擇( 彭靜2015:70)?;仡?0多年的發展,Halliday創建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是從語法研究開始的。他在“語法理論的范疇”(1961) 中提出了“階和范疇語法”(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概念,在“‘深層’語法札記”(1966) 中開始了“系統語法”(systemic grammar) 研究,在“英語中及物性和主位札記”(1968) 以及“語言結構和語言功能”(1970) 中開始研究“功能語法”和“系統功能語法”,提出了“概念元功能”、“人際元功能”和“語篇元功能”,其中概念元功能包括“經驗元功能”和“邏輯元功能”,從研究語言系統擴展到研究語言功能,建立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基礎。1978年Halliday出版《作為社會符號的語言》,標志著他的語言思想從語法轉向語言的社會屬性、語言與文化、語言與社會結構、語言與教育、社會語言學等等,形成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體系( 參見黃國文2007:39-45)。2006年,Halliday首次把系統功能語言學定義為“適用語言學”(appliable linguistics) ,強調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與話語分析、語言教學、翻譯研究等不同語言學理論研究融合以及不同語言下的語言類型學(typology) 研究。作為適用語言學理論指導下的功能語篇研究可以發現并解決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問題( 參見Halliday 2008; 常晨光、廖海青2010:11-14)。
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發展過程中,Halliday吸收并發展了Saussure,Malinowski,Firth,Hjelmslve,Mathesius,Boas,Sapir和Whorf等人對語言的研究,將語言學研究從語法模式發展到普通語言學理論模式。Halliday修正了Firth關于“結構”和“系統”的理論。Firth(1957:30) 認為“語法分析的首要原則是區分結構和系統”,系統( 或者選擇) 發生在語言結構內部,語言的第一位是結構。Halliday認為系統存在于級(rank) 的自上而下的所有層次,語言深層次中存在的是系統而不是結構,系統是第一位。系統語法是基于選擇的縱聚合概念的分析合成語法。在語言研究中Halliday看到了語言的“功能元素”(functional components) ,并認為語言深層縱聚合關系(system) 和橫聚合關系(structure) 應該與語法( 以及經由語法構成的小句) 的功能部分元素聯系起來,功能理論應該能夠解釋語言的內部結構,同時解釋“為什么語言是現在這個樣子”,也就是從系統到功能,再從功能到系統的解釋作用。
2. 2語法和語篇的層次性差異
系統功能語言學(Halliday 1994/2000:18) 認為語言由三個層次(stratum) 構成: 語義( 語篇語義)、詞匯語法( 用詞)和音系學( 聲音) ,這三者不是組成關系,而是相互體現: 詞匯-語法被音系/字系體現,同時又體現語義。語法和語篇在其組織系統內部都具有獨立的配置不同的功能元素,它們之間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語法層次和語篇層次上的研究也是相互獨立自成體系。如圖1所示:
Halliday(1985) 認為在語言作為系統的三個表現層次上,每個層次的組織概念都是一個縱聚合系統,每個系統都是帶有進入條件的一套選擇項,如果某種進入條件得到滿足,該選擇項就必須成立。選擇項通過組合構成或者結構得以體現,結構就是功能元素的配置。研究語言不外乎這三個彼此獨立又相互體現的三個層次,語篇是語言的表層形式,千差萬變,長短各異。語篇是語義單位,不是語法單位,語篇與經由語法組建而成的小句之間不是“構成”(com-position) 關系,而是“體現”(realization) 關系,他們之間存在著“類比或者隱喻相似性”,小句是語篇的隱喻。從表現形式來看,語法是以結構形式體現作為潛勢的語言系統,是靜態的,而語篇是連貫(coherent) 的、功能趨向(oriented to-wards the function) 的“意義結構”(a structure of meaning)。語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語義流”(semantic flow) ,也就是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的伸展,它們由對話中講話者和聽話者的互動而推進(Halliday 1981;1994/2000:x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