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歷來是殘酷的,小則喪失生命、財產,大則引起王朝更迭、族群覆滅。因此,自古以來,與戰爭密切相關的軍事理論、指導謀略、軍事制度和兵器裝備等方面的事物,受到了統治階層的極大關注。在不斷的戰爭實踐和經驗總結中,兵法應運而生。
中國上古時期曾經涌現出不少優秀兵法,但基本上都散佚、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僅存五篇的《司馬穰苴兵法》為我們揭開了歷史的一角,為研究上古兵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一、關于司馬穰苴的歷史記載
《司馬穰苴兵法》以春秋后期齊國的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命名,其事跡主要見于《史記》等文獻。
(一)司馬穰苴的來歷
司馬穰苴,原名田穰苴,春秋后期齊國人,出身于齊國的田氏大家族,是田完的后裔。而田完原名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
陳厲公被殺后,陳厲公的侄子陳林、陳杵臼先后繼位,也就是陳莊公和陳宣公。宣公二十一年,陳杵臼殺自己的太子御寇,而御寇與陳完交好。陳完擔心受到牽連,于是逃到齊國,受到齊桓公的賞識并被任命為工正。陳完到齊國后,將自己改名為“田完”,并從此在齊國扎根。根據《史記 陳杞世家》的記載,陳厲公是舜的后裔。因此,司馬穰苴也是舜的后裔。司馬遷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記載“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說明司馬穰苴對上古兵法有相當深厚的造詣。
(二)司馬穰苴的事跡
根據《史記 司馬穰苴列傳》的記載,齊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 年),晉國出兵攻打齊國阿(今山東東阿)甄(今山東甄城)兩地;燕國也出兵攻入齊國河上(黃河南岸)。齊軍接連戰敗,情況十分不利。這時,齊國的相國晏嬰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說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齊景公于是召見司馬穰苴“與語兵事,大悅之”。面試合格的司馬穰苴被任命為將軍,領兵抵御晉、燕兩國的軍隊。司馬穰苴受命之后,感到自己原本地位卑微,突然間出任將軍難以服眾,于是要求齊景公派寵臣擔任監軍。齊景公答應了司馬穰苴的請求,派出寵臣莊賈出任監軍。司馬穰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部隊駐地會合,結果莊賈由于接受親友的宴請而遲到。于是,司馬穰苴下令按軍法規定斬殺莊賈,并對齊景公派出來赦免莊賈的使者說出了“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的千古名言。這樣做的結果是“三軍之士皆振栗”,軍紀得到了嚴肅,司馬穰苴個人的威信也得到有效樹立。
在率軍出征的過程中,司馬穰苴與士兵們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齊軍因此士氣大振,“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燕兩國在得到齊軍士氣高漲的信息之后,不敢迎戰,主動退兵。
司馬穰苴沒有就此滿足,而是抓住有利時機,果斷派兵追擊,成功收復所有失地。得勝歸來的司馬穰苴被齊景公任命為大司馬——最高軍事長官。但是沒過多久,由于鮑氏、高氏、國氏等卿大夫家族的排擠和陷害,齊景公撤去司馬穰苴的職務,司馬穰苴在抑郁中病死。
(三)《司馬穰苴兵法》的誕生
司馬穰苴去世約 130 年后,其族裔田和在齊國取代呂氏成為諸侯。齊威王(田和的孫子)將其先祖司馬穰苴的兵法發揚光大,四處征戰,取得一系列勝利?!妒酚?司馬穰苴列傳》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分別記載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諸侯朝齊”、“于是齊最強于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此后,戰功赫赫的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端抉R穰苴兵法》因此誕生,后世也簡稱為《司馬法》。
二、《司馬穰苴兵法》的來源
從《史記》關于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的記載來看,《司馬穰苴兵法》的內容至少有三個來源:
(一)上古時期的傳世兵法
從“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的記載來看,《司馬穰苴兵法》應該吸納了不少上古時期兵法的內容。在春秋后期、戰國前期,應該還有相當數量的上古兵法在各國傳授,《史記 太史公自序》“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的記載也說明了這一點。而眾大夫如果不了解上古兵法,也不可能“追論古者司馬兵法”。從流傳至今的《司馬穰苴兵法》有關內容來看,里面保留了不少從有虞氏到夏商周時期的軍事資料,這些資料的來源很可能就是當時仍然傳世的上古兵法。
(二)司馬穰苴本人的實踐認知
盡管史書對司馬穰苴的事跡記載不多,但他畢竟精通兵法、曾經率軍作戰并取得重大勝利,而且還擔任過齊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大司馬。因此,無論從理論到實踐還是到崗位的職業要求,司馬穰苴都會在兵法方面有自己的獨特認知。而且,從齊威王“大放穰苴之法”的記載來看,司馬穰苴很可能還為族人留下了自己的兵法著述,只是不為外人所知罷了。
(三)齊威王和齊國大夫的補充完善
齊威王作為司馬穰苴的族裔及其兵法的傳承者,在戰場上的輝煌成就遠遠超過了司馬穰苴,其在兵法方面的實踐經驗非常豐富。因此,齊威王在發起編撰《司馬穰苴兵法》的時候,很可能將自己的思想納入其中。同時,參與編撰工作的眾大夫,也有可能將自己關于兵法的體會補充進去。
三、《司馬穰苴兵法》的內容
由于“世既多司馬兵法,以故不論”,所以司馬遷并沒有在《史記》中對《司馬穰苴兵法》的內容作具體敘述?!稘h書 藝文志》著錄 155 篇,證實當時《司馬穰苴兵法》及相關內容還相當豐富;而《隋書 經籍志》只著錄 3 卷,說明在東漢末年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動亂中,《司馬穰苴兵法》已經大部散佚了。經過后人整理,《司馬穰苴兵法》流轉至今的只有五篇,分別是《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這五篇兵法包含許多內容:
(一)以仁為本的政治理念
《仁本》中指出“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出于戰,不出于中人。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奔匆蠼y治者堅持以仁愛為基本政治原則,以正義的手段來管理社會。即使是在正義的手段無效的情況下,也必須是為了“仁愛”才可以發動戰爭。所以,為了使本國人民得到安定,可以發動戰爭;為了保護他國的人民,可以進攻他國;運用戰爭的手段來制止戰爭,也是可以的。
(二)忘戰必危的國防理念
《仁本》中指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币簿褪钦f,雖然天下太平,但是因此忽視了戰爭的準備,必定遇到危險。因此,《定爵》中指出,必須“順天奉時,阜財因敵,懌眾勉若;利地,守隘險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币簿褪钦f,要在五個方面充分做好戰爭的準備工作:一是要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來決定軍事行動;二是可以通過掠奪敵人的物資來增強自己的財力;三是要靠將帥的勉勵來激發軍隊的士氣;四是要占據地利,控制地勢險要的戰略要地;五是要做好兵器配備,在戰斗時正確發揮不同兵器的效用。
(三)賞罰分明的治軍理念
一是軍法面前人人平等,《定爵》中指出“凡軍,使法在己曰專,與下畏法曰法”;二是賞罰要及時,《天子之義》中指出“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三是將帥不能貪功諉過,《嚴位》中指出“凡戰勝,則與眾分善……若使不勝,取過于己?!?br>此外,殘存的《司馬穰苴兵法》還保留了不少上古時期的資料,比如:在誓師方面,記載“有虞氏戒于國中,欲民體其命也;夏后氏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殷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將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在武器裝備方面,記載“戎車,夏后氏曰鉤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在賞罰方面,記載“有虞氏不賞不罰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賞而不罰,至教也;殷罰而不賞,至威也;周以賞罰,德衰也”,等等。這些資料不見與其它上古傳世文獻,可謂相當珍貴。
四、《司馬穰苴兵法》的歷史地位
《司馬穰苴兵法》在戰國、秦漢時期得到廣泛流傳。司馬遷就讀過這本兵法,并且給了很高評價,《史記 司馬穰苴列傳》記載“太史公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也”。宋熙寧八年(公元 1075 年),神宗詔令樞密院,組織整理傳世兵書。元豐六年(公元 1083 年),《武經七書》校定并刊行,在七部傳世兵法經典中,《司馬穰苴兵法》列第三,僅次于《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說明在宋代《司馬穰苴兵法》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清代汪紱評議歷代兵書,極力推崇《司馬穰苴兵法》,認為“其所述,率著仁義之權,稱九伐之法,明天子之義,則古人之政”,因此,他在給《武經七書》重新定位時,把《司馬穰苴兵法》放到《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的前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研究《司馬穰苴兵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在國家尚未完全統一、東海南海問題日益尖銳、霸權主義國家圍堵動作頻頻、“三股勢力”十分猖獗的情況下,其“忘戰必?!钡膰览砟罡蔷哂姓衩@發聵、使我們保持足夠清醒的重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2]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3]魏征等.《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
[4]《司馬法》,《中國兵書集成》第1冊.解放軍出版社,遼沈書社,1987年版.